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陕西肉夹馍】
陕西肉夹馍之所以是我的最爱,是因为它那白软的面馍加上肥而不腻的肉粒让人回味无穷,我现在想起来还不禁垂涎三尺,念念不忘!
要说我最爱的小吃,那自然是陕西肉夹馍了。
从店里飘出的香味,像一把铁钩钩住了我的双脚,使我寸步难行。我扯了扯妈妈的衣角道:“妈妈,那家店里飘出的味儿好香呀!”“要不,我们去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走进这家店,点了一份肉夹馍。当肉夹馍上桌的时候,香气扑鼻。又白又软的热面馍夹着半瘦半肥的棕色的肉粒,秀色可餐,令人垂涎三尺。我把它分成四份,取一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
心里喜滋滋的,我望着那晶莹发亮的肉粒,我不禁又咽了咽口水。接着,我先舔了舔肉,再一口咬下去,“嗯,真好吃!”我说道。刚咬下去的时候,肉夹馍的肉汁渗到了我的嘴里,美味可口。本以为带着肥肉的肉粒会十分油腻,却没想到当我咀嚼肉粒时发现,它肥而不腻、口感极佳,再加上白馍混着肉粒的味儿,感觉更加完美了。当两者在舌尖上绽放的时候,真是人间美味呀!
我细细地品尝着这美味,令我欲罢不能、百尝不厌。
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笑着说:“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着吃!”说着便拿起纸帮我擦擦油汪汪的嘴巴,黑色的眸子里充满了无限的疼爱。不知怎么了,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也笑了笑,接过餐巾纸擦了擦我沾满油渍的嘴巴。
陕西肉夹馍之所以是我的最爱,是因为它那白软的面馍加上肥而不腻的肉粒让人回味无穷,我现在想起来还不禁垂涎三尺,念念不忘!
【篇二: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主要讲了孙少平艰难上学,幸福教书,辛苦背砖的故事。孙少安开办砖厂,照料砖厂,工厂倒闭再重办,过上好日子的事迹。
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主人翁就是孙少平了,他上学之路异常艰难,每天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并且每天都吃不饱,但是少平还是坚持下来了,直到高中毕业。这种执著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事业和学习路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我们只有坚持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坚持不懈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少平在教书的那段时间可真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呀,再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点,少平在那个年代能当上老师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每天披星戴月的学习没有白费。少平因为家里穷,所以不得不出来打工。在砖厂打工的的那段时间可谓是少平人生最难熬的时间了。少平在打工时,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劳动,结果把背弄得血肉磨糊,睡觉都只能趴着,真是苦不堪言啊!但是少平总会苦中作乐——与同事聊天,甚是愉快;向田晓霞借书报,从书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我要学习少平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遇到一点辛苦事就哀声叹气、怨天怨地,要学会苦中作乐,积极向上过每一天。
《平凡的世界》是本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好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我要不断地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篇三:爱搞恶作剧的妹妹】
我的妹妹眉清目秀,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似的小嘴巴,柳叶般的眉毛。但她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搞恶作剧。
一天,我的家人不在家,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我在削苹果,她在看电视,催我给它削个。削完苹果,我去屋里,只见电视开着,妹妹人却不见了。我准备去找她,一刹那,灯灭了,屋里黑乎乎的。旁边传来一声狞笑,就像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回头一看,原来是妹妹。这次真把我吓了个半死。记得那次我们在街上玩,她们都走远了,而我还在后面悠哒。突然猛地刮来一阵风,从天上飘来一件白衣服和一个面具,一张白面馍,还有一个像鬼的影子,当时我比兔子窜得都快。后来才知道原来妹妹拿着风扇在搞鬼!那时我非常生气,甚至都不想理她。
某一天的早上,我在那背诗“春眠不觉晓”,她接一句“处处蚊子咬”。“锄禾日当午”,她说“地雷埋下土”。“床前明月光”,她说“李白打开窗”……这次,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她就这样爱搞恶作剧,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妹妹,你喜欢她吗?
【篇四: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听奶奶讲,1959年、1960年为“贱年”,粮食收成少,加上“浮夸风”,少到根本不够日常生活吃饭的,那时奶奶十二三岁。当时奶奶、曾外祖母、七八岁的舅爷被迫离家到附近的河南省要饭,因为在奶奶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食物早已吃完了。大家大多都是吃野菜、吃树皮、吃树叶。奶奶十三四岁时瘦矮的身材爬树摘叶,像小鸟一样蠕动着,好不可怜。
在寒冬腊月,奶奶一行三人拖着饥饿劳累的身躯步行赶往河南省讨饭,在雪地里扒烂红薯吃,寒冷的晚上睡在窑洞里、坟头旁,河南省那边“浮夸风”好一些,农民施舍了一点粮食。后来她们回家了。
在家一段时间仍然是没粮食吃,奶奶和外曾祖父决定去25公里之外的窑厂劳动,那里是本庄的人开办的窑厂,投奔过去肯定收留,那里有吃的。就这样,父女俩走着前往那里,走了一天到了地方,期间奶奶背着被子,虽然很沉、很累,但奶奶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直到实在受不了了才让外曾祖父背着。
那个窑厂确实很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奶奶想家了,生活了几个月后,奶奶独自回家,途中晚上在一个好人家过了夜、吃了饭。到了家,家人听说后也跟着去窑厂,舅爷没去,结果在家饿死了。那时候实在很苦。
奶奶还说,过去的衣服分为洋布、粗布两种,农民大多都是穿粗布,因为便宜实用,洋布比粗布好一点,是有钱人用的。那时候东西不贵,比如一个鸡蛋几分钱。而且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票,买布用布票、买粮食用粮票……那时候城市没有像现在这样物质丰盛,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年轻人、儿童没什么好玩的。乡下出门“赶城”大多是走着去,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少有。
直到“贱年”过去,家里慢慢恢复生机,温饱问题慢慢基本解决。后来,奶奶和爷爷结婚了,有了爸爸和两位叔叔,奶奶、爷爷生活很朴素、很节俭,都是经历过饥饿大灾难的,平常连个衣服什么的都不舍得买,爷爷的内裤,奶奶缝了不下10个补丁,都是为了省钱。大家的衣服,从少到老都是破破烂烂,有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庄里一位大人给她孩子缝棉裤,由于没裤子替换,只好向奶奶借我爸爸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棉裤穿一会儿。奶奶至今还笑着说,这么破的棉裤都有人借,说明那时候多穷。
过去办喜事,一桌只有10个菜,大家把菜基本上都能吃干净,因为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平时很少很少吃这么好的菜、肉。那时候,奶奶家两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如今大家聚餐时常却浪费。馍是红薯面馍,里边没有麦面成分,所以,那时候的人都烦吃红薯面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小麦面馍。
现在,则恰恰相反,以前普遍的、大家天天吃的东西现在尊贵了、稀罕了,以前吃不上的,现在天天吃,吃腻了。现在天天吃白面馍,我常常一个馍没吃完,剩一点丢掉,家人告诫我,要珍惜粮食,原来这是吃不上的。
现在生活异常丰富了,和原来不同,交通很方便,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近距离可以自己骑电动车、摩托车,可以坐公交车、出租车,远距离的可以坐火车、飞机等。现在吃饭基本上可以想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鸡鱼肉蛋可以天天吃,这些东西吃够了,又可以追求清淡、讲究养生等。家家户户普遍奔小康。有了电脑、电视、旅游、求学等。娱乐项目,文化氛围,整个国家充满着勃勃生机。
以前,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家人尚能挺过来,爸爸尚能考上大学,国家尚能度过困难时期,我现在生活这么优越不更应该珍惜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