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菜】
炖藕汤、熬麻糖、腊肠肉是乡村最典型的菜肴。每年春节,是家乡人气最旺盛的时候。剪窗花,塞香肠、杀猪宰羊,还会做上这儿最好的土菜。
今年春节,全家去老屋过年比较晚,家乡一片寂寞景象,也难怪,过年开头几天的热乎劲已清闲了许多,奶奶挺热情的在村头上就大呼小叫,忙着招呼我们进屋来得匆匆,吃得也匆匆,我们吃的第一顿早饭,是民间最普通的早饭——一碗豆浆,两块糍粑蘸糖。
家乡是渔米之乡,水田多,藕也产得多,那儿的粉藕,白莲藕是家乡最有名的特产。亲戚串门,吃到我从老家带回的藕没一个说它难吃,城里市场上的一些藕,吃起来如嚼老树。老家的奶奶熬的藕汤最养人,最好喝,除了奶奶的手艺好,主要还是家乡产的藕好。农村人认为汤熬得越久,汤越稠,才是好汤。奶奶用塘里挖出来的新鲜粉藕,用土罐熬上半天,那汤我最爱喝。我家常用在老家学来的方法熬藕汤,用来招呼客人,每逢别人夸奖这道菜时,我就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家乡的藕。”
由菜肴说家乡,过年的腊狗肉不得不提,家乡过年总要来上一锅腊狗肉,块大味足。
小时候,每年在家乡过年,腊狗肉绝对是不能少的,不过,腊狗肉一般在晚上才吃,听爷爷说:当年,朱元璋大军穷追猛进,迫使陈友谅向南边逃跑,陈友谅部逃到监利时已人困马乏,当晚,陈友谅的援军赶到,人们为了帮助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开辟新的根据地,纷纷在后方支持,那时正值冬天,狗肉被老百姓用来给将士补身体。后来,陈友谅死后,家乡吃腊肉也成为大家餐桌上的一道风景。腊的狗肉,筷子一扎,油就吱地冒出来。家乡的狗肉,我可以肯定是最好的。
地地道道的家乡味,就是家乡菜,吃在嘴里,浓浓的家乡情就这样溶化在心里。
【篇二:游记的作文】
庐山是一座风景宜人的名山。我们从牯岭街经过望江亭来到花径。
花径是白居易当年留诗的地方,他写了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旁边是白居易石像和草堂。走过花径,来到天桥。
这里有个有名的传说: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朱元璋被陈友谅追到这里,面对绝壁,朱元璋对着天大喊“我命绝于此”,这时金光闪闪,突然出现了一座桥,朱元璋就从桥上走到了对面的山上,然后桥消失了,陈友谅就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逃脱了。过了天桥继续向上走,就来到有名的.狮子口。
这里是一处悬崖,从悬崖上看对面的山,满眼都是绿色,可以体会到庐山的“秀”,一阵风把薄雾吹过来,云雾就越来越多,我们就在云雾里了,感觉非常凉爽,这时候对面的山若隐若现。
在庐山的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美庐。美庐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一座别墅。别墅有2层,石砌的墙,红色的铁皮顶。“美庐”这个名字可以有三个解释:一是美丽的庐山,二是美丽的房子,三是里面有个宋美龄的美字,名字起得恰到好处。遗憾的是,这次来庐山,没有看到有名的庐山瀑布,没法体会李白《望庐山瀑布》描绘的瀑布景色。希望以后能再来看一看。
【篇三:目标与成功】
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可以指明一条成功的路。这条路会让你努力,让你舍弃一些东西,但最终会带你来到终点。
陈友谅是元末的一位枭雄。手下拥兵几十万,但在几场战役中接连失利,最后鄱阳湖上的冲天火光烧光了他的一切。
盲目行事是他的失败原因之一。分析他的作战方式,会发现他打仗没有目标,甚至连他本人都不知道打哪。此风格在前期有不错的效果,但后来的形势说明了他无目标的失败必然性。
与之相反的是朱棣。靖难过程中,他两眼直勾勾盯着皇位、南京。不管小地点,只求一条通向南京的路。结果是:朱棣称帝。
陈友谅的无目标作战方法会让他失败,朱棣的目标明确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有没有目标,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一生。
一个有目标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是没有条理的,因为一个目标明确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使自己到达目标。相反,没有目标的人做任何事都是犹豫迷惑的。他无法知道自己做某件事的意义何在,这样的人不管他成不成功,在社会上安身都是一个问题。
有目标的人是一只有着坚定信念的甲虫,速度虽然慢了点,但总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没目标的人是一只没头苍蝇,速度快,但只会满天乱飞,即使飞了相当于地球赤道的距离,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人活着就得有一个目标,实现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制定一个目标,并努力实现,就是描绘自己未来的蓝图。
【篇四:我的前半生】
说起我的大名,那叫一个家喻户晓啊!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公元1328年的一天,我出生了,从此,我跌宕起伏的人生便开始了。其实,年轻时的我并没有那些文人侠客的理想抱负,只是想着吃饱穿暖,过个平凡人的生活。
可是,老天偏偏不放过我。元朝腐败,我的亲人相继死去,无奈之下,我只好去当了和尚。所谓和尚,其实就是变相讨饭,但我很聪明,边讨饭边研究地理,这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时局动荡,世事沧桑,经历了很多变故之后,深思熟虑的我无奈地走上了造反之路,毕竟,我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我凭借着不凡的见识和临危不乱成为了郭子兴的亲兵,我在军中的地位也日渐稳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请求郭子兴让我带兵远征,随后,便离皇帝之位越来越近……
之后,我拥有了两个“邻居”,他们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我们互相欣赏又暗自提防。
战争总是会到来的,因为一些摩擦,我和陈友谅开战了。但我十分幸运,我有一个智囊团,把陈友谅的水军引到岸上作战,这让他们发挥不了优势。这重要的第一战,我胜了。
再往后,又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我失败过,也成功过,或许是民心所向,或许是造化弄人,公元1368年,我终于登上了皇位。
登基那天,我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环顾着那满朝文武,放眼那大好河山,表面威严平静,内心万马奔腾,因为属于我的朝代终于开启了,这些年我经历的生死离别、打打杀杀都值得了,但是我的内心又忧虑无比,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管好这么大的江山。
至此,就是我,朱元璋的前半生,而我的后半生也注定不能平凡度过。在这动荡的天地之间,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