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怎一个“可怜”了得】
“什么?这道题选C?!你怕不是在开玩笑!”我惊呆在了座位上。
“千真万确,怎能有假?我问过隔壁班张老师了,她说除了C,其他三个都能翻译成可以‘怜爱’。不过,你也别伤心,两分而已,而且我敢保证,别说我们班,就这一层楼,只怕都没人选对!”同桌一边说,一边气喘吁吁地掏出杯子,猛地灌了一大口水。
我拿着语文期末试卷,仔细再把题目看了一遍,然后指着这道题说:“不可能啊,你听我说,A里面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怎么是可以‘怜爱’的意思?明明这首诗在赞美杨贵妃,它的意思应该是可叹赵飞燕虽然美,也要靠新装来衬托才能与杨贵妃相比,怎么是可以‘怜爱’……”同桌顿时一脸懵圈:“你可别跟我理论,我也觉得是D,再说了,你说的,我可啥也没听懂。”这时,班上可炸开了锅,有说该选D的,有说该选C的,还有说该选B的……七嘴八舌,一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觉得自己把道理都说明白了,偏偏还是说服不了别人。甚至有几位同学,为了这道题,差点都要吵起来。
君不见,出题老师先给了一首熊皎的《游嵩山》,尾联是“可怜幽景堪长往,一任人间岁月迁。”再给了四句诗:A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D浅束深妆最可怜,明眸玉立更娟娟。问你哪一句的可怜和熊皎诗中的‘可怜’意思不一样。
君也不见,我一看完题目就选了D,这‘可怜幽景’一句,分明是可叹这山中幽景虽能长久存在,人间岁月却变迁很快。而现在,这其中的‘可怜’,居然是可以‘怜爱’?!这出题老师的脑洞不可谓不大,我决定回家去查资料,再和同学们讨论。
我回家,心想哪里才能查到这些,忽然灵光一现,在书架上翻腾了半天,终于找出几本有用的书来。不出我所料,蘅塘退士《唐诗宋词鉴赏》中说:“飞燕犹自依仗新妆,方能得似贵妃之美”“未直接咏贵妃美貌,而用抑扬,抑神女与飞燕”这意思就是说,这首诗是想用赵飞燕涂脂抹粉和神女反衬杨贵妃的天然风致。既然是抑飞燕,又为什么会翻译成可以‘怜爱’呢?
对“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其实我也有些纠结,这一句诗中似乎也只能理解为可以‘怜爱’,果不其然,资料上也说是这个意思,好吧,那这个选项的翻译,确实如老师所言。而我明确了解的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中的可怜一定不是可以“怜爱”的意思,而D中的“可怜”写的是女子的美丽可爱,若翻译成可以“怜爱”,当然是可以的。那这样看,如果熊皎的诗中“可怜”是可叹、可惜的意思,该选B和D,如果是可以“怜爱”的意思,那A和C似乎又都可以。这就让我十分困惑,题目又没说要选择两个选项,这是什么原因?第二天讲试卷时老师说,答案就是C。
“老师!‘可怜幽景堪长往’的‘可怜’为什么是值得怜爱?难道不是‘可叹可惜’吗?”我上课时当即举手问李老师。
“这一句,是九月初三的夜晚的景色十分惹人怜爱的意思,我们还把它理解为‘可爱’会更好一些。不过这道题确实有些模棱两可,能得分的同学很少,理解为‘可叹可惜’也并不奇怪。”李老师注目盯着卷子,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
虽说只是两分,也只是一个词“可怜”,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中国古诗词中,有太多同词异义的例子,这几句诗中的“可怜”,就是其中的沧海一粟罢了。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中的“可怜”意为令人羡慕;“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中的可怜意为惋惜,可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可怜则是作者对战士和其家属浓浓的同情。再举例说一个“不解”,在“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是“不会”;在“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中是“不理解”;在“著以长相思,缘似结不解”中是“不解开”;在“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中是不解除。类似地词语仔细梳理还有很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有所不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无法说谁理解的是偏的,是错的,因为观点从无对错。去评判他人是对是错,其实按照的是我们心中的一套标准。因此无法用一套标准去统一所有人的思维,也许出题老师是这样理解,我是那样理解,再换一个人,可能还有一种不同的理解。在语文学习中,难免会有这样的时刻,我们就需要用多元的思维,多样的角度去更加全面地思考某一种事物和某一个问题。不应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只从片面理解,要以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不过,回到现实中,我的学习世界是由无数的分数构成的。期末语文成绩不甚理想,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禁在桌前长叹:问我能有几多愁,可怜我的分数向东流!
【篇二:我眼中的李商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留不住春色,诗人们常叹一声。再抬眼,他们只好去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日荷花别样红”的夏荷。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寒冬来临之前,诗人的心里,已被秋色的清愁塞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是一个思念故人的季节。绛血色的夕阳边金云环绕,一切落寂。晚霞和秋雨交织,为清秀的山坡披上淡雅的轻罗裙裳,漠然地审视世间万物,同百代过客,无需多言,不必留恋。赤色枫叶顶着细雨针眼的捶打,一如赤色骄阳,那本热闹纷扰的颜色,此时无比无孤单。星零枯叶无言地飘摇。即落,成尘。秋霜浮沉,降在了谁指尖?荷花枯萎去不回,憔悴地扶着萧瑟秋风,犹如一别无音的远方的故人。我不知你究竟置身何地,但你是否像我一样,落寞地叹着秋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是一个思念故园的季节。不知还有谁记得,在千里之遥,曾有未名的游子,寻觅着故乡?他踏着千篇一律的石土路,攥着粗糙的枯藤,靠着折了腰毫无生气的老树,而不懂事的昏鸦偏生斜睨他一眼卖弄嘶哑的喉咙乍然飞过石桥旁的人家。也许他放眼望去,群山窈窕,云雾妖娆,人烟四遍,小路坎坷,江河颠簸。然而,这般幽景,无人共赏,唯留他独自飘零,空断肠。也许他眼中的路,繁花开遍,风华无限;但这清冷的美景,李煜他拿不走一丝澄澈的光辉,只是在这秋色间,注满乡愁的微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秋,是李商隐文中的惆怅;是马志远心中的乡愁;是李煜词中的怆痛;是李清照眼中的思念;是诗人们字里行间凄美的哀怨与执念。
【篇三:最铭心的遇见】
愿且行且珍惜,停留是刹那,转身即是天涯。
——题记
江南的雨不大也不小,绵绵细雨缓缓的划过屋檐,随着檐边用轻快的步履,在边上舞蹈,它们就此落下,落进、融入被雨滴打击者的湿泥地。
江南的人,如江南的蒙蒙烟雨,似江南的幽景,亦是江南的独有气息。
而我与你就在江南相遇在江南的蒙蒙烟雨中,在江南的幽景,中在江南的独有气息中,我想最铭心的遇见,也莫过于此吧。这就是我铭记于心的原因吧。
得空有假的我慕名来到了江南,但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摩肩接踵的推搡,却令我大失所望,于是躁动喧闹的她有如生气了一般,下起了独属江南的那温柔的棉绵细雨,这般的小脾气一发,昨日古街上的那股子燥热,就在今日烟消云散,好似从未发生过。
我独自一人,撑着雨伞在古街旁河道边儿漫步。小雨淅淅,轻轻拍打着河面“哒哒哒、滴滴滴”用灵动的乐符,奏成一轻盈的小曲儿,在空中还未落下的细雨随风开始伴舞。
白雾雾的天,如丝的小雨儿,坚致而又苍老的双桥。你就这么出现在我的眼前。
没有任何言语,第一次看见对方的我们仿佛在多年前就已是彼此心中的知己好似剧院的第二幕,帷幕渐渐拉开,无需多言,你那动人的眸是如此清澈,我甚至能在你的眼中看见自己的模样。
相视一笑,见你嘴角轻轻一个勾,眼角让人无法觉察的上挑。本就清秀的脸庞增添上一抹轻柔,更是宛如从古诗江南走出来的碧玉,更似画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更是江南不可多得的幽景。我想那杨贵妃玉环“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也不过如此吧。
两个影子缓缓相融,又渐渐分离,一步、一步。两人落脚时溅起的水花儿的声响在身旁,迷失在雨中。停留即是刹那,转身便是天涯,我们背向而行,一步步走向属于各自的远方,清风吹拂,吹起了你那三千青丝,我回头想再看一眼你是否在那灯火阑珊处,却不见你撑着纸伞的背影。
步伐愈来愈缓,我好如乏了。江南的风柔柔的撩起河道两旁柳枝新发的芽,新嫩弥漫在空气中。我——终于停下来,凝视着脚下古朴的青石板,顺着石板细缝向前看。一如清晨的残梦,消失在天空与大地的交融处。我情不自禁地将手抬起,比对着远方的天空,光线从手指间缝中穿透过,一缕缕分散在石板上,伞外的手在顷刻之间就被附上了江南的细雨,朦胧亦如此。愈聚愈多,汇成一滴水从手上划离,落在地缝间和这着小水流在如网状的石上流淌,消失在未知的远方。
铭记于心,在江南的蒙蒙烟雨中,在江南的幽景中,在江南的独属气息中,遇见了身处江南的你。
我想最铭心的遇见,也莫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