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现代小女侠】
我,8岁,上三年级,大大的眼睛。别看我表面温和,长得一看就很文静的样子,可真正了解我的人可不会说我温和的。说起我的性格,可谓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呀!
记得那天,是星期四下午。下了第一节课,大家都飞快地跑出去玩了,我和好朋友王田也不例外。我正欢快地跑着跑着,忽然听到一声尖叫:“啊。”我回头一看,这才知道,原来王田被人挤倒了。那同学都没看见她,差点在她身上踩过去!可是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过去帮助她。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些生气了!我奔上前冲了过去,大声喊:“让开!不许再踩到她!”然后,我慢慢地把王田扶起来。她说腿很疼,我看了一下:“呀!都快流血了。”我想让她去医务室,她说:“不用,别了吧。”就这样,我和她在走廊里待了一会儿,让她休息。后来,那个撞她的同学给她道歉,说一些安慰的话语。我见同学们已经知错,便没有再说什么。想不到平时弱小的我,却让你们刮目相看吧!
我家有两把剑,一把是枣红色的木剑,上面刻着“青玉”两个字,另一把剑是碧绿色的,上面写着“日月神光剑”。这两把是仿真剑。当我挥舞着它时,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武功盖世的侠女。我常常幻想,假如我生在古代,我一定是一个云游四海、远近闻名、到处救助弱小的侠女。
这就是表面温和,心里却侠气冲天的我!
【篇二:老树】
“嘭……”一棵老树轰然倒塌,绝望的倒在了路中央,我仿佛看见他流尽了泪……
曾经的他生长在一片幽静的山林里,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真好啊。老树想。
老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忽浅忽深的披佛在遒劲的枝条上,浅处绿的晶莹青翠。那如青玉一样的颜色,透出了一种半凝滞的质感,然而他又绿的像山间碧草,有一种明快显出;深处,便是一片浓重的墨绿,一如当年贵妇身上端庄的透着绵长风韵的旗袍。可是无论如何,他都是静的,十分恬淡。深黑色的树皮刻满老树特有的裂纹,一圈圈整齐排列的年轮,是老树光辉岁月的见证,饱含无限沧桑与神秘,树荫间漏下点点细碎的金光。
岁月如梦,褪去浓墨重彩,便是一片繁忙的苍白。直到有一天,一行登山爱好者的来访扰乱了林子的宁静,一个秃顶男人发现了老树,他的金丝镜框下的双目放射出贪婪、疯狂以及金钱的肮脏!
几天后,老树被移栽到一个自然博物馆里,他迷茫,害怕,瑟瑟发抖着……
在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枯草在风中诉说他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过的鸟雀,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斜阳西下,老树无声的影子拉的长长的,如同一个守望者。他守望什么?一片沉寂,没有回答。是在等故乡吗?影子依旧沉默,依旧守望。
【篇三:官港游记】
考试结束后,我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时而猛然把手中的书砸向桌面,时而落寞地凝望着房间阴影的角落……每每闭上双眼,总会与老师失望的眼神对视,在黑暗中看见那个鲜血淋漓的分数。爸爸知道了,他并没有阻拦,只是轻轻地对我说,明天,一起去官港散散心吧。
湖畔的堤岸上栽种着郁郁葱葱的墨绿色树木,我们沿着幽静的红色碎石小路蜿蜒着一路步行。路边的草丛里,偶尔也会冒出几朵波斯菊,层层叠叠的花瓣相互掩映着彼此姣好的容颜,色泽明艳,如涂了一层胭脂,均匀中透露着妩媚,撩人心扉。
路旁的一棵古树跌进了我的眼帘,她像丰碑一样不言不语地站在灌木丛中。红布条蛛网似的挂满了它粗壮的枝干,似乎有无数的人曾慕名前来向它祈福。我把手轻轻放在它的身上,感受它深深的皱纹里刻下的沧桑往事。它见证了多少春夏秋冬,多少爱恨离愁?它在守望什么呢,是在守护那些匆匆过客许下的誓言吗?我的心事,在这棵看遍流年、阅尽繁华的老树之下,是多么的易逝而微不足道啊。
我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那天无风,湖面如一块嵌入的青色玉石。轻轻掷一颗石子,就溅起叠叠涟漪,宛如把这青玉雕琢得更加圆润精致。水倒映着树林、倒映着蓝天,整个世界都被它揽在怀里,我们仿佛在树尖、在空中飘荡。我突然有种欲望,愿自己如那颗石子般落下,顺着这五光十色的水流进童话世界里去。
那颗石子也丢进了我的心里,躁动的心突然释然了,快乐就这么荡漾开来。这一片湖水啊,它的心里容纳着整个世界,却依然是始终如一的平静。我所缺乏的静正是这湖水沉淀出最美的潋滟光华,无论内里暗流涌动,万千丘壑,面上却是平静如一,如同真正的智者懂得静默着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厚积薄发。
挥手告别这趟沉淀心灵的旅行,我与来时不曾变化的身体里,却悄然萌发了一份心安与自信。青春尚在,为何迷茫?我还有漫长的岁月,去挑战命运,去绽放年华。
【篇四:悠悠端午情】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浓情五月里,思念悠远情依依。端午节有四宝,屈原、艾草、粽子、赛龙舟。
(一)屈原
人间五月,人们纷纷书写纪念屈原的诗章。这些原汁原味的刚强正茁壮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端午优雅从容地走来,目不斜视,旁若无人,却一切尽收眼底。她像个儒雅长者,从历史深处,从亲情深处,从岁月慢悠悠的间隙中徐徐飘来,左顾右盼。
我瞥见屈原身影。宁折不弯遭受流放的楚大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从此忠臣噤声小人快意,家国无宁,梁摧厦倾。从此,伟大的民族有了一个节日,以食为天的人们开始了思考。
(二)艾草
五月的故乡,艾草青翠芳香,又登上千家万户门扉,这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流淌。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艾草,插于门楣上。端午时节,每天出来进去都能闻到一股艾草的清香。艾草的气息仿佛让我闻到了一种家乡的味道,想起了端午节。
记得小时候,一到五月端午那天,奶奶天不亮就起来,她窸窸窣窣地穿上衣服,将头天准备好的略微有点打蔫的艾草拿起来,走到街门口插入香炉内,一边两枝,又在窗棂上也绑上一束,立时一股青草的气息弥散开来。此时,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太阳尚未升起,这种起五更插艾草的感觉,充满了神秘和庄重的气氛,非常具有仪式感。加上“辟邪”的说法,让我惴惴地有点小紧张,好像外面有一只怪兽蹲伏着,就等着被艾草吓跑。艾草虽曰草,却并不低矮偃伏,而是高高大大的,有灌木的威势,羽状分裂的齿形叶子,参差错落地在桔梗上伸展,那是家乡的景色,家乡的味道。
(三)粽子
五月的粽子又在奶奶手里长大,与糯米大枣花生一起葱茏了故乡。
丝丝缕缕的粽香从袅袅升腾的水汽中,从半开半掩的大门后渗透出来,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郁,汇成溪,汇成河,直流到你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记忆中,包粽子大都用箬叶,林间岩旁大把大把采来,叶片比成人巴掌宽而长,泛着青玉光泽,清水荡涤备用。家中已泡发好糯米、花生、红豆等,并搅拌均匀。只见能干的奶奶和姑婆们洗净手,围拢到桌边,说说笑笑开始包粽子了。但见她们抽出一片两片粽叶往正中一交叉,圈成漏斗样,放进左手不松不紧地握成近乎三角柱形,右手用汤匙舀进一勺拌好的馅料,筷子夹入一片肉,再加上馅料压实。大拇指和食指迅速将两边折角拗紧,用长席草或塑料线紧紧缠绕几圈,打上活结,一个圆厚丰满的粽子就大功告成。大人们手指左右翻飞,小半天就包好一大盆。我们这些孩子欢快地在旁边数数。
大灶上的水早已滚开,放入粽子盖上锅盖,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咕噜嘟噜煮上一个多小时。慢慢地,空气中突然透出米酒刚出酒娘时的甜香,带着屋前桃花扑哧一笑的美妙,不禁翕动鼻翼凑上前去。揭开锅盖,朦胧可见青玉的粽叶已褪成黄绿,被撑得腰圆肚肥,甚至咧嘴痴笑。
(四)赛龙舟
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的“咚咚”声,不用猜,又是安康汉江里,一帮精壮的汉子,在进行龙舟训练。
哦,端午节真的很近了。吃着粽子,听着龙舟鼓,不正是“玉粽袭香千舸竞”的热闹景象么?对我而言,端午节意味着粽子和赛龙舟。粽子要一个人吃才美味,而看龙舟,当然是人越多越好。我喜欢热闹的赛龙舟,奶奶就领着我早早占据了有利的高处。
对于喜爱划龙舟的人来说,端午节就是赛龙夺锦。那整齐划一的桨叶上下翻飞,那响彻两岸的呐喊助威声,那你争我夺的激烈的场面,充溢着雄性味道。在此起彼伏的锣鼓声催促下,每个观众都很兴奋,恨不得跳上龙舟参与其中。
端午的粽香,源远流长;端午的艾香,沁人芬芳;端午的回忆,溢满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