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用六年影响一生,让童年奠基未来】
童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是通往未来重要的道路。在我们学校就贴有“用六年影响一生,让童年奠基未来”这副对联,它告诉我们在童年的六年里我们需要为未来打好牢固的基础,这将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为我们指点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名人,他们都是从小就打好基础,长大后为国家效力。比如说张衡,张衡生活在贫困地区但从小热爱读书,在数学、地理、绘画和天文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天赋。长大后,他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研制制造出了预测地震的地动仪、指点方向的指南车和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等等。
先贤的刻苦读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回顾我的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写作业时总是不思考,不懂的也不去想等。今天开始我已经踏入了六年级,也是小学的最后一年。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勤奋读书、查漏补缺,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在脑子里。每天的作业都认真对待,勤思考,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放学回家后要温故而知新,复习今天学的知识并预习新内容。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是在玩中度过,有的是在学习中度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勤奋读书,为未来打下牢固的基础吧。
【篇二:仰望星空】
每当夜幕降临时,我总喜欢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眺望远处皎洁的星空遐想翩翩。在月光的照耀下,这片星空显得格外地楚楚动人了。
夜空中,那一颗颗小星星灵巧地闪动着,仿佛一双双眼睛在眨巴眨巴。他们有的分散开来,有的依偎在月亮旁边,似乎诉说着什么秘密,还有的则围成一圈……众多星星和月亮一起,交织成一张星罗棋布的大网。我看着眼前这张星空图,心中不由得感叹:好一副众星拱月的美景啊!
星空下,那柔软的草坪上,一阵阵微风迎面扑来,拂乱了我那长长的秀发。我干脆躺在草坪上,享受着那无比的惬意。我放眼望去,似乎看到了一块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我远远地仿佛看到了草天相接的地方:一群牧民正牵着成群的牛羊,哼着小曲儿正在放牧。啊!这歌声动听悠扬,此起彼伏,给人以自在,舒心,惬意。
我再次抬头仰望星空,看着看着,我的耳边想起了儿时的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时候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幼年:那是炎热的夏夜,妈妈经常带着我仰望星空,给我讲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譬如像数星星的孩子张衡,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一个个美妙动听的故事,它们带给人深深的启迪。而我,就像小星星一样依偎在月亮般的妈妈身旁,总爱问东问西。就在和妈妈一起仰望星空的同时,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星空之美,月光之温柔,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
我永远不会忘记和妈妈一起仰望星空的那些美好时光。因为,她使我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柔,也使我懂得了从小要珍惜时光,像张衡一样,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仰望星空,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篇三:淡泊人生】
“得之淡然,处之泰然,失之坦然”做人的哲学应当是如此的吧。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慕名,不慕利,淡泊处之。
我其实艳羡的是那些淡泊之人,无论多大的诱惑摆在眼前,他们都能淡然以对,不至于因那些身外之物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我敬佩庄子那份“曳尾于涂中”的飘然心境,他舍弃成为人上人的机会,甘于在乡野中收获自己的快乐之境。这种对于名,对于利的淡泊,不仅是我所应该学习的,也是天下人所应该学习效仿的。
纪晓岚曾言:“事能知足心常态,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是如此,真正淡泊人生的人懂得满足,同时也清楚何为自己所想要的。正如张衡在《归田赋》中所写的“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这就是张衡清楚想要的生活,他倦了官场的追名逐利,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我想,这也是许多淡泊之人向往的图景吧。喜欢“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吊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生活,或许孤独清冷了些,但是可以一人淡然于世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难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
然,“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总会有追名逐利之心,能够真正淡泊于世的是寥寥无几的,更多的还是在乎名跟利的。他曾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这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体现当初的李绅是多么体恤人民疾苦。可是,当他置身于权力中心时,他全然忘了自己的初心,自己原本所该怀有的淡泊之人。他极尽奢靡,贪图享乐,再也无法抽身,他甚至将百姓当作是可以随风而逝的秕糠,俨然成了无情我无意的小人。试想,若是他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能够淡然处之,并多为百姓谋福利,那么他定会为百姓所爱戴,同时他的内心也定然是满足快乐的。
再反观当今,又有几人能淡泊处事呢?我觉得人们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大部人是为了学术而研究,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气,多写几篇学术论文而研究。是该问问究竟是有几人能够潜心研究,不重名利呢?这点,我想我们都该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作为学术泰斗的季老,是如此淡泊,而我们是否太功利了呢?
愿我们多多反思自我,多让自己学学淡泊之人的心境,过上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淡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生活。
【篇四:我的一片星空】
夜晚,我忙于作业,在我的房间,空气都静止了。一声鸟鸣,打断了空气的静,我伸了伸懒腰,趴在了窗台边。
明亮的夜空,早已拉上了黑色的幕布,星星似一个个士兵,排着方阵向天空“进攻”,不一会儿天空便成了星星的舞台。它们尽情的欢跃着,享受着无尽的黑夜,畅享着狂欢。
夜空,繁星点点,它们闪烁着,微弱的光点,却照亮了黑夜。星星们成群结队,似一个个洁白的小天使,使天空不再单调,它们有的在倾听着故事,有的在进行“讲笑话大赛”,还有的在跳双人舞,可是最亮眼的却是那颗“近在我咫尺”的星——北极星!
它仿佛就在我的眼前,近可摘取,又不可触摸的感觉。它似一个孤单的女王,独在一片星空,它仿佛是最闪烁的星,不停地向我展示着它的光,里面还夹杂着一丝女王气质,好像它一发出“命令”,大家都会唯命是从。
仰望星空,我望着星星,一下就想起了那篇课文——《数星星的孩子》。我们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在小时候,很好奇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便开始数起星星“一颗、两颗……”他从此带着问号,他探究着,成为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原来张衡把梦想安放在这片星空上!
看着星星,想着故事,我不禁思考起了一个问题,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有自己的梦想吗?我想着,想着,突然有了一个好点子。我踮起脚尖,从书桌上抽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几个大字“我将来要当一名老师”然后折成纸飞机,向星空飞去。
这片只属于我的星空,承载着我的梦想,闪烁着,不停地闪烁着
……
【篇五:经典让我受益匪浅】
经典常伴我们身边,它告诉我们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典名著。
当你拿起一本经典名著阅读时,你就像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我家中,有一本书总是放在我的床头。这本书是妈妈在春节时候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的,书的名字叫做《100位名人成材故事》。每天晚上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就仿佛进入到了另外一个时空,在那里我了解到那些名人是如何刻苦学习和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现在为止,这本书我已经基本读完。书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十分的生动有趣,他们都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的那种精神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激励着我们这一代的人们。
当我读到“铁杵磨针的少年李白”的时候,我知道了学习应该要有“铁杵磨针”的韧劲,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日后成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并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当我读到“爱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时候,我知道了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经常主动观察周围的其他事物,并要对不明白的要细心的进行研究。张衡就是经常细心观察天象,才能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文的仪器——浑天仪。在那之后,他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名言。意思是说只有书读的多,那么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文如泉涌”;只有把书读的很精,那么才能够在作文章的时候写出“点睛之笔”;只有把书读的很透,那么在叙述的时候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最主要的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曾经有人说过“成功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我与经典同行,经典伴我成长。
【篇六:论择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只是朋友能“益自己”和“损自己”,至于具体所指,不甚了了。所谓的“友直友谅友多闻”“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那是孔子周游列国,阅人无数,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自然不得不观察、评价和选择。而现在,我们平常人所交接的圈子有限,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壁垒,如同围城内外,夏虫不可以语冰。其实,你择与不择,朋友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我们常把朋友定义为能够经常晤面交流,或者彼此共同度过一段光阴有着共同的回忆,或者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彼此照应。而真正的朋友更应是高山流水似的知音,或是肝胆相照的同志,或是一段情不自禁的挂系。
身份卑微而后来者居上的蔺相如得以和战功赫赫的将军廉颇成为刎颈之交,源于二人都能“先国家之急”,廉颇不满蔺相如的飞黄腾达很能理解,但志同道合者都能求同存异,彼此欣赏。廉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和知错能改的故事,更是一个牵起手来,共同对抗强大秦国的威胁的故事。友谊就在这里诞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只有战友般的情谊。
刘禹锡《陋室铭》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知识分子的清高自赏可见。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每个人交友都有自己的禁区,禁区的对面就是他们的胜地。豪放旷达如刘禹锡,只有鸿儒方能跟上他的节奏;淡泊名利如张衡,汲汲名利之徒哪里能入他的法眼。只有刻意隐藏身份,用欣赏的眼光观察着田园生活的王维,方能“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复相疑”。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夜访友人戴安道,经宿方至,过门不入。他的解释是“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人欣赏的是他的潇洒和格调。而我欣赏的是王戴之间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它完全不同于那种觥筹交错,礼尚往来,誓生死不相负的“友谊”,只是某个时间的突然想起,突然想要见面的冲动和无论见与不见他都在我心中的一种自足。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也许我们真的无需择友,但我们可以历练自己,成为别人的最佳选择。一位古人这样说过,如果自己不善,有什么资格选择别人,如果自己善,朋友自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