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生活带给我们什么?】
大家都觉得这个时代无比美好。科技发达,物质丰富,通讯方便。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宽带,光纤,手机,电脑,给人们带来资讯互通和生活的方便。
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时间和生活都变为碎片。碎片化的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冷静思考的。
纵观人类历史,哪一个重大的科技、人文、文学、艺术、医学乃至军事的成就,不需要长期的、专注的、不屈不挠的努力才能够达成?
中国古代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春秋时代的左丘明编修国史,历时30余年,写出了一部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无独有偶,西汉司马迁历时13年创作了50万字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这两部巨著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再看看外国。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天才科学家、画家。他的老师从第一天起,让他每天画蛋,通过画蛋来提高观察能力,能发现每个蛋之间的微小的差别,就能锻炼手眼协调,做到得心应手。坚持3年以后,达芬奇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例子也不少。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毛主席开始夜以继日地潜心写作《论持久战》。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眠,连棉鞋被火炉烤焦了都不知道。八九天后,5万多字的伟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诞生了。这部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指导中国军民获得抗战最后胜利。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科技人员都吃不饱饭,最困难的时期,就拿树叶草籽充饥。就是这些不怕困难、忍饥挨饿的人经过10年不屈不挠的专注科研,终于把原子弹搞出来,创造了奇迹。
上面的事例都说明了成功的秘诀=时间+专注+才能+精神(奉献、吃苦、牺牲)。
现代碎片化生活下,这些成功的要素都不复存在
时间:碎片化分割
专注:人心浮躁,精力分散
才能:没有长时专注,难以成就真正的学者和专家
精神:物质、金钱和享乐取代了奉献吃苦精神
如果左丘明、司马迁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还能写出《左传》、《春秋》吗?
今天碎片化生活下的中国,还能够产生中国历史上璨如群星的众多杰出的人物吗?还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吗?
人类怎样利用科学技术而不受其害,值得大家深思啊!
【篇二:我的中国心】
一梦五千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这蔚蓝的星球上,在那遥远的东方,昂首挺立着一只雄鸡。有人说,她说一条沉睡的长龙。而我们一直相信,她会醒来,她会腾飞于湛湛青天。——她就是,我们热爱的中国!
著名作家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将我们的祖国描绘得多么美丽迷人、淋漓尽致:“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是多么值得让人歌颂和爱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一个多么铿锵有力的名字!这个名字包涵了多少人的梦想?
三百万年前,人类诞生于世;六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有较大发展。五千年前,华夏民族开始呈现出惊人的文化。大约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诞生了一个王朝——夏,华夏文明开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面对这泱泱文化,多少人前仆后继地做梦、传梦?让梦想也与文化一样灿烂辉煌。
还记得老子骑着青牛出关,留下了天书一般的《道德经》。“道法自然”是他的梦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梦?“鸡犬之声不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战争,没有争吵,人们生活在和平、宁静、的世界里。
还记得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传播他梦的种子。“仁”是他梦的核心。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仰的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而相互谦让,不做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迫他人做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其位而谋其政。人们生活在自由而有法度的世界里。
还记得有一个人,在汨水之畔徘徊而久久不愿离去,那斑驳的身影在阳光下拉长又缩短。他对故国是如此眷恋,他对楚怀王是如此的忠心。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当听闻楚怀王客死他乡,他投河了,让他的忠心变得与江水一样悠长……他就是,我们如今年年中端午节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地用龙舟去挽留他的精神的、用粽子去祭奠的——屈原先生。
这些人都在做着美丽的梦,并且用行动去实践着梦想。往事千端,岁月如梭,这个梦还没完。“江山代代无穷已”中国人一代一代地将梦想的接力棒传承下去:秦始皇缔造了第一个帝国,巍峨的长城矗立在蜿蜒的崇山峻岭间;汉武大帝,把匈奴赶出了中原,赶到了大漠深处。还有一个女子,用个人的力量免去了苍生被战争蹂躏的痛苦,“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她就是出塞和亲的王昭君。身为弱女子的她,踏进了大漠深处,留下的是一片片青草,那青草不就是人们心中的那个和平的梦想吗?
那个梦,一直在延续。当彭泽先生,在门前栽下五棵柳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这个梦,便散发出淡淡的菊香;当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个梦,就放出盈盈的光芒;当范仲淹登上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这个梦,便产生了如滔滔江水般的力量。
这个梦像黄河一样从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个梦像高山雪莲一样,迎接着天空的膜拜。俱往矣,梦却还在继续。
当时光滑到了1949年,中国再次以雄伟的姿态傲立,这个梦,又焕发出新的面貌。接着,一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这个梦想也春暖花开。二零零一年,中国,这条苏醒的巨龙,终于迈进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二零零二年,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进入世界三十二强,圆了四十四年的足球之梦;二零零八年,大家都还记得那个激情澎湃的夏天,北京举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紧紧相连;二零一零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个个梦想的足迹,把中国梦串成了一串香甜可口的冰糖葫芦。
一梦五千年。这是一个有关和平的梦,是一个有关和谐的梦,这是一个有关尊严的梦,这是一个有关灵魂的梦。这个梦,让中国历史像星斗一样灿烂;这个梦,让中国文化像云霞一样迷人;这个梦,让中国人像月亮一样可爱;这个梦,让中国精神像阳光一样辉煌而动人!
在这春暖花开的春日里,我仰望中国历史,耳畔响起了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我也希望我在构建中国梦的历程里,添砖增瓦。
一梦五千年,一个悠长的梦!在这个梦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浪花!
【篇三:国学是什么——“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观后感】
国学是什么?看完了“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大赛里的参赛者都非常棒,特别进入冠军赛的选手就更厉害了,一路过关晋级,对答如流,一定是看了非常多的书,而且对历史感兴趣。参赛的选手们一开始都很自然,轻松地回答问题,随着比赛的进行,每个环节都有人被淘汰下去,选手越来越少,竞赛越来越激烈,大部分选手都紧张起来,只有最后获得冠军的那个女同学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从容镇定,最终获得了冠军。
通过观看比赛,我觉得参加决赛的选手都看了非常多的国学经典,知识都非常丰富,最后的冠军不一定是知识最多,但是她的镇定、冷静帮助她战胜了对手。这种素质是从那里来的呢?——我想这正是长期学习国学的结果,国学经典中那些良好的品德陶冶了她,让她能从容面对竞争,答对了不骄傲,答错了不气馁。
国学是什么?就是比赛中的诗词、名言、名著吗?我认为这些只是国学的一小部分。正好,这个春节爸爸送给我一套他从台湾带回来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让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有四只眼睛”的仓颉创造文字,伏羲看到“龙马”画出了八卦,竹简流出了“汗青”,“诗三百”在田野里传唱,到“老师中的老师”孔子写下《春秋》,国学就在中国的大地生根发芽了,从夏商周,直到现代的十多个朝代,二千多年里中国文化一点一点地增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部中国历史不就是国学史吗?
等等!国学可不止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孔子、范仲淹、文天祥等数不胜数的圣贤、英雄,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哪里来?他们的丰功伟绩从哪里来?——都是从国学里来的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发扬国学只读书可不行,还得在生活中实践它,在学习中实践它,用国学的精神指导我们在家里如何孝敬父母,在学校里如何尊敬师长,如何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在社会上如何遵守公共道德,如何对国家奉献,让国学在我们身上重新焕发生机。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按国学的要求去做,每个人都仁义礼智信,我们才能自豪地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炎黄子孙!
【篇四: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比如:“韩信、张飞、关羽、刘备、赵云等……”
而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让我喜欢他的理由呢是,是他的人品、做为和侠肝义胆。他相貌堂堂,英俊潇洒,身高八尺。他生在公元168年。出生在常山郡如今的河北。
那时社会动荡,黄巾并起峰烟遍地。各地豪强、山贼、官兵,鱼肉百姓,百姓叫苦不迭。但在这乱世之中也现了一位中国历史大将。赵云赵子龙,他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先前在真实保护战中用乡勇150余人,官兵300余人打败山贼。
建起了小名气,后来投靠到公孙瓒帐下,在盘河战文丑中名扬天下。但因公子瓒不会用兵,与一位大将失之交匕。赵子龙又投到刘备帐下在刘备帐下经历百战,立功无数。在长板坡单枪匹马救主,和在赤壁之战当中启到重要的人物。
后来因为孔明失误被罚,赵云也被贬值。刘备成就大业以后,后来很少让赵云当主将。赵云在239年去世,赵云有两个儿子。次子在跟随姜维后战死。赵云一生顶天立地,是中国历史中五虎上将之一,也是五虎上将中武功最高的。
赵云能成为我最敬佩的人,是因为他的品德、为人、和他的侠肝义胆、济世为民等优点。也许时间能磨灭一些人的记忆,但是它磨灭不了历史和经典人物。他们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他们的成就会流芳百世。以就像赵云已经死了,但是我会永远记住他,他让我永远记住他的优点,使我一生受益,历史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而他一生做过最错误的事是救了刘蝉,也许他在长板坡时如果丢下刘蝉也许大汉就不会灭亡,赵云也许就会有另一个结局。
而他一生做过最错误的事是救了刘蝉,也许他在长板坡时如果丢下刘蝉也许大汉就不会灭亡,赵云也许就会有另一个结局。
这是我最大的困惑,因为历史在大汉时期的记载较少,所以三国时代的一些事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我相信赵云是一个君子,是一个为国尽忠的大丈夫。
但在我心中他没死,他的伟业一直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在我心中不能被替代的人,他的很多举动都让我敬佩和尊重。
【篇五:跨越千年的美丽】
悠悠千年的中国封建时代,一直没有形成如欧洲中世纪那样的漫漫长夜,这是因为有一道明媚的阳光不断洞穿那黑暗的夜空。阳光黑暗相互倾轧,虽说阳光时明时暗,但始终没有让中国社会陷入永夜——这道阳光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意。
道德的黑夜是可悲的。当人们不复昔日的淳朴善良时,这个社会是令人沮丧的。在社会道德方面,中国历史上有过相当矛盾的改良。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的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对社会、对人的行为作出了规范,构造出美好的蓝图。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尚,也促进了自由思想的传播。第二次是南宋时期,朱熹等人把儒学发展到了理学的高度,虽说加剧了社会的死板化、框架化,但这种对儒学的创新无疑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的行为,阻止了社会的混乱,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道德的创新如茫茫大海上竖起的一座灯塔,用长盛不衰的光芒照耀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政治的黑夜是可怕的。它是导致社会长夜的根源所在。自商鞅变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未停止过对封建制度的思索和改革。从秦到唐,新兴的封建制度使国家逐步兴盛,如一轮朝阳灿烂了东方的天空。唐代以后,渐趋衰落的社会虽然有各种治标不治本的改革,但总归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改良。从宋代王安石开始的改革派,用他们微弱但绵延不绝的光芒阻挡着长夜渐近的步伐,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不竭动力。
政治的创新犹如一辆破旧的纺车,吱吱呀呀地摇出了千年的静谧与动荡,但却并非暗无天日的时光。
文学的黑夜是阴冷的。在汉代,由于受到楚辞的影响,形成了华而不实的“赋”。在这个时候,司马迁用朴素无华、灵活自如、摇曳生姿的语言,如夏日的一缕清风扫去了文学园地的浮华。到了唐代,浮华、铺张的文风又一次兴起,文学的创作跌入格式化的深渊。此时出现了韩愈、柳宗元这样的大家,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发起“古文运动”,重新唤回朴素的文风。这种古朴的文风由此形成气候,虽然之后浮华也曾沉滓泛起,但朴素终为主流。
文学的创新如一株蓬勃葳蕤的吊兰,生动自然,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绿意。
正是这种创新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美丽,一代代的智者用生命与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这种创新精神,保证了中华民族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种漫漫长夜,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香火不断,代代相传。
只有发现与创造之花才是永开不败的花朵,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美丽!
【篇六:我喜欢这样的老妈】
她与我总是那么的般配:她爱吃,我也馋;她爱乱逛,我也爱玩;我是一个马大哈,这个我承认,但是更加毋庸置疑的是,老妈也是一个马大哈。老爸看我俩一唱一和,常常无奈地说:“看这母女俩。”
我俩最爱去逛超市,尽管口袋里的钱不多,有些时候能看不能买,所以我常常开口问她:“来超市不买东西干什么?”她知道我在暗示她赶快买东西,所以,她也常常鼓着眼睛对我说:“哪条法律规定了来超市就得买东西的?那些好吃的东西哪怕就只是看看,也是一种享受啊。”我常常被她的言语打败,无言以对。
我们家常常会因为看电视出现分歧:老爸要看新闻,老妈要看《解密》、《国宝档案》等纪录片,而我要看连续剧。最糟的就是三种节目放在同一时间播,这让我们一家抢破了头。做儿女的自然抢不过父母,而这很自然地成全了他们夫妇俩的“斗争”,但最后,老爸始终说不过这个“长舌妇”,所以只好宣布战败。我们常常想些诡计让老妈离开遥控器。当她正看得入神的时候,我们便直呼“菜煳了!”她立刻冲进厨房,也全然忘记自己是否有炒菜,而我们正得意的时候,也惊奇地发现老妈把遥控器一起带进厨房了。
老妈学历并不高,但她却十分见多识广。老妈床头有几本像电话本那么厚的中国历史书,她每天睡前例行翻几页才能安心入睡,这是她的习惯。每当电视播放有关历史、考古研究等,她定要“疯狂”地追看,她说:“中国历史有趣多了,看到他们一点一点地发掘历史的秘密就觉得十分刺激。”
她不但爱说中国历史,也爱说她自己的“历史”。有时候一坐下,她张口就说:“想当年啊,我和你爸在工厂里努力打拼……”这些事,自从我懂事以来她就开始说,大家看她每次都讲得那么高兴,也就不忍心打断他了。
老妈肯定算我的知心好友,她总是乐呵呵地倾听我的心事,我知道她很多时候都在窥探我的秘密,不过也乐意与她分享我的心事。我们俩也很少吵架,即使吵架也只是一晚上的事,因为到了第二天,我俩总是按捺不住要和对方讲话,所以每次不是我哄她,就是她来哄我。
我知道老妈是很爱我们的,因为我觉得老妈在我们面前总是表现得十分乐观,不知道她是否故意隐藏她的忧愁。
我喜欢这样的老妈,她常常对我说,走,我们去逛超市吧……
【篇七:历史会记住长安】
随团去旅行,一路匆匆,终于来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古都——长安。游走在这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虽然已遍布了钢筋水泥,但仍存留着那厚重的历史气息。这座城市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迭了多少次名字,而我铭记的是唐朝时那个曾让万国敬仰的唐都——长安。大唐的长安!
遥想高祖当年,于隋末起义,战胜各路英豪,定都长安。当他统一了这个国家,位列九五之尊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但在玄武门事件后,他将皇位传给了次子——秦王。不知他藏于深宫之中时是否能听见刑场上稚童与母亲的哭喊……
历史已不可知晓,但长安见证了一切,见证了一场血腥的厮杀,见证了一代君王的成长。
太宗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使大唐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于是,他的功绩被后人传扬。
之后的长安,遇见了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被尊为武周圣神皇帝。她曾被赐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权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在几年被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了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在中宗“禅位”后,她登基为帝。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其数十年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她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鲜有人能望其项背。她,一代女皇——武则天!在这封号的背后她经历了多少?除了长安的宫围,再无人能知!
而后的长安发生数次政变,却未被撼动分毫。因为她在等待,等待一个盛世的到来。最终,她等到了。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他同他的祖母一样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他成就了大唐极盛的时代——开元!
这时的长安令人无法用言语来描绘其璀璨。只能列举一串串光照史册的名字来窥探:王维。张九龄。李白……。
然而,这个耀眼的朝代,在最盛时如同所有的王朝一样也走向了衰败……更为悲哀的是,亲手终结长安辉煌的,正是其缔造者!
晚年昏庸的玄宗终日在深宫中与杨氏姊妹纵情声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使朝政混乱。于是这酿成的苦果只能由他自己咽下。天宝十四年的秋天,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玄宗带着贵妃与亲信仓皇出逃。他——大唐的皇帝,竟然就这样丢弃了长安,任大唐的百姓遭受蛮夷的蹂躏!长安在哭泣……
抛弃了长安的玄宗受到了惩罚,他在儿子的逼迫下放弃了心爱的妃子,被迫退位,于抑郁中度过了冷清的晚年。可大唐受到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这个伟大的国家,在一场战乱后被权臣。奸佞们肆意摆弄,偶然间划过的也不过是天边的流星。唐,灭了!曾经的故事终是消失殆尽……
长安啊!她一直忠贞而又沉默地看着这一切,像一本史书,又像是一块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