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相关作文

【篇一:说纽带】

目光所及处,是一个巨大的会客厅。里面点缀着闪烁的烛光。这里是丘吉尔庄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漫步在后花园的小溪边,远处的草坪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小野花。风吹过,增添了些许灵动之感。而三百多年前,这座庄园被赐予了战功赫赫的马尔伯勒公爵,一百多年后,丘吉尔也诞生在这里,它见证了公爵的辉煌一生,英国的极度发达和二战带来的苦难。而现如今,它又显得如此安详。

了解这座庄园的人,会被它浓重的历史感所笼罩。论辈分,他在英国或许都排不上名号,但前后反差带给人的冲击,也许就寥寥无几了。透过这座庄园,我们能看到历史,会客厅的一幅壁画,墙体上的一个弹痕……即使无法置身其中,依旧可以体会到——这就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纽带。

历史与现实,常需要纽带来衔接。纽带,并不只是简单的“一根绳子”或者两个字眼,它是连接各种事物的桥梁,它存在于现实的、虚幻的或是概念性的东西之间,几乎无处不在。通过这些纽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周围表面事物之外的东西,拓宽“视野”。

可庄园并不能帮助人们了解未来。这也许是个世界难题,但“纽带”却可以帮我们改变未来。我们与外界联通的介质各不相同,“纽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同,继而影响我们和未来。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决定了它的走向,而“内化”这些沟通,便由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决定。在朱光潜先生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中,造成中西方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主从关系认知的不同是由于人们看待他们的不同造成的。个人构造社会,那么“内化”便毫无意义,社会完全取决于个人;社会决定个人,“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社会对个人产生何种影响,继而决定个人如何再反馈给社会。这种反馈无法突破“社会”的束缚,可又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社会风气,这时,个人与社会间的这条“纽带”,对两端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即“未来”。

更进一步说,社会与社会,即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纽带”更难搭建,也更加珍贵,我们的“一带一路”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它通过货物,经济交流来拉动文化交流,从而产生共鸣,这是个意义深远的“纽带”。它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让东西方人民从心理上不再有强烈的距离感,因为他们实实在在地“看见”了彼此。这样的纽带会更加牢固,意义也更大,是融通世界的一把钥匙。

纽带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们,同时,我们又决定着它们。纽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一切,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建立了桥梁,让我们的意识更加“开阔”。而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又在构建着我们与未来之间的纽带,它们充满变数,也充满希望。毕竟,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它可以证明我们曾经活过。

【篇二:那时花开】

是树,心底总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期待着成材的那一天;

是草,心底总有一个小小的希望——期待着重生的那一天;

是花,心底总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期待着花开的那一天。而都说理想之花是其中最美的一朵,总是期待着那时花开。

信念·那时花开

求索理想,路途漫漫,信念之力,能助花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保尔·柯察金用信念浇铸成的;《史记》是怎样著成的?是司马迁用信念熔铸而成的;而汶川地震时,那些打破生死极限的奇迹又是怎样创造的呢?是平凡的人们用信念铸造而成的。一朵又一朵理想之花盛开,是一次又一次信念凝结而成的果实。坚定信念,理想之花,方能盛开。

本位·那时花开

人之一生,位置多多,何为本位,难以辨清。李太白苦寻一生,抱兼济天下之志,愿为入仕之人,怎奈未认清本位——诗仙,几番波折之下,竟离理想越来越远;而如今红遍全国的小沈阳,找到自己的本位,苦练十年;终于春晚给了他实现理想的舞台。找准本位,理想之花,方能绽放。

取舍·那时花开

沿途风景固然美,但理想之路上,不容许观望的存在。舍弃该舍弃的,放下该放下的,把握该把握的,获得该获得的。克林顿,在一次和总统肯尼迪握手之后,立下理想——成为总统。尽管求索途中,由于出色的音乐才华而被某州提供奖学金,但他毅然拒绝。终于,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懂得取舍,理想之花,方能盛放。

而理想之花,对于我们这群即将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莫过于能在高考中赢得胜利。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不要畏惧前方的风风雨雨;找准本位,认清自身,尽力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懂得取舍,明白放弃,一心只为理想的实现。那时,理想之花,必将盛开。

那时花开,花开那时。

【篇三:品牌文化需回归本位——《奋发有为建小康》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感受很深,但在奔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有一点建议——国货品牌应回归本位。

随着国门洞开,洋货涌入,带洋字号的东西便逐渐在国内市场风行开来。起初,还只是货真价实的洋货登台亮相,继之,便有仿冒的洋货登陆抢滩,再后来,则是“洋风”呼啸,无以数计的国货纷纷戴上了洋帽子,裹上了洋包装,直弄得很多国人眼花缭乱。

有人到全国各地商场实地调查,其结果令人吃惊:我们的国货——大到家用电器,小到小食品,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品牌都以“洋化”。诸如:篮球——乔丹,皮鞋——安琪尔,化妆品——亚历山大,自行车——叶卡特林娜等等。这些商品都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却又是清一色的洋牌子。

国货品牌的洋化倾向,已经引起了消费者的议论和质疑,是不是有了一个洋化的名称,商品就能风行市场或者身价倍增呢?不尽然。取一个洋名,开始也许能给人以新鲜、洋派之感,但一旦多了、滥了,便会走向反面。看一看充斥于国内市场的各种仿洋品,除了极少数以强大的经济做后盾,靠打广告出了一点点名外,大多数都被埋没在成千上万的商品海洋里。

本文列举的那些洋味十足的品牌,哪个能在市场独领风骚,也不在于它是否沾了“洋气”,而在于它本身的质量是否过硬。如果一种产品企图借助“洋虎皮”来代替自己扬威,那么,这种产品注定没有生命力。

一个产品的命名、一种品牌的问世,无不有其特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而其中的文化内涵,则包容了地域条件、社会背景及传统特色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一个品牌从形成到成熟,除了它本身应具有的竞争条件以外,也离不开它本土文化的根基。

就像俄罗斯的皮衣不会取名“东北虎”或“华南豹”一样,美国的烧酒不会命名为“李太白”或“杜康”。民族文化特色是商品品牌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的商品想要立于不败之地,要跻身于国际市场,除了本身的质量品位要上去之处,也不可忽视起品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东西再好,如果都取名叫“喀秋莎”、“皮尔卡丹”、“伊丽莎白”之类,又怎么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

看来,品牌文化回归本位已是当务之急。

我衷心祝愿全面小康社会早日建设成功!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