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厂相关作文

【篇一:不期而遇】

袅袅的黑烟飘啊,渐渐淡去,在天际缓缓消逝。

坑坑洼洼的马路旁,湖泊静静的呆着,湖边的芦苇慵懒的浮动着。在空隙间,模模糊糊的看到一座破败的窑厂,袅袅的黑烟在窑厂上方,淡淡的飘动着。嘟嘟的拖拉机声,在乡间土路上刺耳的响着。

这里是村子里唯一一个厂子,风吹过芦苇群时,总能看见几个顽皮的孩童躲藏其中,不时探出灵巧的小脑袋,贼头贼脑的望着四周,匍匐着,弓着背,游走在芦苇丛中。车中,忽见此景的我,看着道路旁风雨侵蚀后发黑的朽木,暗暗叹了口气。芦苇丛后再也见不到黑烟,只有钓鱼人带着草帽,提着鱼竿,平躺在地上的景象。

窑厂在路上看过去,黑乎乎的一片,于是小孩间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定,谁敢去窑厂里面谁就是孩子王。可是,每天拖拉机突突的一趟接着一趟运着土砖。却不见有一个孩子进去过。只是在芦苇丛中不时可以看见一个个小西瓜般的脑袋,东看看,西瞧瞧,也总会发出边际天涯的欢笑。但是那黑黑的窑厂,却始终没有人进去过,有人说里面有恶鬼,还有人说里面有蟒蛇。每次说完这些总会沉默下来,眼神盯着那黑黑的门呆呆的望上半天。然后在一声咔嚓的开门声中,尖叫着,大喊,四奔而逃,又一次,有人转头飞奔时绊了一跤,没注意一下掉进了湖中。最终虽然没事,但芦苇群却成了孩子们的禁地。

一个又一个日落和日出,月无数次眺望过这个世界,芦苇群中在没有欢笑,秋来了,风卷着芦苇,枯黄的芦穗充满着秋的悲凉。窑厂失去了欢笑。孩子们不再聚在一起,可能有是赶集的时候,会瑶瑶的眺望一下窑厂,窑厂,淡淡的黑烟袅袅的飘着,却多了一份伤痛,感觉会让人落泪。孩子有事没事就窝在家里,抱着一块砖,目不转睛的看着。朋友,和友情都换了一种形式。

之后我离开了乡村,到了城市中上学。那缕黑烟不觉间淡忘在回忆中。

如今,车中,我呆呆的望着窑厂原在地,希望能看到一抹黑烟冒出,收获的却是一片浮光掠影。时隔多年了,我回来了,看见的,只是一片朽木,不觉间发现你已不见。就像,就像那抹黑烟的味道。

充满着童真和童趣和回忆,也许也只可能是回忆了吧!

但今天,我和它,我和窑厂,我和黑烟,不期而遇,在这中秋的夜……

【篇二:轻轻唤醒梦想的种子】

在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上,那颗满载着梦想的种子经受着阳光的洗礼,萌动着松土,迫不及待的想从种皮中探出自己嫩白的头尖,好挣脱一切束缚,等待盛开的一瞬,为这方净土洒下一片希望。

从小我就怀揣着许多梦想,就像这颗急迫生长的种子,总是不停地汲取养分。但那只是儿时的稚趣,梦想总是会随着爱好不停的变化,几乎几天就会换一个,但始终没有一个成为行动的目标与方向。年幼的童真正在慢慢退去,年少的光坏正在渐渐闪耀,成长路上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得了梦想的含义,坚定了自己的目标,等待着梦想的诞生。

那日,偶然间目光落在不远处被风吹起的报纸上,照片中的一群孩子相互依偎着,身上只穿着几件单薄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凉鞋,身后是窑厂破旧的房子,寒风中,稚嫩的小手和脸庞早已冻得发紫,这些纤瘦的身影在大片的黑色下显得如此渺小,我从他们一双双空灵的眼睛中读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向往,但现实却禁锢着他们希望的翅膀,迫使他们对梦想可望而不可及。

相比于他们,每天迎着朝阳上学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在知识的大路上奔跑。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从内心深处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并幻化成一个美好的梦想——不久的将来,那些渴望求知而又无书可读的孩子一定能走进明亮的课堂。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定满布着荆棘。我们就如同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满载着梦想与希望,但是到达彼岸的途中随时都会有暴风雨的出现。大风大浪在海上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似乎想吞噬一切,小船只得不停地在海上颠簸着。但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搏击风浪,勇往直前,相信最终定能冲破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身边一定会出现许多崭新的教学楼,那些孩子一定能够迈入知识的殿堂,享受到读书的乐趣。那里就是他们翱翔的天空,他们可以做一只小鸟,自由自在的回旋;那里就是他们巡游的海洋,他们可以做一只鱼儿,无忧无虑的徜徉;那里就是他们生存的土地,他们可以做一株幼苗,快快乐乐的成长。这是多么美好而令人向往的未来啊!

心情渐渐平静,似有一支柔和的旋律从内心深处飘荡而出。净土上的种子停止了急躁的萌动,逐渐沉入了梦乡,等待那一缕阳光轻轻把它唤醒。

【篇三:心愿作文】

黝黑的皮肤,中等身材,花白的头发,两眼囧囧有神,总是面带微笑,这就是我的外公。外公今年已经70岁了,65年前,刚满5岁的外公就跟着他的父母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他们讨过饭、拾过荒,经常有上顿就没了下顿。

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外公一家承包了土地,从此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二十多岁的外公最大的.愿望就是盖几间瓦房,于是一有余钱就先买回一些砖头放着,过两年又有了余钱再买回一部分。后来还用田里的稻草跟窑厂换回瓦片,想办法买回来沙子,五年后,外公开始建房,凭着自己的双手盖起了几间大瓦房。外公的心愿实现了,他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常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每顿吃的都是地瓜、地瓜叶,很少能吃到白米饭,更别提鱼肉了,那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的奢侈品。尽管家里经常入不敷出,外公还是非常支持孩子们读书,此时他的心愿就是把孩子们培养成大学生,将来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妈妈没有辜负外公的期望,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外公的第二个心愿又实现了,他欣慰地笑了。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生活条件比起妈妈那时候好得多,生活早已衣食无忧。可外公还是经常从老家来给我们自家种的大米、养的鸡鸭。妈妈总说:“你们自己留着吃吧,不要再送来了,家里什么都有。”外公乐呵呵地说:“现在生活富了,有的吃了。以前每年要交农业税,现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仅不用交税,国家还给我们农业补贴。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呀!改革开放,得实惠最多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啊!”他摸着我们家里的新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笑着说“现在大家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我的心愿也早已都实现了!”外公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

听着外公的诉说,我明白了只有国强,才会带来民富。改革开放40周年了,中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车道”上,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在未来的10年、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篇四: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听奶奶讲,1959年、1960年为“贱年”,粮食收成少,加上“浮夸风”,少到根本不够日常生活吃饭的,那时奶奶十二三岁。当时奶奶、曾外祖母、七八岁的舅爷被迫离家到附近的河南省要饭,因为在奶奶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食物早已吃完了。大家大多都是吃野菜、吃树皮、吃树叶。奶奶十三四岁时瘦矮的身材爬树摘叶,像小鸟一样蠕动着,好不可怜。

在寒冬腊月,奶奶一行三人拖着饥饿劳累的身躯步行赶往河南省讨饭,在雪地里扒烂红薯吃,寒冷的晚上睡在窑洞里、坟头旁,河南省那边“浮夸风”好一些,农民施舍了一点粮食。后来她们回家了。

在家一段时间仍然是没粮食吃,奶奶和外曾祖父决定去25公里之外的窑厂劳动,那里是本庄的人开办的窑厂,投奔过去肯定收留,那里有吃的。就这样,父女俩走着前往那里,走了一天到了地方,期间奶奶背着被子,虽然很沉、很累,但奶奶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直到实在受不了了才让外曾祖父背着。

那个窑厂确实很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奶奶想家了,生活了几个月后,奶奶独自回家,途中晚上在一个好人家过了夜、吃了饭。到了家,家人听说后也跟着去窑厂,舅爷没去,结果在家饿死了。那时候实在很苦。

奶奶还说,过去的衣服分为洋布、粗布两种,农民大多都是穿粗布,因为便宜实用,洋布比粗布好一点,是有钱人用的。那时候东西不贵,比如一个鸡蛋几分钱。而且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票,买布用布票、买粮食用粮票……那时候城市没有像现在这样物质丰盛,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年轻人、儿童没什么好玩的。乡下出门“赶城”大多是走着去,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少有。

直到“贱年”过去,家里慢慢恢复生机,温饱问题慢慢基本解决。后来,奶奶和爷爷结婚了,有了爸爸和两位叔叔,奶奶、爷爷生活很朴素、很节俭,都是经历过饥饿大灾难的,平常连个衣服什么的都不舍得买,爷爷的内裤,奶奶缝了不下10个补丁,都是为了省钱。大家的衣服,从少到老都是破破烂烂,有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庄里一位大人给她孩子缝棉裤,由于没裤子替换,只好向奶奶借我爸爸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棉裤穿一会儿。奶奶至今还笑着说,这么破的棉裤都有人借,说明那时候多穷。

过去办喜事,一桌只有10个菜,大家把菜基本上都能吃干净,因为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平时很少很少吃这么好的菜、肉。那时候,奶奶家两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如今大家聚餐时常却浪费。馍是红薯面馍,里边没有麦面成分,所以,那时候的人都烦吃红薯面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小麦面馍。

现在,则恰恰相反,以前普遍的、大家天天吃的东西现在尊贵了、稀罕了,以前吃不上的,现在天天吃,吃腻了。现在天天吃白面馍,我常常一个馍没吃完,剩一点丢掉,家人告诫我,要珍惜粮食,原来这是吃不上的。

现在生活异常丰富了,和原来不同,交通很方便,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近距离可以自己骑电动车、摩托车,可以坐公交车、出租车,远距离的可以坐火车、飞机等。现在吃饭基本上可以想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鸡鱼肉蛋可以天天吃,这些东西吃够了,又可以追求清淡、讲究养生等。家家户户普遍奔小康。有了电脑、电视、旅游、求学等。娱乐项目,文化氛围,整个国家充满着勃勃生机。

以前,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家人尚能挺过来,爸爸尚能考上大学,国家尚能度过困难时期,我现在生活这么优越不更应该珍惜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吗?

【篇五: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我的家乡在景德镇,在这里有许多风俗。这个小城盛产瓷器,当然也有许多关于瓷器的风俗。

据说在1949年之前,人们每二十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一天用很多方式庆祝。

在这一天早上街上就热闹了起来。你透过窗户往外一看,你会看见一些人组成队伍,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有不少人拿着贡品,走进窑厂旁边的1座小庙中祭祀窑神。

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一些年轻人拿着行李走进窑厂。原来,每隔二十年,窑厂就会招收新的学徒,并且工人们的工作岗位也会改变,这样重要的事,怎么能不举行仪式呢?工人们会在这一天上街,敲锣打鼓,到饭馆里吃肉,喝酒,并且在中午祭祀窑神,以保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做出好瓷器。据说这一天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掉很多猪肉和饭菜。

不仅如此,因为庆典十分热闹,让周围的一些城市的居民,商人夜来观光浏览,把路堵的水泄不通。这样热闹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很多天,人类才会回去做自己本来该做的工作。但是,人们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庆典呢?这还得由几百年前的两个故事说起。

在那个时候,皇帝每年都要从景德镇收购陶瓷。为了让工匠制作出皇帝喜爱的瓷器,朝廷会派出专人来监制,被派出的人就叫做督陶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唐英,十分尽职尽责。但是,在一次运输时,不小心打破了给皇帝做的瓷器。为了向皇上谢罪,他吞下了那些瓷器的碎片,很痛苦的死去。因此,人们不但没有恨他,还十分崇拜他。朝廷知道后,为他修建庙宇,还把他封为窑神。不久后,皇帝派了一个太监来监制青龙缸。但是,工人们试了很多次也没成功,那个太监就鞭打那些工人,还杀掉了一部分人。工人里有一个叫童宾的,不忍心看人们挨打,就在午夜跳到火里,用自己的身体去祭祀窑神。第二天工人们打开窑的时候,发现青龙缸烧好了,并且很成功。但是,童宾的死让人们很气愤。他们烧掉了窑厂,赶走了太监。人们十分想念童宾,就把他也封为窑神。

可惜的是,这样的风俗在1949年消失了。为了尽可能保存景德镇的传统文化,人们在1990年创立了“陶瓷艺术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市民在这一天敲锣打鼓,再点起高高的窑火,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的庆典。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