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的记叙文作文】
提起牵挂,我心中便会泛起两种颜色:深绿和海蓝。
好几年以前,我有好长一段日子过得很沉闷。那时我还小,只有七八岁,便尝到了什么是无味。终于有一天,邻楼的姐姐送了一只白色的波斯猫给我。由于颜色的缘故,我给它起名“小白”。
我的生活,因为有了这只猫而从沉闷里苏醒。
小白很通人性,不光你说话它能听懂,甚至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让它猜出你的心情。老人说狗不嫌家穷,猫却喜欢家富的主人,对于这个,我并不赞同。小白对主人尤其忠诚,好几次客人来我家,觉得小白可爱至极,便想要走,没想到刚抱回自家一天便又“恭送”了回来,原因是不论给它吃多么好的东西,它都“喵喵”地叫个不停,浑身的毛僵直地“炸”开,用双眼紧紧盯着门,千方百计想要逃走回家。客人都忍不住说了:“哪有这么忠的猫儿……”那一刻,我抚摸着小白,心里颇感自豪。
养小白的日子里,它是我唯一的听众,我把它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我所有的悲伤、欢乐都会推心置腹地讲给它听。它能听懂。我把它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然后讲给它听。阳光潜进屋里,洒满它全身。它便会眨着一只深绿、一只海蓝的双眼,与我对视。世界上的颜色没有一种能比得上它的眼睛那样纯。那时,我的心便会被那纯明的深绿和海蓝所占据,好幸福的感觉……
然而,我长大了,对于我来说学习似乎比天真更重要。于是,妈妈把小白送人了,真的送了。临别时,小白那双眼睛向我一眨一眨的,还是那么纯净,可里面透着一缕悲哀。
我不知小白到底去了哪里,送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过得好不好,甚至是不是还活着。
我常望着窗台,阳光还在,依稀洒在大理石上。但上面本该有一个纯白的身影卧着,把头安详地靠在窗户的玻璃上,用那两只不同颜色的眼睛望着我的。
我意识到,不可能再有了。
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对小白无尽的牵。但这是不是一种徒劳呢?因为,我的世界从此少了那沁透心脾的深绿和海蓝。
【篇二:遇卧龙,安天下】
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题记
初次听闻你的别号,是在“水镜”先生的口中,他对我说:“你的武将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文臣谋略却不够。”我问他:“简雍、孙乾等皆追随我多年,我认为他们都是大才。”德操曰:“不善。”我问:“公以为谁是大才。”答曰:“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二次听闻你的绰号,是在元直的口中,也知道了你的真实姓名——诸葛亮。他临走时对我说:“南阳诸葛亮,乃当世之奇才,望主公能去拜访他。”我问:“此非卧龙凤雏乎?”答:“凤雏乃襄阳庞统,卧龙正是南阳诸葛亮。”按捺不住求贤若渴的心情,我踏上了寻找你的征程。
前两次去寻,却都未曾遇见。
第三次去寻,适逢你在家,却昼寝未醒。可那又如何,激动的心情让我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立了一个多时辰。功夫不负有心人,你醒了,我终于遇见了你,一睹真容: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我在心中暗自思忖:真不愧为德操和元直推荐的大贤,我一定要请他出山,兴复汉室,拯救百姓如水火之中。我向你吐露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远大目标,你被我的诚意打动,也推心置腹地谈了你的看法。只这一席话,乃你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让我敬佩不已,也使我茅塞顿开。可你说你过惯了山野懒散的生活,无意名利,不愿出山。我心急如焚,急得流出了泪,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你终于同意出山助我。
我得了你之后,就如鱼得水:在博望坡你的大火烧退曹军;新野城大火又烧得曹操心有余悸;随子敬去江东舌战群儒,达成了孙刘联盟……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在兴汉之路越走越远。
【篇三:读《四块糖的鼓励》有感】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是要多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寒假里,我读到一篇《四块糖的鼓励》的文章,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个学生用泥块砸了另一个学生,被陶行知看见后制止,并责令该学生放学后去校长室。这个学生一放学就等在校长室门口,陶行知见了,就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约守时。接着又拿出两块糖,一块是学生听话即时住手,说明尊重老师,另一块则是奖励该学生有正义感,因为被打男孩当时在欺负女同学。听到这里,学生流泪了,诚心诚意地道了歉,陶行知于是又奖励了一颗糖,理由是知错能改。
陶校长不按常理出牌,用奖励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流着眼泪承认错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陶校长直接用严厉的语气批评那个学生,结果会怎样?学生一定会认为校长不辨是非,治病不找“根”,也许表面迫于压力承认错误,心里却满是气愤和叛逆,这样也就没了教育的效果。而陶行知四块糖的奖励,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尊重,感动之余承认了错误,陶行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有位名人说过: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包括我的爸爸在内。我的爸爸非常严厉,我一做错事就骂我,有时还上演全武行,可我并不服气,有时会不听他的话,跟他对着干。而我妈妈就比较温柔,会推心置腹地跟我讲道理,遇到我想不通的时候还允许我慢慢想。因此,我更愿意听妈妈的话。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大人们也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如春风化雨般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改变错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真心希望大人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