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王熙凤】
说起王熙凤,可能很多人脸上都会挂上厌恶的神情,觉得她很有心机,觉得她见风使舵。可就是这样的她,才让我喜欢。
都说“一入豪门深似海”,在这偌大的贾府,处处勾心斗角的豪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现在王熙凤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如果没有心机,没有很深的城府,她一个弱女子能在这样一个尔虞我诈的地方生存下来吗?答案,显而易见。好在,她的魅力,她的聪颖,她的圆滑世故、八面玲珑,使她在贾府有了一定地位。
说她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这样既可以讨得贾母的喜爱,又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她这样的性格,也铸就了他在贾府的地位——独揽大权。一个弱女子能做到如此,怎么不让我喜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眼中的王熙凤是这样的,你呢?
【篇二:在外婆家】
国庆放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外婆家。
到了外婆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块金黄金黄的谷子。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在稻谷上跑来跑去,不时用脚把稻谷踢起来,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我看见外婆正在翻稻谷,妈妈告诉我:“为了让稻谷每个地方都能晒到太阳,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稻谷翻一遍。顿时,我眼睛一亮,玩起了它,没错,它就是用来翻谷子的“神器”——谷耙。它可真像是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真有趣!
又隔了一段时间,外婆拿起了谷耙,带上了草帽,正准备去翻稻谷,“等等,我来,我来!”我急忙叫住外婆,外婆答应了。随后便给我戴上了草帽,我拿起了谷耙,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翻起稻谷来。我发现翻谷子的谷耙很长,这长长的木柄可能就是为了方便翻谷子的吧,我一下一下地推动谷耙后面长长的柄,把晒在地上的稻谷全都翻腾了一遍。
翻好谷子,我和妈妈开始包饺子,我们包的饺子是韭菜馅的,这韭菜可不是外面买的,而是外婆家自己种的,可香了!
太阳就快落山了,时间过得可真快,这是我看见外婆在收谷子,我忍不住上前去帮忙,终于把所有的谷子都收完了。
晚上,我又和妈妈去跑步、跳绳……晒谷子、翻谷子、包饺子、骑车子、跳绳子,充实又有趣的一天。
【篇三:游外婆家】
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三口到外婆家拜年。
到了外婆家,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跟外公外婆拜完年。然后飞快地跑到娇娇姐的房间,一会喔喔喔地喊,一会叮叮地叫,一会又噶噶地唱,总之我的铃声五花八门,可她还是没醒。最后我使出必杀技——泰山压顶,使劲一压,终于把她吵醒了,不过我却被她的一顿粉拳打得抱头鼠窜。
下午,我、娇娇姐姐、阳阳哥哥玩单脚抓人游戏。阳阳哥哥抓人时,我跑着跑着进了死角,眼看就要被抓住了,我用一个踢足球时用的假动作向右晃一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左边冲出去,漂亮地完成了突围。可惜有一两次没能逃出他们的魔爪。我们三姐弟还一起下棋、打牌、炸鱼,乡下广阔的田野就是我们的游乐园。
时间过得真快,三天后我们念念不舍地回家了,美好的乡村时光又要等下一个假期咯!
【篇四:小学上册作文】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胀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身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乡亲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柱拐棍,臂搭囊袋,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马赶羊,到处都是人喊马嘶的声音,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心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头的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赶紧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摇头笑道:“婆婆,若是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定把年兽赶跑。”老婆婆惊目细看,只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老婆婆仍然劝说赶紧上山吧,一会年兽就要来了。老人摇摇头。老婆婆无奈只好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子,它发现村里气氛与过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冲向了老婆婆家,就在这个时候!院内“噼里啪啦”响了起来。它浑身乱抖,再也不敢前进半分,原来它怕红色,亮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家的们打开了,之间院内的老头哈哈大笑。年兽大惊狼狈的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的人会来了,人们见村内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连忙向乡亲们叙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之间老婆婆家门上贴着大红纸院内几根红蜡烛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相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朋好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就在周围的村子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去敢年兽的方法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除夕。
【篇五:回外婆家】
假期间,我一边上辅导班,一边做暑假作业,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学习。好不容易等到了假期,可以去看看我亲爱的外婆了。
车子飞快地行驶着,马路两侧都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波浪,形成了绿色的海洋。我放眼望去,外婆慈祥的身影早已在街口呢,不时地向我这边眺望着。随着车子越来越近,外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她看到了我们,没等妈妈停好车,我便迫不及待地跳了下来,直扑外婆的怀里,她仔细地打量着我,便拉着我手往屋里走,走进客厅,外公早已切好的西瓜等待着我们。我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又甜又爽的西瓜,真可口呀!
外公告诉我,这西瓜是他自己种的。我向外公伸出大母指,并夸奖外公种得瓜,可真好呀!
外公还带着我来到瓜园里,为我挑选西瓜。我看到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周边有许多绿色的藤蔓都是朝向一个方向长着,原来是外公指挥它们朝向这个方向长的,我当时想这么一条条又长又细的秧,怎么就能结出来这么多,这么大的瓜来呢?
眼前的景色也很美,我不由自主得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相片,作为留念。
【篇六: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就是这样的小城里,有着旧时光特有的气息,心酸的同时伴随着快乐。
小说的写作是以一个孩童天真无邪的视角来回忆在小城里所发生的事。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即使在“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的天气条件下,该卖馒头的老头子遇冰摔倒了,站起来,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继续卖馒头;拉粮食的车队仍然冒风前行,卖了粮食换了些油和布匹;上学堂的孩子与家长争论着鬼神之说……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下,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托与迷信挂钩。例如小孩在学堂里越念越坏,家长认为是吓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们实在难以如此认为。但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小团圆媳妇”这一节。她是从小就被婆家给买下来的童养媳,等到年纪差不多(即可以干活时)就来到婆家生活。小团圆媳妇虽然个子很大,但年龄与其身高不符。小团圆媳妇因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饭不想,婆婆为此发怒,更有“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试想一个人一天挨八顿打,甚至用沸水从头上浇下来,人昏死之后又用冷水浇醒,这样的折磨之下,原来天真烂漫的小团圆媳妇过早地体验了人无知、愚昧下的苦难。
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也为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叹惋,更为那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腐朽而悲愤。尽管在那个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欢乐的一面。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充满了童趣的话语,便是文中“我”的乐园——后园。在后园里有着“我”和祖父最欢乐的时光,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记忆。祖父时常被顽皮的“我”捉弄,总有断断续续的笑声从后园里传出来。
我与文中小主人公做过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诗。因为我外公是名教师,小时候就和他去学校。晚上总会缠着外公教我念诗,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是乐此不疲的重复念。只觉得好听,重复多次后便记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给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样,外公有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会拿给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写到这里,已有一个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电话,聊了很长时间。过后,那份想念才逐渐退却。
记得曾看过一部电影,有句台词:“人生最甜蜜的快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艰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苦难,然后才懂安慰他人。”或许,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感触最深。如今的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浅浅的。所以,此时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后悔过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努力朝心里的那个方向前进,去书写自己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