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相关作文

【篇一:不平凡的一年】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只为新世界的诞生而延续。——题记

岁月更替,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一个王朝的衰败见证着另一个美丽国度的降临,都是注定的——不平凡。

年过半百的老杨树它的身躯早已无比结实了。坚韧又粗壮的枝条随着风的流速与运动反复摇摆着,它的叶子绿的不像话,明明年岁在逐渐增大,岁月沧桑的痕迹在它身上烙下一个有一个印记,却还像青涩少女一样,娇嫩优雅,很是惹人喜爱。

灰白世界的色彩从未如此鲜明我终于清楚了,什么叫做“大自然的奇迹和鬼斧神工”。正确的来说,它照亮了我,我的心染上了苍白的色彩。蔚蓝的天空意外的耀眼,我不敢直视它。血红色的玫瑰绽放在彼岸的道路之上,为灰白的空间增添了近乎于执着的疯狂与朝阳似火的热烈。这让我无比眷恋。

这个世界是鲜活的,割断动脉喷涌而出的温热鲜血令人回味无穷。这个世界是灰白的,人类的傲慢促使他们过度自信,这也是导致他们走向灭亡的——“救赎”。

救赎了世界也救赎了自己。我不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他们不可能了解我一样平凡吗?不,这是他们的“愚”也是他们的“智”。深刻体会或想体验与自己毫不相同的事原地“报废”成渣什么也不剩。

时间的轮变与个体的自我创造感染了世界,在这种鲜活又富有诗意的世界,每一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篇二: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

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许这种单打独斗的方式,会让你的成功来得很慢,加入群体之中能够省下很多的精力,但这种方式却会让你的成功来的大放异彩。你不会忘记沿路的风景,不会减少你的思考,你越是一个人行走,越是让人生有更多的沉淀,你也会是更加成熟冷静,最终越发强大!

可是想要完成这样一场独自的修行,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你的毅力能力,你需要的是心中永远存在一种坚定的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方能支撑着你走下去,所以,若想走得好,请一个人走。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人公安迪在人间地狱中没有绝望,他的心中始终存有对自由的渴望。在长达19年的牢狱生活中,他始终是一个孤独的自由人。他一直在挖洞,却没有被发现。他冒着生命危险答应帮海立逃税,只为帮朋友们换来一场啤酒宴会。那一日的清晨,他没有和其他人坐在一起,而是独自沐浴着朝阳,让阳光洒满肩头,成为心灵与身体的自由人,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里,他一人穿过厚厚的墙洞,爬过500码的恶臭的下水道,涉过肮脏的污河,洗净罪恶,在彼岸重生,完成这场独自的修行,并结出幸福的善果。

《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弗莱,60岁,在酿酒厂干了40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有开。他与妻子在英国的乡间生活,生活平静。一天早晨,他收到了一封来自20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信: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的他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又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他只要走,老友就会活下去。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这场独自的修行。

只有独自修行,行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你才会领略到世界的多彩多样,才能给你的人生路上增加更多的思考,方能真正自由地行走在人世间。

所以人生路漫漫,孤独常相伴。

【篇三:最后的救赎】

男人蹲在街头,拼命吸着旱烟,满脸的焦躁。

这一个月他遭遇了太多。妻子急着闹离婚,竟丢下儿子走了。而他自己来城里找工作,经人介绍到了一个矿场当矿工。那个挺着大肚子的老板当初可是拍着胸脯跟他保证绝对安全啊。可没想到只下矿第三天,矿里就出现了塌方。幸亏他跑得快才捡了一条命,可左脚还是被掉下来的石块砸伤了。男人在医院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却还是成了跛子。那黑心的老板在出事后早已不见了踪影,不仅连赔偿没有,连工钱都没付。

“那黑心的,”男人啐了一口唾沫,“没有良心”,男人愤愤的骂道。他红着眼睛盯着街道上的来往的人群,形形色色,各姿各态,他的内心憎恨着,挣扎着,心里极度不平衡,这种愤忿占据他的整个内心,促使他从地上一跃而起,抢过身边一女子的挎包拔腿就跑。他从来没有跑过这么快,从没有。此时的他很是害怕但更多的是感到一种报复的快感。

但最后,男人还是被闻声赶来的民警抓住了。在即将被送入天窗的那一刻,男人央求警官允许他再回家乡看看儿子。他强烈的感情深深感动了法官,民警们经过商量并且多方合作,终于满足了男人的要求。

在踏入乡土的那一刻,男人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很长,很长,似乎是要把这一个月以来的怨气全部释放开来。在家乡,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坦然,似一个归来的游子,内心终于安宁了。

在教室窗下,男人眼睛专注地盯着一月未见的十岁的儿子,眼框泛红。他为自己未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感到自责和愧疚。忽然,男人发现儿子身后放着一个崭新的书包,桌面上还有一些新文具。男人终于想起几个星期前,儿子借邻居的电话告诉过他,有一群志愿哥哥姐姐来看过他们还带了不少礼物,只是那时为自己的事烦心着,竟没太在意。想到这里,再看看儿子身边的这些用品。男人心里慢慢升腾起一丝温暖,他忽然觉得有一阵暖风拂面,很轻柔。男人呆呆的伫立在窗前,此时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读书的声音,男人听出来是《三字经》,"……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及孔跻;中不偏,庸不易……"男人是懂这句话的,他重复吟着这句话,眼泪终于夺眶而出。他的身体慢慢倚着墙壁倒了下去,最后径直坐到了地上,抱头痛哭。

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人的所作所为,不都是对一句“讲道德,说仁义;中不偏,庸不易,”的如何解读吗?古人的话完成对现代人的救赎,至少是对男人的救赎,或许还有更多的人。男人忽然明白,纵使这个社会有再多的不堪,仍然有足够的温暖来化解。因为身临其境地体会过,男人会更加明白古语中所诠释的意义。他逐渐懂得,古语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能量,因为负载在所有帮助过他的人身上,在生活中实践着,所以古语才更加有意义,所以才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男人忽然觉得自己很自由,从未有过的轻松。

男人缓慢得站起来,望了一眼他深爱的儿子,再看一眼他深爱的家乡,面带微笑的走向早已等待他的民警,他的内心无比安定。

【篇四:我的梦】

梦想就如同黑暗中救赎你的那一缕光芒!

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努力,去拼搏。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向往的那个样子。

时隔一年,我理想中的那个模样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清晰。

也许,我的理想过于远大,而使我与理想间的距离又变远了。但是,唯有更远大的理想才能造就更成功,更优秀的自己。所以,让我在学海中常常经历滔天巨浪和狂风暴雨,但我还是经常勉励自己,加油,你能行!或是不能放弃,不然你前面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给我坚持!

每次遇到困难,遇到低谷时,我都逼着自己硬着眉头爬向山顶,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我会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那份乐观,也许有些人说我在那里没有危机意识。但这也许是我坚持下去的支柱之一,毕竟人总要保持有着良好的心态,心态最重要。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出色、出彩、具有很大知名度的全能艺人。有人说:以后都是高科技时代,都希望招揽技术人才,都要逐渐转向理性。

但我想了一下,我认为人就像弹簧一样,高科技时代的工作使人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时间长了,弹簧会坏的,就像人一样,就这么累垮了。甚至说难听一点,有钱没命花……

但是,又有人指出,以后都是那种有深度,有层次的高品位,高级,理性的精神放松,不会那么低俗的看看电视啊,玩玩手机啊,电脑啊,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

不过,我认为,该放松时就该放松,不要过于拘谨,但也不要一天到晚看电视,要有节制的看,科学合理的放松。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我的理想就在那了,成为一名全能艺人。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在努力中快乐着,在拼搏中愉悦着。我会让自己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才艺中还是为人上,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我的梦,如同铭文镌刻于我心;我的梦,如坚石一般坚定不移;我的梦,就是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救赎我的那一缕光芒!

尽管现在的我很青涩,但我会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来造就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我心中的那个只属于我的梦!

【篇五:半梦半醒】

黑暗,一片黑暗。

入眼的除了黑暗,什么都没有。

不安,害怕,烦躁……各种心情交织在我的脑内,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

难闻的消毒水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心率检测仪发出的“滴滴”声在这空荡荡的病房里回荡着。我知道,只有我一人,自始至终,一直都是。

手无力地垂放在病床上,握紧,却又松开。

我无法看见那清晨时太阳的升起,那抹霞色,无法看见那灯火阑珊,以及我心爱的桔梗。

脑内,耳边,缠绕着的是难听的词汇,一声又一声的辱骂,最不愿想起的回忆……此时此刻,全部混在一起。泪水无法控制的,似断了线的珍珠,划过脸颊,是清凉的感觉,多日的隐忍,坚强,在此刻全盘瓦解。

我想逃避,想躲开这一切。可我……该何去何从?

我想等待一个救赎,可属于我的救赎……在哪里?

还是我本就该与这黑暗融为一体?

想到这儿,我自嘲地笑了笑。

天公并不美好,在此刻,似乎是下起了绵绵细雨。

“连你也在、咳咳、嘲笑我?那我可真、咳,可笑啊。”似是很久没有喝水了,说话时我原本还算好听的声音变得沙哑、难听,喉咙也在微微作疼,那撕扯般的疼痛似乎是要毁去我的声带。用尽了全身力气,我才翻了个身,看向前方,那儿是雨声的来源。

不知哪儿来的力气支撑自己坐了起来,缓缓抬起手,拔掉了氧气面罩,就在拔掉的一瞬间,我开始猛烈地咳嗽着,可没人回应我,偌大的病房内,只有我的咳嗽声与心率检测仪的“滴滴”声,我盲目地用左手摸着右手的手背,丝毫不顾后果地拔掉了输液管。

脚触碰到了地面,很凉,很凉,自然,我的体温也高不到哪里去,可凉的仅仅是病房的地面吗?仅仅是我的身体吗?还有什么……似乎也是凉的。我不自觉的抚上自己的双眼,用手勾勒着自己双眼的轮廓。

我想开口感叹世事无常,可喉咙的疼痛我无法忽视,只能发出“啊”、“唔”之类的字眼儿,说不出任何话语。

也罢,看不看得见,生与死好像也不再那么重要了。我慢慢地想着,不知是在说我自己,还是说谁。

我摸索着下了床,寻着声源蹒跚着,徐徐地走了过去,一路跌跌碰碰,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却是无人发觉。

终于,我摸到了一丝冰凉。是窗户吗?我心想。我伸出手,在这丝冰凉上摸着。确认是玻璃后,慢慢地靠近,将耳朵贴在上面,似是想听见更多细雨缠绵的歌声……

恍惚间,再一睁眼,却是满目山河。

“山河皆无恙……”我缓缓开口。带着些细雨的风徐徐地扫在我脸上,我早已分不清现实与梦境了。

【篇六:你是我捕捉不到的风】

一直以来,我们的关系都是我一个人在不断向你诠释自己,坦白自己内心的不堪与黑暗,我想要你了解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知道述说自己的私密意味着承担与救赎。但我们都太年轻,你被迫接受我的一切,手足无措想要逃离,无力承担,无法救赎。

我在你身上看不到我想要的希望,即使我想你说那么多,你仍然不了解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最多给我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祝福。也许要别人真正有意愿的了解才有意义,像我这样主动告诉你,满足你处于好奇心的询问,是得不到意义的。

所以我放开手,无论你知道什么,又了解多少,终究不会是哪个陪伴我的人,我不再依赖你,不在靠近你,已经没有继续的意义。

只是偶尔我还是会想念。想念你叫我做题时认真耐心的摸样,想念你骂我笨手笨脚的语气,想念你对我恶作剧的纵容,还有那天午后,你趴在我桌上睡觉,任由阳光暖暖地洒满四周,我靠在你身上把玩你蓬松的短发,内心一片柔软,想如果可以一直这样……

那是再也不会有了的吧,即使我们有坐一桌,我可以的疏离有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你还是那样,接受我给的一切,亲密抑或疏离,你接受,没有半分质疑,就这样,那怕我不再和你说话。

我们的逃离,这样顺利。

年轻的告白,没有承诺的明天。

我们终将彼此远离,亲爱的,再见。

【篇七:给奇思妙想一点救赎】

有这样一个故事:联合国准备在全世界搞一次儿童征文比赛,征文题目为:“请以非洲粮食缺乏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这个题目在全世界不少地方都出了问题。因为西欧儿童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缺乏”,而非洲儿童则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美国儿童以为美国就是世界,不知道什么叫“非洲”,而中国等国家的儿童则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但更可笑的是,我们似乎连想象的能力都没有了。

从董仲舒所谓的“罢黜百家”开始,又或是追溯到更早的某个野心家下令活埋数千名儒生,一切思想僵化的源头都能被归结到这些看似完美的政策。不难发现,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件便只剩下了鄙夷。但相隔千年的距离是无法跨越的沟壑,比如你永远都不会希冀于史前社会的人制造出猎枪——所有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都拥有其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就像新文化时期被一堆人批判的孔老夫子——也暂且不提那些做法有多愚昧和无奈,人们总喜欢夸大客观上的错误去掩盖主观上的失误。

但无法否认的是,在度过一段介于短暂和漫长之间的辉煌时期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开始陷入黑暗。人的灵魂一旦被某些东西束缚就很难解开枷锁。而国人至今沾沾自喜的不过是过往,自然,没有人说辉煌过往是个错误,但也该忘掉过去活在当下。翁美玲饰演的小龙女狡黠俏皮,让人难以忘记,然而总是会有年复一年的翻拍,哪怕评价再低也会有下一版去掩盖。我并非推崇这种把经典毁掉的做法,但我们至少也该学会思考和创造。

可惜的是,当权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沉湎于自创的“盛世伟业”中不能自拔。习惯一切的人们哪能有什么危机意识?他们习惯了麻木地依照上头的政策去做事,惰性会让人迷恋上这种不需要思考的生活。于是,开始走向被压迫之路。

我们不能站在现在懊悔过去,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有想象力缺失的影响。一个灵魂有着再美丽的外表,若没有自我思考能力,谈何创造?别说是经济资本垄断一个国家,一颗聪明的大脑足以摧毁麻木的小国。可是,谁又能说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呢?

无比怀念年少时拿着画笔绘出未来蓝图的情景,其实不见得这蓝图有多美好,但比起遗失想象的现在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孩子是最美好的时期了,可以在对这个世界充满奇思妙想的同时去构思它的样子。随着年龄增长,也终于会有被家长第N遍“不切实际的幻想”所打倒的一天。自然会有那少数幸存者,于是有了小说家漫画家以及创意设计师。童话是最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了,然而学生只是疲惫于应付应试教育,上班族忙碌于朝九晚五的生活。那么,再好的童话又能用来唤起谁的想象力呢?

但我们并非没有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但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太远了。这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有人都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奋斗,也自然没多少人会去在意想象力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从出生到死亡,被家长耳提面命的是好好读书考一个好的大学,再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如此安老。除去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这一系列类似于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体现想象力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淡化创造力这一做法。

偏偏在国人纷纷前往日本进行智能马桶盖大出血购买,或者中国由于缺乏某项核心技术必须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产品的时候,便会有人站出来说:要成为强国,我们必须重视人的想象力。于是,社会就开始呼吁人们重视想象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国家从一个制造强国变为智造强国。

重视想象力是重要的。有一家外媒曾给予中国“模仿大国”的称号,看看有大国二字像是夸赞,但前面的模仿却是一种嘲讽。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创造技术,只能凭借copy来生存,那算什么大国?又如何在国际上立足?我们庆幸,现在的中国在众多的高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捷报频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的主流。

可是想象力缺失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在家长把孩子从一些天真烂漫的奇思妙想拉回现实的考试后,就有一个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科学家的人对未知不再充满好奇。也许你会拿中国科幻创作越来越多的获奖者来反驳,但相比国外纷出的少年科学家和科幻小说中某些产品不断变为现实,我们所落后的并不只是一星半点。

也许该惋惜我们与别人的差距,也许该庆幸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还能去弥补。究其根源我们总该给奇思妙想一点救赎。年少时对于《小王子》毫无兴趣,觉得这种想象也未免太过简单,然而现在翻看,却越来越想流泪——什么时候,连这种想象能力都失去了啊。

从娃娃抓起的并不只是计算机,也还应该包括这些奇思妙想,至少现在的我再也不会有所谓的脑洞。哪怕有什么奇思妙想也早就湮没在大人的高声呵斥之中。人啊,也不需要大谈特谈什么重要性,倒不如去看几本童话书或者对孩子心性多一些宽容。

我感动于那些即使在社会中跌倒无数次仍然保持着童真的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往往是指让身体和心灵都得到解放和回归。我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给奇思妙想一点救赎!

【篇八:读《面纱》有感】

我承认我不够崇拜感性,但却对这样的一段话如痴如醉。“我知道你所有的不好,但我仍然爱你。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面纱》中的这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总有人告诉我们,你要努力变得更优秀,这样才会有人来爱你。但实际上,优秀和被爱并没有什么关系。优秀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物质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的规则。而爱情中,我们需要的不过是那个能把我们打回原形的人。我们确认自己被爱着的时刻,往往并不是我们最体面最风光的时候,而是我们那些最脆弱、不安、狼狈不堪的时候。爱情的迷人之处或许就在于我知道你所有的不好,但我对你无法抗拒,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就不配被爱,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值得被爱。”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和救赎的爱情故事。凯蒂背叛了卡尔特,查尔斯·唐生背叛了凯蒂,凯蒂从瓦尔特有限的生命中得到了救赎。这就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对人性最裸露的细细品尝。没有跌宕起伏的顺承,迁就着对欲望的宠爱,必然是乐极生悲的结局。所以从一开始就让结果原形毕露,却还在努力地尝试探究未来,终究逃不出被圈养的魔掌。是天使还是魔鬼,随心所幻,随性而为。时间确实会催发我们的年龄,验证我们的容颜,可是最重要的是内心难以逃脱时光的日新月异。而同龄人普通的对比更是对自我脆弱心灵的打扰。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见的缘分是多么的珍贵和荣幸。相守走下去也会是更加幸福的事。生活过得是甜蜜深处的烟火,而这平凡的烟火衍生着一个小家的丰满和成长。拒绝成长,便是拒绝承担责任。在适当的年龄干着适宜的事情。是的。凯蒂陷入妹妹多丽丝拥有爱的花圃中,遇见了不是确认过眼神的那个所谓对的人——瓦尔特。将自己与生俱来的美肆无忌惮地挥霍,犹如霍乱瘟疫一般地张狂,待其瓦尔特最客气最冰冷的无情和鄙夷。而他却以最卑微的爱将她巨细无遗地守护。从一个谈笑风生的少年到一个内敛稳健的仆人。他知道她并不贪婪这样的美好,但仍然对她倾盆大雨,真让人垂涎三尺。未经生活历练的凯蒂因为天真而被面纱所笼罩。可幸的是,来自查尔斯·唐生所给予的幸福表层被瓦尔特冷酷地袒露在阳光下,所有的泡沫都烟消云散,只留下最纯真的味道。生活的原型自然而然无法让凯蒂张开双臂相拥。睿智的瓦尔特早已看透,充分利用了她报复的心理迫使她做出了最正确的抉择,从此真心感受尘世间的真、善、美,领悟生活的哲理。

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所给的成长;感谢敌人所给的伤害;感谢成长背后的坦然;感谢伤害背后的坚强。如果没有他们,生活将乏味无趣;如果没有他们,灵魂将卑躬屈膝;如果没有他们,思想将朝三暮四。感恩他们的恩赐,让我们在前进的坡上醍醐灌顶。

纷纷万事,直道而行。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仍无限热爱生活。

【篇九:读书的烦恼】

有着上星期余闲老师的讲座作为背景,这篇周记也就迎刃而解了,“读书”。

从《三国志》中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到现在的抵制盗版书籍;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科技与社会相结合,二者再与文学相搭配,阅读得到了完美的执行。但古训中的“开卷n有益”与“书中自有黄金屋”放到现在就有点令人迷茫了。

《盗墓笔记》,《鬼吹灯》《如何与异性相处》,《高效说话》……

这些书有好处吗?有什么好处?有,或许后2本可以教会我们一些人生的技巧,但其他的呢?让我们愉快,还是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我的看法有偏见,但是这些书仿佛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倒是可以用来证明“读书无用论”。

当《山海经》在“烂大街”时,在书店“压箱底”时,那些书便趁机热卖着,一本,两本,三本,四本……我的同桌,他买下《史记》全册与《山海经》图册,对于平时不怎么爱看书的我,看那些书反而对于我来说不怎么乏味。

从刘慈欣的《三体》中科学家们的自杀,再到《肖申克的救赎》中出狱老头的自杀,观后负面情绪油然而生。但那便可证明那本书与作者的成功。如果对于一个作者,他著作的书口碑不好,甚至受人厌恶与心烦,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好的书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话来讲便是“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或者用中国老话讲:“酒香不怕巷子深”。

我们不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求做个秉承中庸之道的人;我们不读《周易》与《道德经》什么的;也只知道《四书》《五经》而并未涉猎;更没有古代的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但是现在那些“形态泛滥”书正在“侵蚀”着我们。我没有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本事与才能,但我感觉那些书不该“侵蚀”我们。

或许我的看法是有偏见的,有个人主义参杂与其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没有身历其境就指指点点或有点过分,说不定那些“千里马”遇到“伯乐”正高兴呢,或像伯牙与子期那样?谁知道呢!或许——我错了。

【篇十:风筝线的救赎】

静静的,老屋的一隅躺着散发油墨香气的风筝,那是奶奶最心爱的东西。它生于不知名的巧手,踏着七八十年代的时间而来,你可知否?那节松垮的风筝线,曾救赎了一颗哭泣的心。

在那灰色小平房的四角天地里,我曾疯狂地向往着自由,讨厌规则,讨厌束缚。就像一只被牢牢锁住的风筝,风筝线不断,我就无法逃离。

我曾习惯于叛逆,过度地信奉人格独立,拒绝听话,拒绝批评,整日游手好闲,庸庸碌碌,老师会放弃我。同学会疏远我,也是,像我这样孤僻的人怎会有人喜欢。

但我也曾在漫无边际的黑暗里啜泣,父母不在身边,那种望眼欲穿、望也望不见的父母的痛苦常常在角落里看着我,然后踱步回房,她知道,安慰对于我而言并不奏效。直到有一天,难得容光焕发的奶奶兴冲冲地走到我面前,那臃肿的身子有些让人担心,她抓起我的手,我欲甩开被一种更沧桑有劲的力道驳回,在略微惊讶与疑惑中我被拽出房门。奶奶带我来到屋后的一片草地,那里既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在此之前,却也没有得到过我眼前的一抹余光。

奶奶几乎的颤抖着拿出她藏在背后的东西——那是个风筝。明亮错落的色彩搭配地恰到好处,长长的鸢尾令人神往,洁白的纱纸令人倍感纯洁。

奶奶有些期待着看看风筝看看我,我明白她的意思,但对我而言,这真的是个很烂的游戏,我转身就走。

转头一刹那,奶奶已将风筝放起,那漂亮的风筝在烈风中有些摇摆不定,在烈风与天空的诱惑下,它尽力地挣脱风筝线束缚,我看到奶奶粗糙的双手略微隆起的青筋,但她仍然死拽着,因为她知道,她一旦放手,风筝必将毁灭。

我的心似乎被那绷紧的风筝线触动了一下。悔意逐渐涌上心头。父母和奶奶就像那线,尽力地挽救着我这只任性的风筝,我把他们耗得筋疲力尽,结果只是使自己又走向毁灭。

奶奶将风筝线递到我手里,仿佛像在进行一场隆重的交接仪式,我紧紧地拽着。风渐渐平和下来,风筝安静了,风筝线的救赎成功了。

不论身在何方,家人的爱与牵挂总会紧紧地拽住偏离轨道的你,如同风筝线般坚韧,而你就像那风筝,需要风筝线束缚才能回归自我,回归真实。

奶奶的风筝线救赎了风筝,也救赎了花季年岁里哭泣的心。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