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的故事】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外面的城市多么浮躁,我都可以在我的小屋里读书。无论风吹雨打,我的小屋永远那么温暖明亮。
太阳撒下慵懒的阳光,像一只真睡午觉的懒猫,透过层层树叶的遮挡,斜射下来的点点斑光在缓缓的婆娑,恍惚不定,游离,正如我游离的心。小时候,我并不爱读书,觉得书中的文字性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动画片那样直接地理解。母亲为了这点也没少说我,总逼着我读书,而我每次也表面应和着,看书的时候就想着天空中的飞鸟,浮动的白云……
后来母亲觉得我总这样没有效果,便把文字性的书变成了有图解的,更加帮助我理解。看着勇敢的孙悟空,机智的诸葛亮,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一下子就提起了我读书的兴趣。从此,我便爱上了读书。
现在,长大了的我明白了图解读书事前阅读,只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无法理解作者文字下的深刻含义。看别人理解的文章主旨,吃别人嚼过的食物,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理解作者的快感。这样的浅阅读只会使我们丢掉自己的理解,丢掉自己的精神,乃至丢掉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一改以前的习惯,丢掉“图解”,拾起原著,享受“哽啃”原著而读懂带来的快乐。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面:阳光正好,微风不噪,我拿起一本《世说新语》盘腿而坐,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微扬,享受“深阅读”带来的快乐,去研究,去咀嚼作者笔下普通文字背后对社会的讽刺,对骄傲自满人的讽刺,去享受为我们带来欢笑同时背后的深意。穿越千年的层层历史,仿佛变成了作者的知己。我们正襟危坐,谈历史,谈未来,谈人文,谈自然,谈社会的不公,谈浮躁的生灵。
我的读书小屋永远那么温暖,明亮,因为“深阅读”,我的生活才变得饱满,我才开始关注人文、历史,我才多了一份读书带来的快乐。我们需要“深阅读”,需要阅读对生命的洗礼,需要阅读对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能追求“浅阅读”,只有丢掉“浅阅读”,我们才能找回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自己的文化世界。
【篇二:《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一瑞典人在著书中提出的一种高效专注时间段的工作法。简单来说,是以二十五分钟专注工作,五分钟休息为一个番茄钟周期。分析真正的问题,想达到什么的效果,然后专注于效果的活动,直到完成工作活动后反思其是否重要。与此同时,每个番茄钟顺利结束后,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奖励,以保持一个可持续专注工作的步伐。
一般番茄钟工作法可分为:休息、排序、工作、休息、工作等等循环反复。比如我们在进行番茄钟工作时,就需要以一种充沛清醒的状态为准备,然后花个几分钟对一天当中的活动清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最后是以番茄钟的形式开始工作投入其中并有规律地进行间接性休息,以保证劳逸结合。
书中还提到,因为人的短期性记忆一般最大为七个记忆点,这就是为什么银行让我们设置的密码为六个的原因,所以说我们在懂得大脑记忆周期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合理安排我们记忆内容与时间,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番茄工作法中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进行高效分配工作任务,比如假设我们需要做大于七项的任务活动时,就可以将它们按性质分类拆分,让它们重新组合成更易操作的记忆点。
另外,导致番茄钟中断的原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包括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自我内心的分神,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将计划外事项或头脑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继续专注于番茄钟工作中。但是如果事项真正紧急,还是得先去处理,然后再来重新开始二十五分钟的番茄钟。
我还学到,如果在番茄钟内提前完成任务,就不应该马上投入另一个番茄钟工作任务中,而是继续在本次番茄钟内重复学习任务内容,总结经验与温故知新,这样才算是让番茄钟工作法发挥它真正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