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书简,重拾那份精华】
接力数千年的精灵,依然恪守沟通情感的驿站。
——题记
十六年的花季,书简——一直伴我成长。小时候,书简是一个被误解的名词。秋去冬来,鸟儿迁移,雄鹰划过长空,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傻乎乎的小孩伸长手指,大喊:“书简!书简!”殊不知,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我与书简却像相识相知的恋人,今世的我们才得以重逢,那一份情有独钟,横跨千年,烙下深深的印记,重拾书简,静待下一秒情感的升华。
也许通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许多人不愿或不屑以古老的熊雁佳书送去殷殷祝福以表达心声,也许人类的残酷与杀戮,捏灭了人们捎书的愿望,失去了书简的音讯。失落了书简更失落了一种心情,一种韵味,一种难以表达的感觉。但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回忆起书简——那份温馨的回忆,重拾那份精华?
柔柔夜色里,轻轻扯起牵挂织成的情绪,绿绿的油桶钱投入墨水录下的情愫。鸿雁逆风而翔。扶着羽翼拨开迷茫飞越千山万水,负载文化情感。
烛光下,手捧泪花与欢笑,沉默装饰点点星光,小心地站在亮处拆封,唯恐长长的指甲戳伤那颗遥寄的心。细细的念着,已把那遥远的关爱,未谋面的笑,温柔如日的注目收藏。
书简,寄托的不仅是一次呼唤,点燃了千里之外的思念;书简——似鲜花,送给孤独朋友,灿烂如春光,如雨珠,无声滋润着亲人干涸的心田;更像和风,缓缓梳理信人的发丝。
书简,缓缓流过心田,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梦!我的最爱!沉淀这个深刻的文化。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友情便是最动听的一句;如果说生活如画,那么友情便是最精彩的一笔,回眸望世间,唯有友情能灵犀相通,唯有友情能使心桥相接。书简,则是让心灵产生共鸣共振的纽扣。
历史这样告诉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诚挚的问候,温暖心田。即便只有寥寥几笔,都是真情的凝聚;即便只有一块巧克力,都是衷肠的倾诉;即使只有一封简朴的信简,都蕴藏在一个瑰丽的憧憬;即使只有一句温心的祝福,都伴随着一个七彩的梦。
鸿雁展翅高飞,翠羽折射出生活的美好与友情的价值。重拾书简,重拾一个美丽的梦,让这份情感耕耘,播种、生根、发芽,让爱的理由更深厚丰富,让书简走进心灵,重拾书简,重拾那份温馨的回忆,点缀心窗,装饰那深邃的文化!
【篇二:我的曲阜研学之旅】
让我日思夜想的曲阜研学之旅终于启程喽!妈妈说这次研学对我来说可以用“魂牵梦萦”这个成语来形容,我问什么意思,妈妈说做梦都想着去的地方。我觉得好像真的是这样。
我们坐了好长好长时间的大巴车到了曲阜。先去吃了饭,三菜一汤,还有炸鱼、炸鸡什么的。紧接着,我们又去了三孔。三孔指的是孔庙、孔府和孔林。孔庙始建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距离今天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孔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处理府务和居住的地方。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北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
参观完三孔回来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宿舍,我晚上睡得可香了呢。对了,我们晚上还上了一节课,老师讲了孝道,还给我们看了很多视频,讲完了好多人都哭了,我也哭了。
第二天,我们一起跟老师学做了书简,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但真正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需要我认真的做。我们还去了好几个地方,好嗨哟。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下午我们就要打道回府了。我期待下次的研学,我想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篇三:按图索骥】
“大王,依不才的见解,这匹枣红马虽然不及另几匹体态壮硕,但额隆睛亮,有日行千里之能。若假以时日多家驯养,定是匹不可多得的宝马良驹!”言语者一袭白衣,布袍缓带,俨然一副自若神情。却看一旁那身着华袍,头戴紫金王冠的秦穆公已是连连拍掌,赞不绝口:“伯乐先生果真名不虚!这红马乃是寡人施重金从齐国购得,却难知成色,今由先生一席话,这才放了心!”
“大王过奖”。
“全是肺腑之言啊,却不知先生这般非凡的本领可后继有人?”
“这……”穆公一句无心之言却令伯乐自若的神情忽被愁容取代,不住地叹息摇头。“先生何不将本领记于书简,好教后人继承?”伯乐眼前一亮,喜道:“甚好!”忙请辞回家,闭门修书。
书不久便写好了,伯乐珍而重之地将“相马经”三字写在了卷首,长舒了口气,心下一片释然。
伯乐的儿子常年不学无术,整日在家中闲逛。这日逛到父亲房中,见四下无人,书案上却摆着一叠竹简。好奇使然,他不禁走上近前翻看起来。读罢半晌才知写的全是父亲的本领,心想:“爹平日总说我不学无术,今天我便要学学这相马,让他在不能骂我。”眼神便一刻不停地扫起书来。
书中的内容还未记住几句,儿子却已觉兴趣索然,撂下了书简,伸了个懒腰,迈步出门朝花园中逛去。
时值盛夏,园中绿树成荫,蝉声连绵。不理枝头纷扰的蝉鸣,刚入花园的儿子却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池塘中的一只大蛤蟆,口中默念着:“这畜牲额头隆起,眼睛明亮,嘿,脖子也粗,嘶声也大。嘻,真是匹上等的好马,和书中写的一般无二。”儿子乐不可支,鼻涕泡都乐了出来,忙一抹鼻子,飞也似地直奔父亲房中。见父亲正巧回家,立即拉扯起父亲的衣袖,道:“爹,平日您尽骂我愚笨,今天我可干了件大事,在花园里寻了匹好马!”“胡闹,你哪懂什么相马,再说花园里哪来的马?”“您随我去就知道了,与您那啥“吓马惊”上写的一个样。伯乐满心疑惑,又禁不住拉扯,只好随儿子来到园中。
“爹,您瞧这马,除了蹄子不够大,其余的都与您所写的一模一样。依我看,是匹上等的‘千里蛤马’!”儿子指着蛤蟆朗声道。见了眼前这匹“宝马”,伯乐哭笑不得,长叹一声,道:“孩子,先不说这蛤蟆是否为马,我且问你,我的书你认真通读过了吗?”儿子摇了摇头。“孩子,你若真愿学习相马,就先要具备沉稳的心性,尽心钻研这书中的内容。”“那我这就去读书。”儿子忙道。“慢着”,伯乐摆手叫住了儿子,“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活变通,不拘泥掌故的敏捷才思啊!”儿子挠了挠头:“孩儿愚笨,您说的我也不大懂,不过下回我一定注意,再不把蛤蟆当马了。”说罢,转身回屋而去,独留下伯乐对着满园的蛤蟆喟然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