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率相关作文

【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它像一双手,生活如同一张纸。虽说它给朴素的白纸涂上了五颜六色的图案,却也同时将这纸撕得粉碎。

它的名字叫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误将碎片化的生活归责于互联网,但事实上互联网只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附属品罢了。碎片化生活的起源要追溯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始算起,那时还没有“互联网”。

“碎片化“即指一种杂乱且繁多的状态,生活的碎片化体现在现代人所接触和关心的事物的碎片化,而直接导致的是心灵的碎片化。曾经的老百姓本身是以一个整体存在的,他们的生活不外乎早起耕种晚归歇息,需要考虑的不过家庭与庄稼二样而已。而归因于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尤其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时而烦恼公交晚点上班迟到、时而操心买房贷款利率是多少、时而忧虑老同学个个发展得都比自己好。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小群体被全球化联结为了一个大群体,却因联系途径的丰富化使得每个人所关心事物变得冗杂起来。而正因为这些碎片的不同性,一个大群体被打成了粉末状。

这直接影响到的是人心的碎片化,或者说是异化。卡夫卡就曾经塑造过一个大众化的形象,那样一个老光棍,永远去不掉内心的噪音。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烦恼成倍的增加,黑蚀人们的心。从没有一个时代自杀率有我们这么高。这几乎都是异化的心灵所导致的结果。

当然以上所说尽是碎片化的生活的负面影响,却不是说它一无是处。他丰富了人的生活没错,只不过在我看来它造成的负面影响重于其他优势。

其实现代人自身早已在很多不自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排解这忧虑。喝一杯咖啡坐在街头,晒着太阳享受一个宁静的午后;逆城市化的推进,更多人愿意远离城市中心。诸如此类对富有情调的“独处“时间的追逐正是一种拼接碎片的最好方式。哈佛大学的校长很久以前就提出过,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在群居生活中学会独处。

独处与独自生活不同,它更偏指一种完整,就像胶水,黏起了生活,也黏起了心。

【篇二:不要让人间至美,退化成几行代码】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时代,大量信息触手可得,这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又埋下了不少隐患。“阿尔法狗”的诞生曾一度引起了人类的恐慌,害怕自己终会被计算机所取代。

然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细细想来,这才是人类最大的隐患。

人的大脑沟壑纵横,人的思绪千变万化,而计算机仅仅由代码构成。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会导致思想的简单化,终会造成一个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的世界。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谢遐龄先生曾在演讲时问台下学生:“你们有信仰吗?”台下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接着,他又道:“信仰,实则是一个人的良知、一个人的敬畏之心。然而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我们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不再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更是丢弃了可贵的敬畏之心。试想,这样的世界将会多么可怕。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价值观,失去了对生命、良知的敬畏,那么他还是人吗?他只会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碌碌无为,苟活于世。

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丧失的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心脏是火热的,是饱含着热血、热忱的,而不应如机器般冷漠。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成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可这也带来了一些惨痛的代价。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文化。作为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国民不会去叹惋、去悲悯,而仅仅是把他人的自杀当作是交通堵塞、上班迟到的借口,岂不荒谬可笑,想来还有一丝悲凉。当这个世界的人们如平行线一般地生活,没有相遇,更谈不上交集,那么人类社会只会如一张布满横线的纸,甚至连代码都比不上。世态炎凉,但我们必须要有一颗火热跳动的心。

心存信仰、满怀悲悯,因此,我们才叫做人类。这两股力量相辅相成,形成人间至美,犹如天边北斗,穿越百年云烟,尤能给人们以指引。只是当今社会,人们只会低头,而不会去看看那颗亘古不变的星星,已然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辉。而唯有心中的那份信仰与情怀才能擦拭去它的污浊,使它重新闪耀。

春有百草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世间如此美好,怎得让它止于几行代码?

【篇三: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绿意盎然。这个周末,在家洗洗衣服,整理整理房间。

收拾完之后,坐在沙发上休息。憩息一会,觉得很无聊,在屋里走来走去,手机开了又开,还是找不到事情做。每天上班时候总是抱怨工作太多太累,那趁今天不应该好好休息吗?

躺在床上依然无聊,起床准备备课教案。心里默默想:好不容易的休息日,为什么要工作呢?反问自己之后,还是决定备课写教案了。反而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而又充实,并且把课提前备好了,上班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劳累了。在这个周末我觉得工作是很幸福的。

想起曾经看过一本说里写到瑞典人的美好生活:小时候有父母的照顾,并且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还可以获得生活津贴;生病了,可以享受病假补贴;失业了还可以领取救济金;上年纪了,国家养着你。这种生活使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生活,可是瑞典人却是自杀率最高的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的生活失去了快乐,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就自杀了。而我们和他们正好相反,我们有限责任有义务,我们要用那可怜的薪水赡养老人,养孩子,我们的生活丝毫不敢放松。

是奋斗让我们的得生活充满了生机,是责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原来奋斗是一种幸福。

【篇四:碎片与完整】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处理越来越多的消息。这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完整化”似乎已与现代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但在现实生活中,碎片与完整的合理结合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完整”,是由无数大小不同的“碎片”所构成的。“碎片”是整体构成的基础。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这些碎片组成了人们碎片化的生活并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感知,而心态和感知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思想。若人拥有正确的思想,则其大部分生活碎片都必然是积极,正面的,反之亦然。

如同一块精美的瑞士表,在每个微小零件的加工处理上都必须经过精雕细琢。对于这些碎片的精细处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组装这些零件往往要轻松许多。当这些经过千挑万选的碎片组成一个整体后,一块手表,作为无数碎片组装后形成的整体,被展现于世人。人生亦是如此。在碎片化的经历中组成的整体也必然带着碎片所表达的思想。

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时刻都接触到积极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会导致记忆的碎片当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调。这些消极的碎片有往往会影响其所组成的整体的思维,思想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便需要我们具有一种能分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量较少的年代,分辨信息并不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也正应为缺乏信息,人们过着一种整体化的生活。在整体化的生活中,一些细小的碎片记忆被忽视。而碎片化的生活则不同。每一个碎片都足以影响由该碎片组成的整体。众所周知,人类的自杀率在近年来不断的提高。这边是因为海量的信息中带有很大一部份的“消极因子”。这使得不懂分辨的人被误导。最终,整体思想被误导,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对于碎片信息的分辨也是现代社会的一项主要课题。

一味的排斥整体化是错误的,同时,一味的否定碎片化同样是盲目无知的。在已经无法回到远古田园生活的今日,对于碎片的选择和对于整体的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将会大幅提高。

【篇五: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这个各方面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因素在导致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对于每个人,无论是学生,老师,家长,或者孩子,都有数不尽的事情需要花时间处理。虽然许多人告诉我们,同时完成多个任务是一种很重要且有益的品质,但是这样的碎片化生活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好。

首先,碎片化的生活会让人们感到压力很大。这点非常明确,因为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每次只能花一点时间在某件事上,这个人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有未完成的工作,长期过这样的生活容易让人失去信心和动力,最终导致他每天只是忙于完成日常的琐事,不会有远大的梦想,也不会尝试创新。如果一个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颓废的过着每一天的话,社会何以得到进步?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没有别的,正是社会本身。现在社会对人们各方面的要求都他高了,导致人们不得不过上这样的生活。就拿学习这件事作为例子。五年前美国高考正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就能进前15的大学,而现在需要正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而且还需要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对于学习这件事,全世界的学校都提升了要求。而这样给学生越来越多的要求,他们就真的会不断的努力让自己达到高的水平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过去十年里,日本学生自杀率从百分之六提升到百分之十一,其原因是学生认为学校作业太多,生活太累,也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在努力尝试适应碎片化的生活时渐渐失去了动力,也厌倦了这种生活。一个社会完全没有理由对人们有这么高的要求。故事的科学家可以兼备好几个领域(如哲学,建筑学,人类学)的专业知识,而现代的科学家头衔只会有一个:科学家。例如伽俐略,他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但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而较为现代的爱迪生的发明却只在电学的范畴中。故事的人都是因为热爱知识而学习,而现在的人只能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对片面的事物做研究。这种差距是不可小视的。

碎片化的生活对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只能努力地专注做好每一件事来抵消碎片化对我们的影响。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