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乐趣】
乐趣,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喜好。诗仙李白之乐是“会须一饮三百杯”,诗圣杜甫之趣是“自在娇莺恰恰啼”,诗囚孟郊之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我觉得欣赏、背诵这些佳作是自己的乐趣。
一到六年级,我背了许多著名的佳作,有诗经、唐诗、宋词……背诵诗词前,我会先读上几遍,思绪也会随着诗句的节奏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是为背诵做准备。背一些长诗时,我就得慢下心来,一步一步的前进。比如《琵琶行》,我就一天背八句,不到半个月就背下来了。但有些时候,并不像相像中的那么顺利,问题出在了各个方面:衔接处卡住、跳过句子、顺序错乱、字记错,和由于紧张造成的突然卡壳……有时背完题目和作者后大脑一片空白,导致一个字也吐不出;也有时由于神情激动,最后几个字忽然忘了,冥思苦想也无法记起,只好复习一下,再重背。
最近,我带着学习的心态,观看了精彩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与选手们同步答题时,发现自己竟没有一个外国选手的准确率高,少儿团的所有选手储备都比我大。我与百人团的“诗友”们一起答题,一起出错,一起捧腹,一起感动。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欣赏诗词带来的动人故事。舞台成了诗词的“战场”,评委们成了诗词世界里的“哲学家”。这个节目,渲染了一个诗词的春天。
每当回首曾经在诗词道路上留下的脚印时,都体会到了我努力时的成功、可惜、喜悦与乐趣。渐渐地,我悟出一个道理:乐趣是建立于付出之上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也没有收获时的乐趣。
【篇二:我与书同行】
在成长的路上,有一种散发着神奇力量的东西一直陪伴我成长,它就是让人百读不厌书藉。
记得刚上小学时,我不是太喜欢看书,课余时间也只是与朋友打打闹闹,那时的我愚蠢地想:“书有什么好看的。”到了四年级,我才知道我太低估了书的价值,我疯狂地爱上了读书。
为此,妈妈把电视墙装修成一面书橱,放了满满一墙的书。我每天放学后都要看上两个小时,否则决不罢休。可能是因为喜欢读书的原因,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但数学总是像是我的一根软肋,拉我的后腿,为此我伤透了脑筋。“这是什么原因呢?”忽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我为了看书,数学作业总是草草了事,不管对与错,有时数学课前也会偷看几眼,有种窃读的快感。老妈知道后,严肃批评了我,我依旧屡教不改。
上了初一,我爱看书的“恶习”有增无减。记得有一次老班课上,我把课外书夹在英语书里,手里装模作样的拿着笔,眉头紧锁着,好像挺认真在听讲,其实在偷偷看书。老班突然走到我身边,吓得我把书掉在了地上。哎,我的书啊,我才看到一半,就被老班抓“现行”了。回答问题时,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半天才开“金口”,随便说了几句,当然是老师说东我说西,课下受了老师一顿猛批。心里虽然有点小难受,但还是为多看了几眼书而暗暗自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书的范围更宽广了。我读了《心灵故事》、《未来简史》、《从巴黎墓地到世界名校》和《复活》等等。在书的海洋中,我像作者那样感受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奇特经历,也积累了很多知识。我知道了韩国的吉祥物是老虎,在瑞典扔垃圾要排队;也让我了解中国历史知识,知道到了中国古代诗人“娇媚”的外号――“诗骨”陈子昂,“诗囚”孟郊。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回味无穷,终身受益。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的语文成绩考到了全班第二,这对于我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我多么开心啊!为此,我对书更加深爱了。
但是因为对书的痴迷,也严重影响我其它科的学习。我决心好好调整一下读书的时间,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其它学科也要齐头并进,把各科学习成绩都搞上去。
成长路上,有得有失;但有书与我同行,我从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