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弓箭】
寒假里,我和婆婆回到了老家资阳。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风景美丽!我们是来吃团圆饭的。在这里,我认识了几位新朋友,我看见他们手里都有一把弓箭,于是有点不开心。晚上吃完饭回家后,我就吵着婆婆要弓箭,婆婆笑眯眯的说:“好的,我这就给你做弓箭。”我听了后高兴地跳起来,等着婆婆给我做弓箭。
婆婆找来一根又长又直的树枝,把多余的弃去,留下一米左右,再把它压弯成一个弯弯的月牙形,然后用线把树枝的两端拴起来,紧紧的固定好,这样一个弓就做好了。我开心极了!赶紧拿起弓,迫不及待的想试一试,用手一拉弦,还真不错!可是弓有了箭却没有,于是又找婆婆要箭。婆婆这次用的是小树枝,细长的并且圆圆的,在一端配上尖竹头,我的箭就做好了。我终于可以开心的玩了。
我拿起一支箭,放在弓上,抬起双手,瞄准远处的一棵树干,用力一拉,“嗖”的一声,箭就飞了出去。我赶紧飞奔到树前,结果很失望,根本没有射中,那支箭正伤心的躺在旁边地上,我小心的捡起地上的箭,心里好生失望。这时婆婆好像看出了我的不愉快,鼓励我说:“没关系,不要放弃,多试几次就好了。”听了婆婆的话,我似乎又有了很大的信心,重新拿起弓箭,再次尝试。又是“嗖”的一声,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虽然也没有中,但是离目标更近了。婆婆在一旁看着,微笑的对我说到:“小不点!加油!”我又有了更大的勇气,信心满满的继续射箭,终于在尝试了七八次后,我可以射中目标了!我开心的手舞足蹈,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跑到婆婆身边,开心的抱着婆婆转圈圈,婆婆也乐得合不拢嘴!
这虽是一次小小的尝试,确也让我明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努力向前,才能获得胜利!这真是很开心很有收获的一天!
【篇二:竹子精神】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群芳之首。然而,梅毕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雨雪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的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他都能以坚韧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固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雨雪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的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霄,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轻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茵葱葱笑迎风霜雨雪,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将军。而修竹呢,它使人想起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宠,更不盛气凌人,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清高淡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他不求闻达于芒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顷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勇士,而弯弯新竹,却又像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像一队队、一排排跨马挥戈的军团,而当漫步于两旁茂林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博大的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哪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长。他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笋做的菜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凉席、竹家具、竹胶板、竹筷等竹工艺应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竹椅、睡的竹床、吃的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枝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扫污垢,就是竹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副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篇三:望竹成长】
古有文人墨客,今有文学作家,都喜爱与植物结友。欣赏它,赞美它,写它,画它。如陶渊明钟爱的菊,王冕喜爱的梅,周敦颐的莲,还有无数隐士的松……
我喜爱竹,虽然它不及莲的清,梅的洁,兰的幽;也没有松傲,没有榕的广,没有柳柔。但它有它的本性,使苏轼感慨“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本性。我喜欢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庭院、荒山、峰岭、沟壑,到处都是竹的踪迹。它刚劲,顽强不屈,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蓬勃向上,连成一片。听,这是它的声音:坚硬的岩石吗?无妨,有冬天冰雪的滋润,在它初融时,我早已整装待发迎接春意。寒风骤雨吗?无妨,在坚硬土壤下我早已扎下深根,任风吹而不倒。这,就是竹那坚毅不屈的本性。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没有花,只有朴素五华。它不喜欢张扬,不开花结果;与牡丹比富贵,和月季引蝶浓香更是不可能。虽然不得多少青睬,但它的风采也绝不是只爱香艳的凡夫俗子们所能体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郑板桥就曾以竹不开花的特点喻示自己保持本色,不专营取宠的气节,可见,竹又有着不受世俗凡尘侵蚀的本性。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春暖花开已过,又是暑尽寒来,多少风雨中,它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心无杂念,甘于寂寞,千百年后,便成了万倾碧波的竹海。轻盈细巧、四季常青的竹,只是虚心留节,孕育春笋。它的一生是奉献的!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栗斗筲。”竹为人类奉献了全部。这便是竹,无私奉献、虚心留节的本性。
活着,本该如此。这是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无论是竹,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