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学滋润了我的心灵】
有人曾经这样抒情:“文学是比天还远的梦想,是比鲜花盛开时还美的情感,是比繁星还要明亮的智慧,是我们终生的信念和追求。”
而我也十分酷爱各种文学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古代文学。
唐诗,这是古代文学作品类型中最耀眼的。它所写的不仅仅只是一首诗,这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包含了诗人心中所想和他复杂的心理情感,就像“诗仙”李白,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因为他本身的性格十分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他的诗富有极浓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忍不住惊叹他的文学造诣之高,所描绘的意境之美。而“诗圣”杜甫,他的诗和李白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他的诗风格沉郁顿挫,大多抒发了他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人们称他的诗为“诗史”。
和唐诗相对应的就是宋词了。
宋词,在宋代无数的词人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辛弃疾,他的词大多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豪放。就像他在《破阵子》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话仿佛让我看到战场之上战马飞驰,万箭齐发的景象。让人身临其境、热血沸腾。
我不禁被古人妙笔之下精彩绝伦的诗词所折服,陶醉于其中无法自拔,我的心灵从中得到从所未有的充实和升华。
啊!文学,像流动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灵。因为有了文学的陪伴,我的生活才变得有生机、有希望、有期翼。
【篇二:做好自己】
走在校园小路上,一颗苦闷的心却无处安放。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穹庐,在乎他人评价的我依旧迷茫,独自在操场徘徊。
在淡淡发紫的暮色中,我隐约看到操场一隅坐着一个人,却在这暮色中看不真切。他一定也同我一样,被他人抛弃了吧。我这样想着,不由得加快脚步。
走上前去,发现那是个中年男人。他的肤色略显黝黑,衣衫整洁而朴素。他并没有看我,只是盘腿而坐,随后举起手——他的手上,是一支竹笛,在暮色中绿得发亮。
起手,笛响。他闭上双眼,一脸陶醉,凝神谛听这绝无仅有的天籁,神思随着乐曲翱翔,仿佛天地间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开始乐声缓缓,如林中小溪,潺潺流向远方。曲调一转,变得清秀而婉约,如同竹林间漫步,沉稳而不失生气。曲调又一次变化,再无杏花春雨江南的绵长意蕴,只有大漠孤烟塞北的磅礴气势,“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已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终于,一曲终了。“你是我唯一的听众。”他淡淡地说,脸上无喜无悲,平静如水。
我越来越好奇了:“现在,学钢琴的人那么多,可你却选择了竹笛。”
他又是淡淡一笑,恰如这暮色:“其实,我原是选修钢琴,也在比赛中拿过奖。可我终是拿起了竹笛,也曾遭到他人的反对。说真的,竹笛的音色更独特,更有气质,难道不是吗?”
他露出了微笑,接着说:“做好自己才是,你说对吗?”
他的话令我震撼,的确,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他,吹竹笛的中年男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我冲他微微一笑,明白了:做好自己,这才是我的路。
【篇三:精彩的足球赛】
体育运动中我最爱足球了,它使人升腾起一份浓浓的胜负欲,它使人兴奋激动,它被人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球场是战场,我们就是战士,而球就是我们“虐杀敌人”的拿手武器,胜负仅在一线之间。今天,我们就和二班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
赛间,我们进行了位置的分配,10号是前锋,7号是左中锋,6号是右中锋,5号是守门员。我就是7号,我的任务是配合10号,采用的是强攻,比赛还没开始,场上的气氛就十分紧张了,一直以来,我们四班总比三班厉害,但我们和二班的实力可谓是势均力敌,这场比赛关乎到我们四班的声誉,一定是一场“腥风血雨”。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双方勇士都冲锋杀敌。一会儿过去,我们的比赛已经进入白热化,比分是2:2,平分,只要谁再进一球,这场比赛就一锤定音,我们都在手心捏了一把汗。突然,“啪”的一声,一个球打到了我的身上,我就像被箭射中了一样,向后慢慢倒地。此刻,我内心的力量爆发出来了,我迅速的控制着身边的足球,一个劲儿冲向“敌人”后方,敌人被我抢过球,明显有些呆滞,但迅速反应过来,一窝蜂的涌向我,我咧嘴一笑,把球一勾,一个远传,球准确的落在了“旋风小子”10号的脚下,只见他用力一顶,等球再次弹起便一个大脚,用力的向球门抽射,因速度极快,球与空气摩擦的声音十分刺耳,敌方球员也惊慌失措,随意地用手一档,但怎么可能挡住10号的奋力一脚呢?只见那守门员被震得两臂发麻,也抵挡不住这球的猛烈攻势,球进了!台上传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和二班又约定改日再战一场,希望下次比赛会更加精彩。我永远爱你,足球!
【篇四:文字的力量】
文字有一种力量,可以使茫然者找到目标,自卑者拥有自信,失败者重拾骄傲。文字可以记录现在,可以缅怀过去,可以展望未来。
从温庭筠的小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滚滚江水所带走的愁思,看到那倚栏而望的思妇,看到那双眼中无绝期的思恋,看到那风帆承不起的哀愁,看到那份晨曦中的期待,那份黄昏后的失落。她是用怎样的心情对镜梳妆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心情,重复着看到曙光的希望与夕阳西下的哀伤。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就是这寥寥二十七个字所带给我们的遐想与悲伤。
我们走近了李清照,却又被她的一腔柔情与寂寞所震慑,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使她“欲语泪先流”,那样美好的春色却依旧提不起她的兴趣,那些随波逐流、漂流而下的小舟,也载不动她的愁思。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这世上所有的苦难一齐降临,却只听她叹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将隐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浓浓哀愁毫不保留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那是意气风发、老当益壮的苏轼,他豪情万丈,他整装待发,“为报倾城随太守”这是打猎出发时的场面,“左牵黄,右擎苍”,他充分的准备着,势在必得。虽人已老但心未老,仍有少年的狂放之气。“鬓微霜,又何妨?”一腔报国热情,未曾减去丝毫,面对国土的丧失,他却无能为力,自然是感慨万千的。这时的他,不再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再是“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不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只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而又直率的爱国情感。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心报国的苏轼。
那是辛弃疾眼中的边塞生活。是“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集体生活,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紧张刺激,是辛弃疾的能文善武,是辛弃疾的深厚功底,那一幕“沙场秋点兵”,那一次“醉里挑灯看剑”,那一声“梦回吹角连营”,是他边塞生活的全部记忆,是他用一字一句构造成的雄浑画面,是他对祖国的希冀、对未来的梦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文字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能用心去读懂一个人,了解他的情感,了解那些故事背后的欢喜与失落。一段文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么,让我们去汲取并接受这伟大的力量吧!然后把这力量,无限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