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界限】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界限。很多界限不是外在可见的,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外在的界限固然阻止了我们的步伐,内在的界限更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可是一旦你下定决心,跨过界限,推到那横亘于心中的那堵高墙,也许你会发现异样的风景,异样的美丽。
沈从文小说《边城》里的翠翠,顾及着祖父的感受,严守着男女之防,将对二老的爱恋深埋于心,化为梦境。二老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却始终无法获知翠翠的真心,最后负气离乡。爷爷死后,翠翠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只能痛苦的哭泣。现在的她只能守着渡船,等待着二老的回来。而二老,“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界限让一对爱人咫尺天涯,让爱情变成了明日黄花。界限只能留下“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无限遗憾。
东汉平定西域的定远侯班超,年轻时为了生计,在衙门里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这种类似小公务员的工作安安稳稳、波澜不惊。只要循规蹈矩,人生会安逸而平静,它的界限就是要人没有个性,安于现状。而班超却志不在此,所谓“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志在大漠黄沙,他意欲挑战自我,他要为国立功,他也要封妻荫子。而这些都被那界限死死的封锁着。终于有一天,他扔掉了手中的笔,投向了那充满挑战的人生。他成功了,为我们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界限常常是英雄的试金石,唯有坚忍不拔者方有勇气跨过。
外在的界限,不难跨越;心灵的界限,很难逾越。狄金森的小诗《篱笆那边》里,篱笆那边的草莓即使再诱人,越过篱笆也是不被上帝允许的,而孩子的心却永远在篱笆那边。其实所有的界限不都是篱笆和围墙吗?其实所有的进步不都是突破那些篱笆和围墙吗?亚当偷吃了禁果,放有了人类的历史。科技的进步,来源于对传统的一次次的颠覆。文艺上的众彩纷呈无一不是艺术家们不落窠臼、标新立异的成果。
陶潜写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意识到了心灵的界限,意识到了它对自己的束缚,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之任之,让自己变成了井底之蛙,安于那一爿天空。甚至如蜩与学鸠般自足于那小小的树林,还要嘲笑那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鸟。跨越了界限,本身就是一种升华。
【篇二:学会妥协】
学会妥协,需要宽广的胸襟,其实妥协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
东晋诗人陶渊明避开官场,隐居在外,有人说他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亦有人说他淡泊名利,对于陶渊明,每人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妥协的处事态度的典范,在官场中,想要当大官或者要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或者要有阿谀奉承的“本领”,前者对于陶渊明而言是无可再想的,后者对于一切恶的隐居者说是违背“天条”的。不乐意屈居他人之下,更不愿意做一些口是心非的包庇之人,便只能委屈自己做一个小官,小官又能有何用呢?拿着俸禄却不能有什么作为岂不比自给自足恶劣的多吗?既然拿了酬款却无机会为国立功,固然可悲,可惜国家顾不到这些并不给予一些显示才华的机会。
高俅能凭踢球之功身居高位,虽有机会却无所作为,那时的朝廷也许真的不知道想要为国立功的文人志士被拒之门外而把“吃皇粮”的人留在了门内,那样的世道,硬着头皮与上面反抗,结果是死路一条,倒不如妥协,我与你争不过,那就不争,于是,一挥袖子,扬长而去,留在官场中,他不是死就是碌碌无为,倒不如离开这,远居深山,活得倒也自在,虽然贫穷,但也能留下一些佳句为我们的文化增色呀!从而,田园派就诞生了。
如此想来妥协胜于蛮干,以妥协处事,有时也会升华人生的价值,正确利用妥协,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人生的大波大浪也会很快平息。
但真正的妥协,并不是事事妥协,无论什么事,还是得把握分寸,妥协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事,陶渊明不也是经历一番颠簸之后才做出了一个比较妥当的决定—妥协吗?
事事妥协,反倒成了一种不求上进的表现,因为该争的还得争,能争的也得争,譬如在学习方面就不适合妥协,举个例子,小A一次考试中错了1题考98,此时如果妥协小A也许会说:“98和100不是差不多吗?不就错了1题吗?也不错了哎!”同样小B如果不采取妥协而是去争一争,许久之后,小A一定停滞不前,甚至会一落千丈,相反,小B定会不断进步。
妥协,也要慢慢去体会,去感悟。正确利用妥协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甚至有助于人生的选择,有时当我们拼命争取却因非自身因素或是不可抗逆的因素而失败,不妨试一试妥协,也许也能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就,路有很多,关键在于你选择的哪一条,妥协往往也是技能。
学会妥协,让人生也同样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