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祖国在我心中】
曾记得,看过一则中央电视台爱国主题公益广告《今天我们这样爱国》,没有单纯的口号和说教,有的只是扑面而来的温暖和地气。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宁死不屈。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换取了国家新生。
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热爱祖国、把祖国放在心中并非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也不一定是大英雄才能诉说的情怀。爱国,也可以是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爱国首先要从爱家做起。我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从小,爸爸妈妈就教导我要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出必告,返必面”,这是我们家的常态。家人过生日,或是节假日,煮一碗寿面,分吃一个生日蛋糕,炒几个可口的小菜,或是外出旅游,全家人一起互相祝福,其乐融融。家里谁遇到困难了,大家出谋划策,嘘寒问暖,相互鼓励着,一起渡过难关。每一个平凡人,都是不平凡的国家公民。用爱呵护家,用心维系家,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兴旺。
去年夏天,武汉遭遇特大暴雨,部分郊区河流出现险情,城区部分地段严重渍水。抗洪官兵、公务员、党员干部,他们扛沙袋,堵险情,夜以继日地抢排渍水,站在齐腰深的雨水中为行人指路,巡查受灾情况,为困难居民送菜送米、宣传卫生知识。他们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默默付出,辛勤工作,发出一份光和热。他们这种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精神,也是爱国。
随时带着一颗爱心,关爱身边人,关爱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是我对爱国的另一种理解。在社会上,我总是面带微笑,对路人颔首点头,向他们传递一份友好;进电梯时,我主动按下开关键,等待他人上下电梯,为他们服务;进出楼栋,我习惯性地扶住门,让老人和小孩先行。我愿用我的热忱,融化所有的坚冰;我愿用我的善意,让他人感到温暖。谦和有礼,遵守规则,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形象,都见证着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祖国在我心中,这不是单纯的一句口号,它需要千千万万人用行动来浇灌。
【篇二:一群最“可爱”的人】
8月10日一早,我很荣幸的来到了消防大队参加了小记者的第二次实践活动,虽然我不是第一次见到消防官兵们,但这却是我第一次以小记者的身份来参观这里。
不出我所料,进入消防大队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消防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消防员叔叔、不,应该叫他们哥哥,他们是那么年轻、那么阳光、那么……。他们站在那里,仿佛是一棵棵大树,对,就是大树,他们舍身忘死,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就像大树滋润着每一片树叶,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全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每次遇到险情也总是冲在最前面,毫不退缩。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啊!
消防员哥哥带我们参观了执行任务时必备的一些物品,和每一台消防车的性能、用处。并熟练的给我们操作了一遍,看的我们目瞪口呆。
消防员哥哥是多么的伟大呀!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常识,不给他们添麻烦。
【篇三:我的“傻瓜”爷爷】
我的爷爷,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头顶光秃秃的,只有四周才有一些头发,看起来总有一点与众不同。
爷爷早年干过石匠,干活不仅能吃苦,而且技术好。赶上现在各个水库都要加固,而加固水库需要铺石头,所以爷爷的手艺正好派上用场。爷爷组织了一帮人,每天在水库上忙得不可开交。
有一天晚上,爷爷他们的老板来了,还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奶奶问我这个人是谁,我说:“是爷爷的老板。”奶奶听了,连忙拿来板凳给他坐,那老板也没客气,一屁股就坐了下去。恰巧,这时爷爷回来了,那个老板见了爷爷,立即掏出香烟,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还连忙把板凳拿过去让给爷爷坐。我满腹疑惑:这个老板怎么对爷爷这么客气?一阵寒暄之后,他们谈起了正事。那个老板把大包小包的礼物放在桌子上,推给了爷爷,然后支支吾吾地说:“张叔,铺完石头用水泥砂浆勾缝时能不能少放点水泥呀?”
爷爷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显得很为难,然后说道:“吴老板,乡亲们都知道这水库是以我为首加固的,如果以后水库出现什么险情,大家会骂我的。我知道你也不容易,但我不能昧着良心做这种事情啊!”那个老板低下头,然后又抬起头似乎还想说什么时,爷爷又说:“吴老板,再退一步讲,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让你再返工,那你岂不亏大了?”那老板似乎觉得爷爷说得有道理,便起身要走。等他快到门口时,爷爷又叫住他,把东西还给他,老板虽然摆手表示不要,但爷爷执意给他。老板只好又拎着东西走了。
那老板走后,我气呼呼地跑到爷爷跟前说:“爷爷,你真傻!为什么不收下那些好吃的?”爷爷笑了笑说:“那本来就不应该是咱家的东西,为什么要收?再说了,如果爷爷收了礼物,就得照老板的意思办事,如果以后水库出现险情,乡亲们还不骂咱?到那时你们这些后代也会抬不起头来呀!”爷爷这番话让我若有所悟,看来爷爷这个“傻瓜”一点也不“傻”!
【篇四:骑车】
在大约三四年前,我学会了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当时我被妈妈在背后猛地一推,便惊奇地发现自己能掌握平衡了。我在大学里的操场首次独自绕了几圈后,觉得这真是一项大快人心的运动。
虽然大快人心,但我在学会以后就把自行车放在了衣柜边,很少再搬出去骑了。渐渐地,车把手前面的框里装满了杂物。文具、包装盒、广告,什么都有。加上身高在增长,这辆儿童自行车明显只剩下了纪念的作用。从此我再也没有碰过自行车,直到今年二月……
爸爸在附近大学校园里偶然看到了一辆摩拜单车,一时心血来潮立刻把那个软件下载了下来,扫一扫二维码解开了车锁,随即令我去试一试,恢复一下这四年未练的技能。我预料到了现在去练一个多年不巩固的技能的情景,此时我的水平恐怕都不能顺畅地像当年一样围着操场绕三圈……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试一试。
情况很不妙。使车“启程”就是一大难点,左右晃动不停……终于很不容易出发了,并正常行驶了一段,突然,一个凸起的减速带断送了这次旅程……
终而路过那条减速带,面前是一条人少似乎很安全的平坦大路,真令人愉快。前方在不久后出现了一个路口,我犹豫片刻,猛然决定右拐。然而这个动作使我险些撞到停在路边的车上……
啊,这一点都不“大快人心”。
过了一个星期,二位家长一激动又决定带我去骑车。这次本人的技术明显有所进步啊,熟练不少,出发和停下时不会同上次那样可怕地晃,行驶过程中也不会因为一个减速带或者一个路口而发生什么大事……尽管如此,险情依然不断:在经过两个路桩之间的狭窄空间时,脚踏板竟卡在了路桩里;经过第二个路桩窄道时,我见方向偏离大事不妙,于是腿一抬,脚踏板与路桩猛烈撞击,不过本人安然无恙,依旧平稳地骑着;第三次险情是在拐弯时差点撞上一根柱子,好在我伸手一推,竟也安全地过去了。除这三次以外没再发生什么。总而言之,还算可以。
骑车这件事仍需我神经不可松懈,若问什么时候才能感到当年那种“大快人心”?估计还很遥远。
【篇五:温暖】
时光的脚步,已经踏上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三九四九冰上走。透入骨髓的冷,无情又平等的投向每一个生命。渴望和煦的阳光,渴望大地回春,成为人们共同的念想。
其实,温暖并不止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更来自人世间的倾情相送。
前几天,一场大雪,万象一色。天地间,银装素裹,千娇百媚。久违的白雪,降落人间,人们都欣喜着,因为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景格外妖娆。与此同时,第二天的出行,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因为道路结冰黄色预警。
在第二天早上,我走出小区的电梯,来到楼前。脚下一滑,一个趔趄,险些滑倒。这个时候,住在同一幢楼的一位阿姨,立即惊呼:“小心!咱们楼前结冰了,特别滑。”我赶快回应:“没事没事!多谢提醒啊!”我小心翼翼的走着,经历了多次险情,来到公交站牌前。一路上的行人,只要看到别人有险情,都会善意的提醒。温暖,顿时在心中升腾。
等了近十分钟,217路公交车,终于缓缓的驶来。等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本来就多。上来新的一拨儿,车内更拥挤了。到达一个站点,车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根本上不了车。这时,司机师傅喊道:“大家不要挤,也不要急,从后门上车也行啊!”人们涌到后门,好不容易上了车。车内的人已经多的没有一丝空隙,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从后门上车的人,没办法挤到前面交钱刷卡,司机师傅也没有要求。这个时候,司机师傅一定认为,不交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乘客安全出行。
浏览当日的新闻,我知道,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郑州市政府早就做好准备,融雪剂在几天前都已投放到位,清洁工人在下雪后的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清扫,撒放融雪剂。
从司机师傅到政府,从政府到清洁工人,无不让我倍感温暖。
那天,我来到学校是七点二十。本以为不晚,正好可以除雪。哪知道,来到大门口,我惊呆了。大门口的积雪,只是薄薄的一层。走进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几位保洁人员、保安与学校的几位领导,正拿着扫把铁锹干得起劲儿。操场的一周,也只有薄薄的积雪。后来,听校长介绍,我才知道几位保洁人员在五点的时候就来到学校除雪。此情此景,让我惭愧,更让我感到巨大的温暖。
由于天气寒冷,流感爆发,我也中招。从昨天开始,咳嗽的厉害,浑身的骨头震的都要散架了。今天早上,一位同学过来交作业,正看到我咳嗽不止。他立即问:“老师,你是不是感冒了?”我难以说话,只能点点头。他说:“老师,我妈让我带了治感冒的水,我倒给你吧!”这个时候,咳嗽告一段落,我赶快说:“我喝了你怎么办?”他说:“没事老师,我没事。”接着,他不容我拒绝,拿走了我的杯子。不一会儿,他捧着杯子送到我的面前。“老师,你赶快喝吧!”他催促着,我鼻子一酸,眼睛潮湿起来。我喝了一口,浓郁的甘蔗味,沁入心脾,立即被温暖包围。我想象着他像一阵风一样的跑出去,又像一阵风一样的跑回来,在他的心中,希望的是让老师快些好起来。
……
在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连日来的温暖,一次次的将我包围,让我的心中不断的升腾起幸福。这些温暖,都不是来自亲人,但正是因为不是来自亲人,才令我更加感动。谁还能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冷漠呢?
此时,韦唯的一首歌,让我清晰的想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打开心中的藩篱,愿意去关心身边的人,来一场温暖的传递与接力,世界就是温暖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