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术相关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晨,当我们漫步在绿树林荫的校园中时,总能听到这般的朗朗读书声。每当此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你的身影---孔圣人。从我见到你的第一眼起,我便仰慕于你。你虽没有高大的身材,但宽厚的肩膀为你平添一份稳重之感。"语音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正是如此,你的话往往发人深省,暗藏玄机。

画一条时间轴,纵观你的生平。公元前544年,你出生了。如同一颗明星升上夜空,这带给你的父亲莫大的欢乐。可不幸的是,你三岁却又丧父,十七岁继而丧母。我想,沉重的打击会给予你更多的磨炼。在你20多岁时,你便关心于天下。你聪敏善思,常常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我钦佩你。你的远大抱负使得你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引此前进。

30岁左右的你,已经小有名气。你开办私塾,与齐国君王共论天下大事,正所谓"机会不但会造出小偷,还会造出伟人。"我想,定是你的慷慨激昂与能言善辩,打动了国君,从此重用于你。

公元前496年,你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仁政。但身处乱世的你,没有在政治上施展才能的空间,于是便把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成就了"七十二贤人"。正因你的坚定,才有桃李满天下之说;正因你的执着,才有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你的善良与大公无私,常常在生活中无言地激励着我,使我勇敢地一次又一次攀登知识的高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很准确地对你的一生做出了评价。你是人类文化先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孔夫子。

【篇二:说不尽的齐鲁之地】

最近刚学了文言文《曹刿论战》以弱胜强,扬名全国。文中曹刿可谓智勇双全,令人敬仰。由此不难看出齐鲁之地是英才辈出,不乏雄才大略之士啊!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春秋战国时期,当世并称二大现学的文化—儒术便是在我齐鲁之地发扬,当时桑海城内的小圣贤庄何不令人敬畏。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家更是一直领头羊。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极大的作用式中华文明丰富多彩。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更是被当世人称为圣人。著作更是源远流长,流芳百世。

秦朝宰相;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子扶苏又是何等令人爱戴,而前者虽属道家却授业于儒家苟夫子,后者更是在儒学教育下成长。

经历焚书坑儒而屹立不倒。更有杰出学者张亮助;刘邦统一全国为西汉的建立与巩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世局面。

再说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在这个乱世纷争的时代,皇室血统的刘玄德渴望为人明结束纷乱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以仁义名满天下。另一方面,向来在我齐鲁之地以管仲乐毅自比,并号称“卧龙”的旷世奇才诸葛亮也在隆中苦等明主的到来为天下人民谋得平安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经徐元直的引荐,刘备的三顾茅庐,终于请出有惊世骇俗之才的齐鲁杰人诸葛孔明。

火烧新野,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巧借东风,六出祁山等等一系列的英雄事迹使我们齐鲁之地的才俊诸葛亮之谋略展露无疑,助刘备建立了蜀汉之国。

虽未统一全国,但并非齐过错,而是刘备被仁义所累使蜀汉丢掉了荆州重地,使隆中对的愿望在难实现。

纵观我齐鲁之地上下五千年,英才辈出,要论英豪,谁与匹敌呢?

【篇三:我与司马迁的一天】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不好儒术……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深入竹简的黄字,在我已垂老惺忪的瞳里格外的清晰触目。发抖的双手揉紧了,劣势的竹片有些刺痛。“放肆!”我的情绪管理完全凌乱了,吼叫着。任凭额头上的珠帘无序的摇摆,碰撞着颤抖的噪声。

“陛,陛下息怒。”跪了一地的太监婢女伏着身子,那写杯杯盘盘敲击着。我果真如此昏庸暴戾?用最后一丝理智,我克制着自己没有将那打竹简杂碎。

“传罪人司马迁来,朕见他最后一面。”掷下沾上我手的汗渍的简,我重重的坐回九五至尊的宝座。

“宣——罪犯司马迁觐见。”一个小小的灰点,出现在大殿的尽头——那么的细微,仿佛尘埃之于白云;但又是那么坚定,烟雨风尘也无法吹散。它很慢很慢地在我视野中放大,渐渐的,变成了他——我简直无法相信那竟然是他。那么的佝偻蹒跚,他灰白的头发无比干枯,肆意地插在头上,仿佛可轻易拔走折断。额间沟壑纵横,灰棕的皮肤若树干的片。他双眼眯起,但缝隙中的眸却仍然清澈透亮。全身上下,唯有衣服干净整齐,这大概是那些子阉人为讨好我所为吧。哦,他现在也与那些人并无两样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在朝堂上为李陵争辩的臣子,我也已经是五年未见了。我的火气竟全然消了。

“罪臣司马迁,叩见陛下。”他沙哑的声音一字一顿,对于我,却是那么的生疏。数年未见了啊,在朝堂上争执的盛气年华也都不复存在了。“免礼。”他缓缓站起,微微弯着腰,凝眸注视着我,四目相对,他淡如秋水的目光和我方才的失态一比,我竟然是更加浮躁的那个。

“嗯……赐座吧。”

“谢主隆恩。”

“子长啊,你今日倒是颇有礼节,可不像当年在朝堂之上诤言之人啊。”我故意挖苦。“情随事迁,昔日是我过于忠心而言之过多。”他微微一笑,话中的讥讽让我气愤不已。“胡言乱语!你当日大不敬,如何变成我天子不识你忠贞之心了?况且,你这《史记》中对朕的言论当真荒谬!”茶水从桌上溅出,桌子抖了一下,我指着地上的折子,冲他吼道。

他站起。捡起零散一地的厚竹简,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气定神闲,每一个字都铿锵地锤入了我的心里,许久没有被震动的心肌,被击打的狼狈不堪。“放肆…放肆!”甩动着我宽大的袖口,我摔碎了桌上所有的玉器,各种奏折跌落,侍从们跪了一地,他却不为所动,径自念了下去——“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读罢,他定视与我:“陛下以为何言不妥?罪臣愿斗胆解惑。”

“哼!朕如何不好儒术?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看古今,从未有君王如此!”“陛下诚以儒道治国,但此不足以为“好儒”。陛下杀伐决断,罕仁厚,一念武断人之生死矣,何以好儒?”我一时语塞,不禁面上有些尴尬。“你们都给朕出去!”太监都如释重负般逃出了大殿,连回应的“是”都是飞快而即逝。我心头一颤,宫人竟是如此惧怕与我,我岂不……脸颊微热,我瞥了司马迁一眼,他依旧泰然自若,仿佛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着,一切变数了然于心。怦然对视,他丝毫不避,目光静而清,好似洞察出我内心深处的一抹彷徨与慌张。

“那么,子长你何以认为我中巫卜?”他淡定的眼神也逐渐让我趋于平静,仿佛已经不再绷着“王者的自尊”,我问道。“封禅祭祀本为大道之行,然陛下祭祀之繁多,想来也定是有些许对于修短终期的愿景吧,不再是诚心为祖宗祭拜了。”“哈哈,你还真有点本事。”心思被说破,我也忘记了皇帝的威严,释怀了许多,开始与他如熟人般交谈。也是奇怪,我们唯一的单独对话便是多年前为李陵的争辩,如今时过境迁,再悟言一室,竟也如老友一般,相谈甚欢。

鸡栖于树,日之夕矣。悠悠时光倏忽而过,日已渐黄昏。太监小心翼翼地走进,低声询问是否穿膳。我心甚快,便令司马迁与我一同用膳。他却跪下谢辞:“罪臣不便与王上共膳。今日一谈,臣收获良多。今唯余一问,百思不得其解。”“但说无妨。”“陛下何以刑钩弋夫人?”太监立刻跪下,这可是如今朝堂上的禁言,无人敢提及。不过,我与他交谈了半生的是是非非,早已坦然,便道出了心中的打算:“子弱母壮,必乱天下。”他思忖片刻,躬身言:“此为明君之道,陛下圣明!”而后,他便跪恩,缓缓地退出殿外。又成了如蜉蝣般的小点。

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面。他卒于我古稀之际。我集了他所有的史记竹简,令百官抄录并颁布天下,规定将史记列为我朝珍贵典籍。史官看后极力谏我修改那些对于我的评价,我只拜拜手——无妨,且发布天下。朕之过失,且令后人评说。

我眼前出现了他的身影。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