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开在心中的花】
当温厚日光倾泻书页;当红淺小字跃然纸上;当逗号恋上韵脚;我们恋上一句诗行……可否有一株清水芙蓉在心中从容盛放?
——题记
抚摸着书页的厚重,感受着文字的温度,心中有一朵花儿扎根发芽,我不经勾唇扬起一抹微笑,长路漫漫,风雨侵蚀,有书笑意清浅,婉转于我的生命,真好。书,是笔者倾诉感受的发泄地,一字一句倾尽了心血,一笔一划浸润了喜忧;书,是交流想法的舞台,升华读者的境界,会心一笑:哦!原来你是这样的。书是历史的凝结,千帆过尽,历史的渺渺尘烟已然消散,书中的悲欢依然生动,精心冲洗的水晶底片,纵然隔着千年的时光印痕,一帧帧永远清晰可见,一叶一风景,一书一世界。
震撼着格局的宏大,崇敬着境界的高尚,心中绽开了一朵芬芳的花。如果没有书,我想我触摸不到世界的纷繁沉堕,花影婆娑,不会遇见一位位庄严鲜活的生命,如井底之蛙,孤芳自赏。书见证了人类的峥嵘岁月,在书湮没的黄尘古道镌刻为不朽的回忆,荒芜的烽火边城沉淀为沉重的赞歌,熠熠生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像一位安静沉稳的长者,默默地陪伴你走过风雨殊途,静静的陪伴你长大。没有书,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对命运这位强敌时,你会因没有护身铠甲而被打得遍体鳞伤,毫无还手之力。幸而数载书香润,从此阡陌多暖春。只有让书香深深氤氲过的人,才能轻舟走过万重山,去赏遍万千春色。
静捧书卷,徜徉于墨雨淋漓,细数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生动的悲喜,哪怕撑着深不可测的夜,只要有书,开在心中的花便永恒不败,世界依然温柔安定,依然是纯白美好模样。
【篇二:寒假读书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我国汉代著名文学家刘向说的。它拯救了我,使我受到了治疗,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寒假开始了,我终于解放了。开始,无非是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等消磨日子的事情。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寒假过了将近一半了,我去买墨囊时,走进红豆,弥漫在一片书香之中。这时,一句话从我脑子里冒出来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顿时,又想起许多作业没做,书也没读。于是我从那天开始开启了读书学习模式。
之后,我就求着爸妈订书,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两天之后书到了。我一听书到了,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跟豹子般地跑到门口保安处,鞋子都沒换。
回家,我撕开包装,抱着就开始读。读到"毛泽东撑握不了政时,心中有种种疑惑,我去问爸爸。爸爸叫我从书中去找。我听了后,便知道不能囫囵吾枣,一带而过,更不能"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要细细地读。特别是这种关于历史类的记叙小说。果不其然,那章就有答案。所以有什么问题要从书中找答案,任长征路上那些被饥饿,困难,险阻的红军更是让我落泪。于是,我越看越有兴趣。虽然一半的寒假我沒读完这本书,但是这后面写读后感时,我是写得得心应手,非常流畅,写出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上学后,我每天回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对看书产生了格外浓厚兴趣。
《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使我回过了神来,使我对读长篇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我写"3+2"习作,历史知识面等各方面得到了提高。我爱读长篇小说,更爱书中能打动人心的人物。
【篇三:读书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如果我们一天不读书,就觉得这一天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天天读书,而且要态度端正,发自内心的去读。
我读书的态度是:一边看书,一边细细领会作者写的这篇文章里包含了的知识,我还会认真思考故事中的人提的问题。我非常勤奋好问,故事中会有不懂的词语,我会立刻去问妈妈或去查字典,然后,把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
接下来我来讲讲我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在2015年的某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我开心的拿着新书进房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妈妈也去做晚餐了。过了几分钟,我发现一个字我不认识,于是我去问妈妈,妈妈没空,我就拿手机百度一下,哦,原来是这样读啊!于是,我把拼音写在字的上面,这样就可以时时刻刻记住它了。
还有一次,我看一本有趣的童话书。那里面的人物实在是太可爱了。于是我不知不觉的扮演起每个角色起来。每个人物都具有一种独特的声音,我都模仿出来了。读完后,心里开心得像蜜一样甜。
读书让我快乐,读书让我自信,读书让我认识自己的声音。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一种药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变得更加甜美,更加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