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 沙子旅行记
沙子旅行记
发布时间: 2024-05-17 09:00
阅读:

【篇一:沙子旅行记】

我是一粒平凡的沙子,生在荒凉的大西北。我有许多的兄弟姐妹,我们总聚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沙海奇观。我们终日与敦煌壁画为邻,与西夏王陵为友。当年,我们的祖先见证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见证了玄奘西行。每年春天,我们都有机会作一次长途旅行,到东南方去走走。这不,一阵风吹来了,我和我的同伴们踏着风离开了黄色的、熟悉的故乡。

由于一路上树木甚少,不费一天工夫,我们便来到了祁山的上空。我向下望去,只见这险要的祁山已经有不少的新式楼房,是多么漂亮啊!想当年,我们的祖先被马蹄扬起,被厮杀声惊醒,目睹了魏蜀两国间连年的征战。刚想到这,我的一些同伴跳了下去,他们说要探访自己的祖先。

风烈起来了,我们离开了祁山,转眼间来到了浊浪滔天的壶口瀑布。只见黄河水中,我们的朋友正在游水嬉戏。他们看见空中的我们,都挥着手向我们表示致意。我的一些同伴也跳了下去,和他们嬉水玩乐起来。

风又更烈了,我和我的同伴们被风卷得晕乎乎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不知过了多久,我从朦胧中醒了过来,只见脚下是雄伟的故宫。我们欢欣雀跃起来,琉璃瓦,朱砂墙,多么令人心生敬畏。再看看长安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景象。我的一些同伴跳了下去,落到汽车的挡风玻璃上,落到人们的黑发上、衣襟上,弄得人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我们都顽皮地笑了起来,空中飘荡着我们的笑声。

……

风终于缓了下来,最后停住了,我和剩下的同伴们掉了下来。我落到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只见孩子们在草地上嬉耍打闹,大人们在一旁谈天说笑,丝毫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忽然,一个小男孩向我这边走来,摘起我身旁的一朵小花说:“这花多美啊!咦?”他发现了我,“这儿有粒沙子,大概是工人叔叔留下的吧!”说着,用两个手指头夹起了我,向一个工地跑去,把我放进了一架运沙的小车里。我放眼一看,只见周围密密麻麻的都是沙子,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正想给他们打声招呼,突然,小车动了起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颤动起来。不一会儿,小车停住了,我定了定神,只见小车停在一条还没建成的高速公路上面。这条公路可真宽阔呀!南北共十条车道,每条车道都有两米宽,中间的绿化带还没种上花草。将来建成了,那该有多气派啊!忽然,一个人影走了过来,手一倾,一种不知名的液体倒入小车里,我顿时失去了知觉……

当我醒来时,我只觉得浑身都不利索,像是被什么挤着。我回过神来,发现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挤得快成一体了。但最令我诧异的是——我竟变成了一粒铺在路上的沙子!我不想在这里安家!我要回到我黄色的家乡!我用尽全力想逃出这路面,可都徒劳无功。这时,我身边响起了一把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孩子啊,我们已经是路上的沙子了,就应该默默无闻地把这重担挑下去啊!”对啊!既然命运已是这样安排了,为何还怨天尤人呢?不如把这工作做好来,为自己赢得一丝的光彩吧!

从那起,我的旅行结束了,但我不后悔!每天,汽车在我身上驶过,人们在我身上走过,尽管是多么地痛苦,但我知道这是在为人们服务啊!我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一粒铺在路上的沙子——为人们服务的沙子!

但愿天下的沙子都能为人们服务吧!这才是每粒沙子旅行的终点啊!

【篇二:沙子与珍珠】

沙子应该都想变成珍珠,因为一旦成为了沙滩上的珍珠,那份光彩夺目,便无人可忽视,但变成珍珠需要难得的机缘,并不是每粒沙子都可以如愿,那些无法变成珍珠的沙子,就注定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就注定只能是悲剧了吗?

我不这样认为,没有机缘变成珍珠,也没有什么可遗憾、可懊恼,做好一粒沙子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魏王送惠子一个葫芦种子,惠子将其好好培植,结果其种出来的果实巨大无比,无法用来装水,因为没有人能举起它,也没法用来做瓢,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容下它,所以惠子认为它是一个无用之废物,打算将其砸烂扔弃。庄子却认为,世上每一物都有其独特之用与价值,这个被惠子所抛置不用的大葫芦,完全可以把它系在腰上,让自己逍遥自在地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才应该是这个大葫芦真正的作用所在,惠子的想法太过于狭隘和浅陋!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和沙子与珍珠没有关联,但实则不是。庄子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诫世人:天地万物各有各的用,人不该将其妄相比较,更不该妄自菲薄。

不起眼的沙子没能变成珍珠,没有珍珠的那份璀璨光耀,自然容易被忽视,但它不应自卑,因为它也有着珍珠所无法具备的功用与价值。一个将自己生命功用与价值默默发挥出来的人,难道不应得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

上世纪中叶,时代的巨变,强烈的外界冲击,让一批批的学人和教授失去他们的光环,沈从文也不例外。从名声斐然的北大教授一下就跌为了每天带着扩音器,摇着小红旗的博物馆讲解员,他的学生汪曾祺远远看着这都觉得凄然。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甚至被人瞧不起的位置上,沈先生却干得认真又热情,有人回忆说“先生那时讲起文物来便旁征博引,不疾不徐,娓娓而谈,引着你不由得往历史的深处想去”这是怎样的钦佩与尊崇!更不必说在那里他还写出了《中国服饰史》,这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开山之作!

那时的沈从文难道不就渺小卑微如一粒细沙?

西哲康德说:“在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良知”。其实我们只要能尽己之能,无愧己之良知,就算无法璀璨绚烂,就算得不到外界的承认与尊重,那又能怎样呢?内心无愧无悔,方才是人生最大的荣光。

能不能变成珍珠,靠的是机缘,机缘是生命外部的东西,不可把控,所以不重要,但能不能做好一粒沙子,则是我们生命内部的事情,因而是我们一生最该紧握的辎重。

【篇三:我的一次有趣的旅行】

在这个炎热而生机勃勃的夏季,我来到了以拉面最为著名的金城——美丽的兰州。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来到了黄河的岸边,看波涛汹涌的黄河疾速前行着,那土地的黄,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令我不由得发出和大诗人李白同样的感慨。不愧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晚上,我们一起去吃了兰州拉面,拉面分量足,口味好,价格实惠,吃得我们赞不绝口。

第二天,我来到了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古称“佛山”是为我国喇嘛教创始人,世界上仅次于释迦摩尼的第二佛宗喀巴所建的大金塔,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壁画以蛇胆,绿松石等珍贵材料熬制而成,经久不衰,至今依旧是栩栩如生,那用酥油做的酥油花极其逼真,便如同真花般散发着阵阵幽香。

后来,我们到了青海湖,青海湖在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气候凉爽,水是冰的,一阵一阵的浪打来,便如同大海一般。

过了几天,我们又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那里的山完全是由沙子组成的,脚踩在沙地上,一下子便被细细的沙子吞没了,给人一种脚踩不到实地的感觉。月牙泉则是一个月牙状的小湖,站在高处俯视着月牙泉,甭提有多漂亮了。

接着,我们去看了敦煌石窟,睡佛,送子娘娘,那些高大的佛祖带给我们极大地震撼。

最后,我们来到了张掖的七彩丹霞,连绵起伏的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宛如仙境。令人惊叹不已。

这便是我这个暑假的有趣的旅行,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来呢?

【篇四:石头、沙子和水】

刚开始初中生活时,颇感疲劳,因为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习节奏快,压力大,常常疲于订正和背书,还得应付老师的问话,分身乏术。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我感觉自己就是没空消化夜草的那匹劣马。

那是一个周三,傍晚妈妈要来看望我,可是我已被老师“预约”,这可怎么办啊?望着默写本上一连串“哭脸”,我悲从中来。

探视时间到了,妈妈准时带着美味佳肴出现在食堂,我却无心享受。匆匆扒拉了几口饭,我就谎称“去教室”,实则奔向办公室。其他同学都差不多到齐了,大家手里都拿着一本本子,不明白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师扫视了大家一眼,顿了一下,说道:“你们大多是些学习上尚未适应的学生,有的基础薄弱,有的不会利用时间。光在口头上喊提高效率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付之以行动。”

“接下来,请大家在手里的本子上划上三厘米的边线,其他部分画成四格,每行都记下课间所做的事情,包括双休日。想要提高,就先做时间的主人!”

很快,一周过去了。一回到家,我就躺在沙发上,度过一个美妙的周五。时间飞逝,又到了周日,准备出发去学校。

突然,我想到了那本记录本,脑子嗡嗡作响。时间来不及了!快写!

周一早上,我又应邀去办公室。桌上翻开的,是我的记录本。“嗯…。你的周末,过得很凌乱吧!”我皱了皱眉,心里思考着老师所谓的“凌乱”的意思。

“你瞧,首先,为什么周五的记录跳过了?周五放学后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这是难得的完整的一整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不像周六周日被补习班切碎的时间。”

“还有,周六上午九点到十点这段时间怎么跳过了?不管是在休息还是在学习,都应该记上去。”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的管理方面。这个周末,你一会儿做语文,一会儿做数学,还没做完,你又去做英语了。再看这边,做了半个小时作业,怎么就休息了一个小时呢?这样做,难出效率啊。”老师一语中的。

接着她给了我最宝贵的建议:“首先,列一张作业清单,把能利用的整段时间留给较难的作业,简单而量少的作业则在被分割的时间里做。就像在瓶子里装东西:先装满石块,再装沙子,最后,留下的空隙灌水。这样,一个瓶子才算真正装满。”

在一段冗长的说辞后,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结束,令不得要领的我茅塞顿开。

经过整整两年的历练,我渐渐学会如何装满那个瓶子。我忽然明白只装石块,瓶子永远会留有空隙,而沙子或水才是装满瓶子不可或缺的。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