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擦出温暖】
“我把人家的车刮擦了,赔了钱,却很开心。”这是来自宁波的孙先生在QQ群里发的一句话。他说开心不是因为“赔了钱”,而是“擦”出来诚信。
事情是这样的:孙先生倒车时不小心将一辆桑塔纳轿车刮擦了。见车主不在,他便原地等待。足足等了20分钟,车主秦明来了,两人经过协商,孙先生答应赔偿200元,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刚到公司不久,便收到了秦明的电话。孙先生一位对方想敲诈,结果电话内容却出乎意料。秦明在电话里说:“我刚把车开去修理厂问了,修车师傅说100元就够了,多出来的100元我就给你充话费了。”孙先生很感动,就把这件事分享到QQ群里。
这件事不仅仅感动了孙先生,更感动了千千万万个我们。当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从“诈捐门”到“学术抄袭”,从李一的“水下闭气”到双汇瘦肉精,层出不穷。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诚信礼仪在今天,应该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坚守诚信,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坚守诚信,才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坚守诚信,才能温暖别人,温暖自己。康德说:“一生中,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的天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星空因圣洁而令人仰望,而心底的诚信更因其可贵而让人恪守终生。
坚守诚信,稳守良心,收获温暖。
【篇二:星空, 让我心醉】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人类最可宝贵的,一是天上灿烂的星空,二是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灿烂的星空,我们就能感受到自已是浩瀚而和谐的宇宙的一部分,产生温柔而自由的情感:我是非常认同的,所以无论是群星璀灿的星空,还是独星黯淡的星空,都让我产生深深的依恋之情,让我心醉不已!
天空,是多么的辽阔,看不见尽头。在黑暗的夜空中,是多么空阔,令人感到深厚感情沉。可因为她——星星的出现,仿佛在绝境中看到了希望,令人产生一丝丝的愉悦。没有她之前,黑暗的夜空是多么的郁闷;有了她,仿佛世间的事物都因她而变得浪漫,迷人。
夜里,我总喜欢看着星空在想心事;在星空下做作业,听音乐;有时还会和一颗颗的星星倾诉心事,她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知已。她们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孤独,无聊,欢喜,烦恼而又漫长的夜晚。
星空又是那么的神秘,令人向往!
老师说,你今晚看到的星光,可能已是几年前或者是几十年前,甚至是几十亿年前发出的光,我常常望着星空,回想往事,回忆起昨日一幕幕的画面,令人对外太空有了无限遐想。我想,如果有外星人,他们能不能看见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呢?会不会到我们这里旅游呢?我更会想,离我远去的爸爸,又会不会在另一个星球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保佑着我呢?在以后,我们又会不会在另一个星球重逢呢在这时候,一闪一闪的星光照耀着我晶莹的泪水,发出一丝丝冰冷的光芒,却又那么微弱而温暖,仿佛是爸爸温暖的双手为我拭去冰凉的泪水,令人感到欣慰!
星空,你是那么的美,那么温柔,那么的善解人意,那么的浪漫迷人,是那么让人心醉。“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篇三:论自律】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陈省身作为一个大数学家,曾写诗感叹风筝“没有自动的能力”,备受束缚。而“自动的能力”的失去,是外力造成的“他律”压过了自身的“律己”能力,从而导致的对主体性的一种剥夺。
要想“自动”,必先“自律”。自律是高于他律的一种主动性。道德礼法,可以在集体心理学意义上产生对个体的约束。而道德礼法多数来源于人工的设置,其本质是维持社会机器稳定持续运作的“他律”手段。而自律的法则,可以用康德的“道德律令”加以解释。康德曾说,有两种力量让他敬畏,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意义上的“启蒙”,在我看来是基于这样的自律的。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提到,启蒙,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摆脱自己加诸自身的不成熟状态”。而理性,正是思维的一种自律。
自律取得了道德上的基点,消极意义上而言可以不让人“为非”,积极意义上,可以让人“为善”。这一切,来自于康德意义上的“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律意识。
敬畏自然,个体的自律上升为集体的环保意识,还你我绿水青山。敬畏他人,在自律中满怀爱心看待这个世界,像周国平所说的那样,把他人当做宇宙中的一个“孤儿”,去爱;我想,这样的世界将会更加和谐,将会少了许多尔虞我诈与莫名的利益纷争。敬畏自身,取得高度的自律,不刻意毁伤自我,譬如不熬夜、不吸烟、不酗酒,只有不肆意放纵,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笑到最后。
自律,让人获得自由。在青山绿水中笑傲,在亲朋好友间欢笑,在身强体健下前行。自律,是取得自动之能力的前提。自律是通向自由之路的关键。
可以想象,如果马丁·路德金不号召“非暴力抵抗”,历史的天平或许会反向倾斜。而一代伟人也可能因之背负骂名。
在处理复杂事物时,高度的自律将使得清者自清。
拨开欲望的迷雾,自律犹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复提及的灯塔,直指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