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相关作文

【篇一:书之韵】

故园中,松林间,流水潺潺,月光如洗,抚琴欢畅,怎敌它书香满园,飘然畅然?

——题记

悠悠数千载,岁月轮回。人生飘逝,宦途茫然,集百感于心胸,怅寥廓,挥洒千古佳篇。曾几何时,岳阳楼上觥筹交错,举杯邀月,诗意浓浓,流出真情的表白,爱心的无限。书的韵味如此奇幻,若隐若现,又怎能舍得下那卷卷诗篇?

茫茫千江水,驾一叶扁舟于江流之上,聆听自然的鸟语虫鸣,领会书中的诗情画意,细细品读舟中淡淡的凉意。微风袭来,夹杂着远方的柳味花香,同手中书卷上的墨香相融,让人心旷神怡,悠然忘返。

一支笔刚画完那暮春的轻烟残月,便又有书香溢满园的真实写照。

书香中有着喜悦的心,也有着悲伤哀鸣;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有着“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有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寂寥与凄苦,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与胸怀。

意兴飞扬的你甘愿意舍弃生活的安逸,去承受坎坷道路上的艰辛吗?

聪慧灵动的你甘心放弃那忘情的豪饮,去品尝那苦涩的黄连汁液吗?

欢乐蓬勃的你甘愿不顾个人的温暖屋,去流浪在孤寂荒凉的沙漠吗?

不,那不是艰辛,那是岁月的音符铿锵的号角;

不,那不是黄连,那是知识宝殿中流泻的蜜糖;

不,那不是孤寂,那是最美意境里的心意徜徉。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是那样令人神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怎能不使人产生悲戚之感,让水流动成千古的韵律?

书香中有“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那是东坡的绝唱;书香中飘逸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微唱,那是香山居士的清歌。

好书如春雨,如夏荷,如秋菊,似冬的雪,在静谧中你听,它最美的让人忘情的韵律。

书之韵如此美妙,聪明的你若对他弃而不顾,岂不悲哉?

【篇二:灯火阑珊处】

万家灯火通明,宝马香车、凤箫声动,世间繁华,浮生若梦。

有人说时间越走越快了,夜晚正趋近于白昼。有人说世界热闹了不少,车水马龙与灯红酒绿盖过往昔星临万户的静谧。有人说热闹是对孤独最大的嘲讽,浅浅掩埋于熙熙攘攘中的孤独被刻意弱化,反而变得更使人悲凉起来。然而那些颓丧的孤独,绝非我所向往的。

世界像一场盛大的舞会,或如词中所言是元夕的庆典,热闹非凡,无数人乐在其中,纵享那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惊艳。听听那些胡同小巷中传来的闲言碎语,有关于达官贵人、纨绔子弟亦或是贫苦人家、寒门贵子的传言。小孩子被指着脑门儿赶去写那些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之心的作业,上班族要没日没夜加班好像生活就剩下了升职加薪,父母在事业和教育之间焦头烂额,老人们跳舞打拳下棋也在暗地里比对各家的子女。这一场被设计以精妙规则的游戏,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维系着和别人脆弱的联系,把自己套进一个假面来和别人见面寒暄,唯恐自己的孤独被戳穿了,便被遗忘在角落,失去了在游戏中装腔作势的资格。

从来会有人要撕下这假面,戳穿这场游戏。他们被我们称作,孤独者。

想到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屈原,他多孤独,失去了功名利禄,流放到人迹罕至之地,落到神色憔悴的地步。他与世隔绝了,但看看吧,他从孤独中获得了什么——真知、光明、磊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整个国家的人,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迫切追逐缥缈的浮华,而屈原独立于灯光黯淡之处,仰头望见了璀璨星河。

灯火阑珊之处,不食人间烟火,但又与那片喧闹拥挤的世界所牵连。杜甫是孤独的,他孤独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孤独在“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孤独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他的孤独来源于仕途的困顿、来源于山河的动荡、来源于现实的艰辛、来源于命运的无常,但最终都来源于一个诗人深切的悲悯之心。他悲悯人们在世间迷雾中散乱别离,但没人能懂他——人们只见一个白头乱发垂过耳的老人,却看不到他那双清澈的、饱含着热泪的眼眸。诗人杜甫,孑然一身立于灯火阑珊处,他站在时代的顶端伸手,想把人们从痛苦中救出,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回响于苍茫天地之间,惊醒了多少沉醉于玉壶光转的人们,唤醒了多少在安逸中逐渐麻木的心灵。

渐行渐远,灯火暗去,还给孤独的人一片净土。灯火阑珊处是哪里——是梵高金黄的麦田,是福楼拜深夜的灯塔,是卡夫卡老街的小屋——或者这里都不是,这只是表象罢了。傅雷说过:“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的确如此,那是他们,孤独者们的精神所依存的世界,一个自由的、真实的、不加掩饰甚至有些笨拙的世界,由他们创造、随他们毁灭。他们从这里看向外面的世界,看那些热闹繁华,看那些人间冷暖悲欢离合,他们看到的是假面下脆弱的人性,看到的是人性中留存的光芒。

小时候独来独往让我很不自信,多盼望能与别人同行,不要游离在人群外。便慢慢学会巧妙地隐藏情绪,为陌生的事物发笑或阴沉——可多费解,满面笑容依旧使我无措而迷茫,像被扔进一片深渊,没有光与笑,只有我极力抗拒的孤独。

迷失于人群,被推着、拽着向前走,我辨认不出自己的脚步,耳边的嘈杂如巨网将我困住。终于懂得,孤独才是最大的自由。周国平有一句话很被我喜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期待着能体会真正的孤独,可以不用在意闲言碎语,与真实的自己长谈。由爱而生的孤独,带给我孤独产生的爱——万家灯火之外的温暖,阑珊之处方见真情啊。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那些享受孤独的创造者们,独立于灯火阑珊处,在等着我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蓦然回首,方知那片黯淡才是最明亮的地方。愿在这里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散为烟尘,人间浮华去也,静候漫漫长夜后黎明的第一抹晨曦。

我独立灯火阑珊之中。此是无愁无恨处。

【篇三:春节见闻】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新春佳节,处处都洋溢着喜庆热闹,浓郁祥和的新年气氛,我也不禁挤入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去欣赏和感受。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花灯初上,街道便犹如一个刚刚苏醒的婴儿,随着一盏盏灯火的点亮睁开双眼,映出一个鲜亮梦幻的世界。绚丽多彩的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延绵不绝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街道上的树木改头换面,金色灯丝缠绕着树干蜿蜒而上,盏形的灯笼悬挂在枝头,从上而下依次是深红、桃红、浅红、淡粉……清爽而梦幻,宛如点点繁星坠地,汇成了一条渐变的梦中银河。路的两旁恢弘的仿唐建筑,飞檐微翘,身披金灯,在青灰色的夜幕中更显得金碧辉煌,恍若又回到了昔日:“万家灯火明如镜,千市流动热火茶,珠门罗绮列深巷,华唐盛世人祥和.”的繁华盛世。路中心的雕塑被火红的波浪形祥云托起,点缀着金边红纱的宫灯,正中的女皇被众多女官簇拥着,坐在步撵上,一抬眼、一举手都霸气而高贵,在灼烁华灯的映衬下,透出了帝王的威严,亦真亦幻,让人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的古都长安。

一路七彩霓虹相伴,漫步在大唐不夜城的街道上,你会看到仗剑执盏的李白、握笔凝思的杜甫、诗画合一的王维。“他们”潇洒的站立在“历史的长廊上”。此刻,我仿佛梦回大唐,与这些诗词大家交流。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让人沉醉的时光交错使得大唐不夜城变成了西安最夺目的焦点吧。

走一次,观一路,梦一场,赏这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东风夜放花千树。

【篇四:你的目光】

我在一隅黑暗的角落里寻着,直到你的目光投来。

你是那么亲切,却又多么苍老。从眼里能看到你对国家的忠心。可你注定是生错了朝代,因爱国而南归,到最后,变成一个困境中的你。

彳亍江边谁懂,你曾也有过“醉里挑灯看剑”的军旅,也曾见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酒肉腐臭,囿住了宋王的心,却囿不助你收复失地之心。

你的目光是多么坚定,可以老无力的,你只能轻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且自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现在,你连这段也不愿回忆了,因为自己现在连笔都不一定拿得动了。

远处传来箜篌之声,这欢快的乐声是从不远的宫殿传来的,听着,你吟起:“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是啊,盛世是那样,可现在的局面却也在享受繁华,这种手握数十万人性命的帝王真不是东西!从你的目光中,我还看出了执着。

我懂了,做人应坚守自己的本意,要有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对国的执着、对于抗金的坚定,而努力后即使没有成功,但总能无愧于本意,你的声音逐渐磨去,仿佛向我点了点头,不,应该就是点了头吧,从你的目光里可以看出。

我迅速走出了黑暗,向着广阔的光明行去,在你的目光下成长。

【篇五:充满活力的岁月】

活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岁月。

有人说:”每一段岁月都有独属于它的活力,每一个文明也有它充满活力的一面,哪怕是被遗忘的文明。”我不解。

但我记得:过去,在戏院里,不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们坐在长凳上,吃着零嘴,喝着茶,听着戏剧,就能平淡安乐地度过一天。

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平淡”。

我记得:幼时的元宵佳节,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人们约上亲友,打着灯谜,去街上看花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真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

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和谐”。

我还记得:以前的多少女子,每当有空闲时间,就坐在亭子里,开始绣花,她们用纤细的手,细致地绣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图案,将满腹才情和心思一针一线地绣在服饰、香包上。细致的绣活就充满了灵动的情感。

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一种活力叫“细致”。

中华文化是多么璀璨夺目啊,不仅为百姓带来了愉悦的生活,还为世界文明带来活力。

正是继承着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我们能够丰收;继承着先人发明的指南针,世界才能开启大航海时代,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还促进了各国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但与此同时,留住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国家申遗,传统戏剧进校园,元宵节游园灯会在各地盛行……我相信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会不断焕发生机,给我们带来更有活力的岁月。

【篇六:最美的声音】

如师附小,一个承载了我六年欢笑的学校。曾经的放学铃声,伴随着初中生活的开始而渐渐疏远,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成为了那最美的声音。

刚到附小,内心满是新鲜与好奇。那红绿耀眼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神圣的大成殿,都是那么惹人注目。当傍晚的余晖倾泻于窗台上,忽地听见,喇叭中播放一段轻快的铃声。这铃声叮叮当当,十分清脆,如一条碧澄澄的小溪淙淙地缓缓流过。那音质清晰明亮,如青藏高原上的皑皑冰雪,不含一丝杂质。这便是放学的铃声了!

放学铃,顾名思义,即代表放学。不同于下课铃,比它轻快;不同于上课铃,比它活泼。因有特殊意义,于是你我听之皆大欢喜。它帮你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消除了肩头的重任,冲走了所有的烦恼与不快。

每天放学,都是沐浴着铃声的。夕阳染红了欢乐的身影,同学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走出教室,在银杏大道上谈笑风声。整座校园,回荡着鸟鸣般欢快的铃声。脚下踏着迷人的旋律,指间环绕着动人的音符,眼前总有一支笔“沙沙”地谱写着一部生动的校园乐章。

秋高气爽之季,风乍起,铺下满地的银杏叶,金黄一片。碧云天,黄叶地,被老师带着在校园内悠悠漫步,感受铃声在叶与叶的缝隙间调皮穿梭,颇有几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韵味。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听着相同的旋律,它已经深深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印刻在血脉中。某天傍晚,在大成殿前驻足凝望,突然意识到一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度过六年时光的地方了。一种不舍猛然涌上心头。大成殿前的庄严宣誓,操场上的滴滴汗珠,课堂上的串串欢笑……一切的美好都要成为过去了。师生可再见,学校能再回,可小学的生活却将成为永恒的回忆。生活总不是那么完美,多多少少会留下些遗憾吧。

小升初考试结束后,慢慢地,独自走在操场上。铃声一如既往,它也许还要为下一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传递放学的讯息。我们在它眼中,也许只是一批匆匆的过客吧。但它演绎着六年来的美好回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堪为最美的回忆。它荡气回肠,永不消散,一直萦绕在心中。

友谊与关怀,成长与改变,尽在其中。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