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搬柴禾】
快过年了,我来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家里,给老人辞年。
他们的家在大山深处,每天都需要用很多木柴来生火取暖。我想:外曾祖父、外曾祖母都快90岁了,每天搬柴禾该多辛苦啊,不如我帮他们多搬一些回来吧。
想到这里,我立即跑出门去。柴禾堆放在不远的山坡上,我走近一看,大大小小的柴禾真多啊,大的和我的身体一样粗,小的也有我大腿那么粗。“我可以吗?”我不禁问自己。可是我又想到,老师告诉过我们遇到困难不可以退缩。于是我鼓起勇气,抓住了其中一根比较小的。我试了试,还是搬不动啊,只好用力抓住柴禾的一头,艰难的在地上拖行。
这样拖了一小段路,我已经感觉筋疲力尽,速度也越来越慢,最后只能停下来休息。正在这时,我的一个小伙伴来找我玩,看见我在搬柴,马上跑过来帮助我。我们一人抬起一头,顺利把柴禾运回了家。
就这样我们搬了一趟又一趟,四只手都冻红了,还有几处磨破了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柴,终于够了。我俩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动得又蹦又跳,快乐极了。而所有的辛苦和伤痛,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父母的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我越来越喜欢劳动了,以后一定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爱劳动,我爱我的家。
【篇二:年味】
春风吹着风铃发出清脆的声音,蒸饺子的鲜美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带动我全身的细胞,挑逗着我的味蕾……活跃着轻盈的,欢快的,可爱的……新年也来了。
2017的最后一天,年饭便是最大的主角。这一天,爸爸早早地拿起备好的对联,乐呵呵地将它利索地贴上“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奶奶和妈妈则在厨房备着年饭要吃的菜肴,爷爷便忙活着这里看看,那儿瞧瞧,奶奶取笑爷爷:过年了,还这么悠闲自在。爷爷脸上也堆满了笑容。
我是家中起的最晚的那一个,起床洗漱后便寻思着去厨房帮妈妈打打下手,顺便讨点口福。顺着饺子香气飘来的方向,奶奶和妈妈在一边在包着饺子,一边把包好的一笼的饺子放入蒸笼中,待饺子恰好到酥软,外皮鼓鼓时,新鲜的饺子便出笼了。等不及的我,还没等它稍微冷却便抢先塞了一口,烫得直跺脚,引起妈妈的大笑,我便只好按捺着心情乖乖地等它呈上饭桌。
吃完了早饭,便开始帮妈妈切菜洗菜,妈妈准备的有清蒸土家鸡,蒜苗孜然牛肉,红烧猪脚,湖南火锅,糯米蒸莲藕……每一道菜都是精心准备的。就拿清蒸土家鸡来说,母鸡是奶奶在乡下买来的土家母鸡,必须现杀现做,将它的羽毛都去除后,用一定的手法将母鸡反复揉搓,待鸡肉变得弹性有致,鲜嫩可口。然后装入盘中,涂上配料,调好味道便放入煲中用小火慢炖。过一会儿土家鸡便做好了。
过了一会儿,年饭的菜肴便都上桌了。午饭过后,奶奶便张罗着为小朋友准备糖果和小红包。家乡最有特色的是辞年,每年年饭过后,每家每户的小孩子便开始出动,有的拿着大书包,有的拎着几个大袋子,去每户人家逐个邀点糖吃。记得小时候和几个玩伴,把周围好多人家都跑了个遍,零食装着塞不下,为了减轻负担,便一路吃,一路辞年,恭祝“新年好,祝贺你家过个热闹年。”然后便会有红包或是准备好了的糖果拿,每个小孩回到家,总有吃不完的零食和被红包塞得鼓鼓的口袋。
而我们则是无法再去辞年的了,只能到邻居家去探探,沾沾喜气。
晚饭前,亲戚团坐,在一起看春晚,为以后的打算,过去的一年,今年的收获发表感想,新的一年,新的期待,祝愿我们都能心想事成,幸福快乐。
【篇三:春节的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冬日里的第一声鞭炮响,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喜讯:春节来了。大门上贴着大大的“福字”,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学校放假了,孩子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街去买烟花爆竹和玩具。大人们可没这么轻松了,他们正在为“年夜饭”的准备而忙得不可开交呢!蒸馒头,做年糕,大鱼大肉全上桌了,图个喜气。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酒肉的香味,人人都穿着新衣裳,脸上挂满了笑容。家家门外都贴着红对联和各式各样的年画,:“招财进宝、”“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每一户人家都灯火通明,噼哩啪啦的爆竹声连绵不断。
而此时,远方的家人也已归来了。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
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因为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前,这时节日气氛已是达到了高潮。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敬着酒,说着祝福的话,人人心里都喜滋滋、暖洋洋的。而孩子们,则忙着收红包呢!年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