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冰糖的滋味】
巧克力糖、奶糖、酥糖、水果糖……如今糖的种类琳琅满目,多之又多。然而,它们都不及那纯而又纯的冰糖。
小时候在乡下祖母家待过几日,至今那些日子还让我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在祖母的耳边吵着要吃糖,祖母便说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容易长蛀牙。可我就是不死心一直赖皮地缠着祖母非要吃糖,祖母见状,拿来一个大红袋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一个个像方块似的冰块。祖母说这亮晶晶的东西叫做冰糖,还能治咳嗽呢!我一听,立刻向嘴里塞了一块。这东西刚一入口的时候,是无味的就跟冰决一模一样;后来,就有一丝淡淡的甜味沁入你的嘴中;再后来,香甜的气息弥漫了整个口腔,甜得就像掉进了蜜罐里一样。随着冰糖在嘴里含的时间越来越长,它的形状也越来越小,最后化成了一粒很小很小却依然晶亮的小颗粒。吃完之后,口中仍是甜津津的,口齿留香,让你欲罢不能……
冰糖,虽不及其它糖一般包装得很漂亮,但它这种纯粹、简单的外表难道也不是一种美吗?它就像一本历史古典书,看起来古老沧桑,但却书香远扬……当它融化之后,却没有忘本,一直到最后一刻仍闪耀着属于它的光芒……
【篇二:花媳妇】
可能一些难忘的事总爱发生在冬天,那个冬天变得不再普通。
在村子里除了人,最多的就是树。春天里盖房子,夏天里收麦子,秋天里摘枣子,冬天里娶媳妇。
没有雪的冬天不叫冬天,就像没有白发的老人。在冬天里感受的是它的冷,不冷就算从未过过冬天。接近过年,大家为了喜上加喜,大多娶亲定在冬天。
三五成群的孩子总是焦急的等待着。娶亲的队伍出发了,怎么还不见踪影?我们又出了大门,又往西看。都说娶媳妇的车队是东进西出,白车打头阵,白头结尾,寓意白头偕老。可是我们总也望不到漫地里的一点白或者一点红。
都说女子嫁妆里面藏着“加钙的饼干”和“北京酥糖”,于是我们又要探出门外往西看了。终于有人喊:“我听见拖拉机的声音了,凸凸凸凸,准没错!”小丽提议一起去接他们,于是大家跑出门外。
“凸凸凸凸”拖拉机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越来越近了,眼看着粗大的轱辘轧过路面,终于可以看看传说中的“花媳妇”长什么样儿了。
门前放个火盆,大伙儿忙着把新娘子从轿车上接下来坐椅子上,由人抬进门。拜天地,入洞房。房里花花绿绿的大被子招人羡慕。新柜子,新床,新凳子;新里儿新表儿新棉花。哪儿哪儿都是新的。
到了大年三十儿那一天,我们又走在大街上去串门看花媳妇。好不活泼热闹,自此以后,再没见过那夜似的花媳妇。
【篇三:蛤蟆的油读后感】
《蛤蟆的油》这本书的作者是黑泽明,他是世界闻名的电影导演,这本书是他的自传。
这本书的书名是来自一个日本传说:在一个山洞里面有一种特殊的蛤蟆,他的样子比其他的蛤蟆要丑很多,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把它抓住,放到镜子前,当蛤蟆看到自己很丑的样子时,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一种珍贵的药物,可以治病的。黑泽明说他站在“镜子”前,也吓出了一身“油”。
这本书先写了他的童年。他是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他的爸爸很喜欢中国文化,让他学习唐诗宋词,从此他很喜欢文科。他小学的同学欺负他,拿石头砸他,叫他外号“酥糖”,后来他学会了剑术,打败了他们。同时,他也遇到了很好的班主任和好朋友。班主任立川老师担任历史和美术课老师,一直在她的课上因为他的创意而经常表扬他,让他对这两门课非常感兴趣,也爱上了上学。后来立川老师离开了他的小学,他的创意却被新来的老师训斥,他感到又气愤又伤心。回家路上,他的好朋友植草圭之助就安慰他,对他说“小黑我们走,我们不理他。”
然后这本书写了他遇到了很多灾难,例如他的亲人过世,遇到了火灾、战争等等,但他仍然从事着他喜欢的事业。后来他踏入了电影界,当了副导演、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姿三四郎》等等。
最后还写了他的其他作品和他结婚时遇到的空袭、搬家、哥哥自杀,以及他与以前的好朋友的遇见、分离。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黑泽明的一生既平凡又跌宕起伏。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对一个人,如果老是说他”笨哪笨哪”,他就会越发失掉自信,越来越笨;如果是”巧啊巧啊”地称赞他,他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巧。我希望爸爸能够看到这句话,按这句话所说的去做。可能,这句话就是黑泽明所说的“油”吧。
【篇四:寻找】
人生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途。旅途中的你我总是随心所欲。我们似在寻找着什么,可每像想深究,去又不知应从何而起。
今日,坐上开往拉萨的火车;明日,站在飞向香港的机场。一日一站,每一站都似是没有任何的共同点,又细想,每一站其实都有异常相似之处。
人生总要有个起始,而我的故事的开端便在那令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在故乡的日子是美好的,对故乡的回忆是灿烂的。
我生于江南水乡,长于鱼米之乡。在他人眼中两者似是只有分毫之差,可在我眼中却如光年般遥远。我眼中的故乡是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地方,若定要用语言概括,我能说的唯有这简单的一句“他人眼中觉无色,故人眼中觉甚美。”
小时,父亲一得空便抱起我上街戏耍。那时,父亲怀中小小的我还不知事,每日便是瞪圆了铜铃般的眼睛,一遍遍品读着故乡的味道。
如今再次忆起,只觉故乡的味道是街边大娘做的糯米糍;是爷爷买回家的酥糖;是奶奶最拿手的清蒸鱼。
犹记,父亲初次带我坐舟时的情景。两旁的房子不似现在的高楼大厦,那仅是一个尖顶的房屋,最高不过二三层。窗不如如今的窗结实,仅是纸糊的罢了,但它依旧以它的姿态为那砖瓦画上浅浅一笔。下雨时,窗户便会开着,各家妇孺就会走到窗边,向小舟,船上洒下朵朵“鲜花”。
这是我对故乡仅有的回忆,也是我至今最深刻的回忆。故乡虽是平淡无奇,但故人,故事皆是我无法忘怀的。
人生的第二站。我从故乡来到现在我正站着的这片土地。这是鱼米之乡,它不似故乡那般婉约,却有自己的繁华。
我在这片大地上站了将近六年。要说毫无感情是假的,更何况它与故乡不形似却神似。它没有故乡的小舟荡漾,却有故人的人情冷暖;它没有故乡大娘做的糯米糍,却有故乡爷爷的酥糖。
迄今,我的人生仅有这两站,但这两站皆是我所不能忘的。在过程中,我总在寻找着些什么,对比着什么。或许,我如今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我有这个感觉。我寻的不是其他的物件,我寻的是——故乡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