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相关作文

【篇一:时间不停靠】

还是想说那句话,时间真是一件猝不及防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可是它却这样猝不及防的悄然而至,不容得回忆,不允许停滞,它只是一直往前,至于收获和遗憾这些,只由得你自己去消化。

时间不会等你,该来的总会如期而至。

就像高考,你努力了三年,只为了那一天的正常发挥;就像婚礼,你无数次充满期待,悉心准备,终究,那一天如期而至;就像你非常迷恋的那些电视剧,即便再怎么不舍,它总会有大结局的一天。这种感觉。

就像有很多人,你充满了不舍与遗憾,但是终究都会迎来离别,那一天,大概是毕业,大概是人生中的某个其它转折点,以前不相信,有些人可能真的不会再见面了,我一直觉得只要放在心里,见面与否都不会影响,可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太天真。这个速食的时代,很多事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太过风花雪月的幻想,只会影响到你以后的适应性,倒不如学着去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好的坏的照单全收,然后再把它消化成你自己的样子。

【篇二:“失魂落魄”的速食时代】

有人说:“这个时代人们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审美,读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思考。”此话一出,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不留情面而准确地揭露了这个步履匆匆的速食时代的恶疾——勇往直前得有些“麻木不仁”。

诚实地说,当下的社会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联结,信息传播速度分分秒秒企图媲美光速,人类的平均知识文化发展水平的确也是空前地水涨船高,但一味地求量难道一定能带来质的飞跃吗?答案呼之欲出。拿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中》一句精辟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而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一窍不通。缘何?

因为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才是洞察力。

假设一个急需柴火的人背着箩筐走进一片山林,看见无数的奇花异草觉得甚是欢喜,便忘我地采摘了满满一箩筐背回家中,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他原本急缺的柴火依旧缺少,看似得到花草如获至宝,但因为缺少养育花草的肥沃土壤以及科学的方法,不出几日,花草便萎靡消亡。这里的花草就好比我们暂时获得的知识,而因为缺少思考这片土壤的栽培,自然而然不能真正地占为己有。

这是我们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行列之中,缺乏留白意识的体现。报告文学大家何建明先生,在评论自己的几部时代巨作时,如此反思到:“总是觉得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去写,所以我的文字总是太急。”同样,我们也理应时不时静下来,好好评估一番,究竟是将碎片化时间用于汲取新的信息更有益,还是“留白时间”用于培养洞察力更为有意义。

其实在深入思考提高我们的洞察力的同时,同样也是在培养我们的工匠精神。即使是在湍急的洪流之下,依旧有那些愿意沉心创作研究,体验"慢工出细活"的快感的人,比如今夏一举创下45亿票房的导演吴京,他整整耗费了7年之久,潜心学习创作雕琢剧本、参加特种兵培训、学习马术、潜水、飞行等等一系列技能,才用血与汗喂养出这匹能够在好莱坞影视圈中"与狼共舞"的战狼。试想,如若所有人都只浮于流表,不精耕细作,那何来振聋发聩直抵人心的创作呢?我们不能只停留于享受他人精神圣果的浅层阶段,而是应当反复沉思挖掘到其背后工匠精神,并且能将工匠精神演绎到自己的人生故事之中。

人是会思考的苇草,生而为人,若把这一唯一优势也弃之不顾,只追求些浅层的信息,不深入挖掘精神深处的价值与意义,那便是真正沦为速食时代的囚徒了。

【篇三:静,为我所见】

静,多好的一个字啊。在朋友眼里,它代表着性格;在教室里,它代表着自我要求;在公共场所,它代表的,是家教与素质。

哥哥曾同我说过,大学的图书馆与省图书馆大不相同,它永远是安静的,从公鸡的打鸣到鸟兽的归巢,静,以其之本。若你在图书馆内聊着天,笑着,闹着,周围数双异样的眼光便会蜂拥着缠上你,而这归根结底,到底是为什么?因为静,因为静从而引出的一个人的素养。

午休的时候校园的电子屏上,写着这么一个大字——“静”。我觉得它不仅仅让同学们安静,还是让学生的心静下来,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为只有肤浅的人,没有准备的人才会处处不顺,急得团团转,却也无济于事。这静同时,又代表着心平气和,那些校园欺凌,频率高的可怕,但归根结底却还是不够冷静与素养的欠缺。

静,为做人之本。没有静,在旁人看来,你便是粗俗,无礼的。尽管我们并不愿意承认,但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当速食文化开始占据主流市场,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我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攻克一个艰深难题,我们渴望的是手到擒来,立竿见影的东西。而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他们愿意静静的等待,做漫长的蛰伏。他们一点都不焦虑,不烦躁,因为他们眼里除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目标外,没有任何庞杂思绪干扰。而通常只有这种人,才能够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绩。

【篇四:遥在彼岸,近在远方】

站在这里,极目远望破晓时分的天光,在灰白苍茫的布景下是村落低矮的几座平房,踏上覆了白的草贴近了黄土的心脏,远远地,传来唤醒一天的秦腔。

贾平凹先生在描摹秦川时沉醉,我亦被戏班排练时全村出动的热情打动,敞开了听放开了唱,生活一场戏在水一方。

就像泰戈尔说的“遥在彼岸”一样,即使是寤寐思服了,仍道阻且长。你有你的“速食文化”,我享受我的碎片时光,无线电总能有效地填补焦虑的空闲,无所事事多么不道德,只因为我们是学着数理化、身上立体环绕着电磁波的孩子们。尽管有学者站出来告诉我们:“现代人的困境就是卡夫卡的困境。”可惜靡靡之音泛泛,石沉大海。

一如卡夫卡《变形记》里的那个兢兢业业的主角格里高尔,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和家人的期望使之麻木又不堪,如此才有了开篇一句——“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卡夫卡这样抛出一个问题,当人被特定的环境异化,人要何以为人?

格里高尔的父母无法忍受儿子脆弱而丑陋的身躯,趋向冷漠无情的嫌恶,起初善待他的妹妹开始觉得负累和羞耻。

人脱离了人性的本质,卡夫卡拉了一个长镜头,残酷地一拉到底。

反观库克的话,人工智能永远成为不了人类这般会思考的芦苇,我们却会在信息时代汹涌而至的速食狂潮里丢失“眺望彼岸”的眼界。校园自习室涌满争分夺秒的人群如是,即使有热风不停地灌,里头的人仍毫无所觉地写,可贵又可惜;再者说早年还没安上空调的旧公车,可随意寻人叙话而不显冒昧,今时若侧头一瞥,入眼的不是忙忙忙就是耳边塞了耳机的侧颜,无人能真正摆脱智能的桎梏。

人没能变为虫,异化成了编程中的一串字符。

早在二十世纪,杜尚创造了实物主义的《喷泉》来讽喻艺术家们的守旧,敲打着年轻人的脊背,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手握新兴主义来开拓自然造物的艺术。那位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作一首《种种可能》警醒我“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所以她写植物的独白,昆虫的告解,此中小而美的素直精神无处不在。

庆幸的是,我们仍能读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异代而重温生动俏皮的古时爱情,也有“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悲歌可泣。回归一种自然朴实,一如秦腔。触摸自然的脉搏,追寻彼岸的诗情。

思想信马由缰,目光随意笃视,这一天才是有脉搏的。

张旭书法几多人欣赏,几多人描摹,可几人安知他挥笔而就的“肚痛贴”里是人间的烟火味儿?“忽肚痛,不可堪。”他忽逢肚痛,不能忍了,难受得纠结,写的也纠结了。这古人生活闲庭信步的慢与情调,有三两挚友,能青梅煮酒,便是有趣了。

闻说这则逸事,联想起秦川那片土地时时上演的生活戏剧,锣鼓震天,热热闹闹开场,心下柔软。

昨日与朋友一同乘了地铁回家,读着那本《秦腔》。

正如那句“差异交会成雷同”——

朋友压着领口,手指刷屏飞舞,车厢里都这样沉默不语。

待我拿了行李箱下了车,也遇见了那朴实的麻辣烫老板娘,看见她藏在雾气氤氲背后含笑的眸,收获了几人笑意,几缕温柔的目光。

它们如此不同,格外灵动。

——遥在彼岸,近在远方。

【篇五:且听风吟】

我们是时间旅行者,沿着那条既定的轨道走。眼前是一束混沌无形的光,回眸看见横布的尸体——那些是废弃的玩具手枪、发霉的小皮外套、揉成团的信纸,还有,埋葬地底的废墟。

我们马不停蹄一跃而入呼啸的高铁里,奔跑、跳跃、狂欢,在世纪末的钟声敲响后迎接喷薄的朝阳。有人在这里死去,有人在此刻新生。我们一个接替着一个传递着接力棒。而它终究是冷漠地、无情地、不动声色地在漫长中牵拉出更加漫长的自己。于是我们追逐着它跑,欲图同它齐肩,进而超越,进而抵达永恒。

它是谁?你我并不知晓。

现代人慢不下来,现代人总是焦虑难安。手机每天数百遍地响,进食、入眠、初醒,它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仍活着。唯一的存在感便是忙碌,而忙碌便是生活的姿态。我们把自己装在逼狭的空间里,每日穿梭在水泥森林中,看着楼层越长越高,然后爬上楼顶,望向远方每日拔地而起的一个个新城,陌生感充斥着大脑。你再也不会认出来那是通往你外婆家的乡村公路,也再也想不起来你童年时奔跑的草地是如何变成了插满烟囱的工厂。

你每天回到家一头栽进被单便呼呼睡去,深夜醒来站在阳台撬开酒罐饮得微醺,你觉得这世界真荒谬,哪里有什么“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的情调。你去过峨眉,可那里哪有你心中的巍峨,缆车早已征服这些山岗;你去过凤凰,可那里哪还有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古朴,你只看到在古城的旁边正在建造一座佯装的新古城;你去过西藏,可那里哪有你想象中的神秘与敬畏,通途架横在天堑上,你只看到山上扎满的钢筋铁轨。当苏格拉底决意用理性作为引导,当柏拉图将伟大的诗人们驱逐出境,这个世界已经一点一点在沦陷,它不再使你富有想象,你的一切感性都将是虚无;而那些真实的唯有,我们所能洞悉的一切,解剖它,解构它。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堆碳水化合物。世界在我眼里也失去了色彩。

这个速食的时代在精神上是如此的荒芜。我们变得冷漠而不善言说,感情越发的淡薄,像这个速食时代一样的稍纵即逝,来不及体味那些细小感情。聚拢在一起在饭桌上围着枯饮,却尴尬不语,快速地按着手里的电子设备,同自己身旁的人在社交工具里互回微博,互评说说,笑语化作符号,在虚拟的空间打得火热,面对面却无言可说。

我们的面部筋骨像是被胶水粘得刚硬如泥,我们的情感之弦被紧绷得如同欲射的剑。我们在给自己画地为牢,并束起高阁。我们带着沉甸甸的牢笼奔跑。

我们每天都在奔跑,却不知道要跑去哪;戈多时刻都在等待,也不知道在等待着什么。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