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相关作文

【篇一:日和月】

知识如日,让寒冷的人感到温暖,让黑暗的心感到光明,普照大地;习惯似月,与星守护着夜,又似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日和月的完美搭配,造就了绚烂天空。知识与习惯的相辅相成,成就了美好未来。古时的孔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孔子的童年是异常艰辛的,3岁丧父,17岁又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与发展的道路,那么困苦的家境,艰难的生活又是如何铸造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呢?

在孔子的父亲去世后,年轻的母亲在外界的压力下只好带着年幼的孔子和他父亲的另一个孩子离开这个复杂的家庭,来到了鲁国国都,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家搬到鲁国的都城后,年幼的孔子见到了很多很多他以前见都不曾见过,想也未曾想过的东西,要知道年幼的孔子可不只知道玩耍,孔子的母亲也是希望孔子能在游戏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这样,日后孔子说出了“吾十五而志于学”的话,因为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成为日后人人敬仰的孔夫子。

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方面,孔子的确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但究竟如何才能拥有知识去改变命运呢?

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想拥有知识去改变命运,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远大的理想,但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这是关键,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出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第二,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更不能半途而废。第三,我们不仅要学,而且要思,要善于思考并认真思考。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有孔子勤学美谈,而今又有我们立志报国,但这一切都是以博学的知识为基础,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拥有良好习惯才能成就未来。

【篇二:孔子观后感600字】

【篇一:孔子观后感】

郭鑫悦

他,是鲁国人人敬仰的国相,也是周游列国的乞丐,更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这般对待这个圣人。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后南子一改轻浮态度跪拜孔子,孔子也拘礼回拜。

在十四载的奔波生活中,孔子饱尝人情冷暖,经历了离别之痛。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孔子抱着颜回的遗体就那么呆坐了几个小时,一言不发,直到其他弟子把颜回抬走。孔子爱颜回比爱他的儿子甚至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液,而颜回却可以传承他的大道。

最后,鲁国那个曾经陷害过孔子的人,把孔子请回了鲁国。“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当今这个没有战乱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般高贵品行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华夏历史上辉煌的英雄。他如一杯美酒,越品越醇,他如一轮明月,越久越清;他,如一点火光,照亮整个华夏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才有五千年历史;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才会灿烂至今;正是因为孔子,我国如今才得以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篇二:孔子观后感】

常泽茹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篇三:我是一棵伟岸的树】

一支蜡烛,没有太阳般光亮,但它也能看到火苗跃起黑夜里人们的笑脸;一泓清溪,没有大海般浩瀚,但它也看到游鱼畅游嬉戏时的欢喜。我,或许曾因渺小、卑微而自卑;但,现在我坚信我就是一棵伟岸的树,成长,去投下一片阴凉。

我是一棵伟岸的树,坚守善良,传递代爱心。

正如莫戈多所说:“当你感觉不幸的时候,就想想那些比你不还幸的人吧。”我敬佩那些虽自己困难但却仍愿意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是白春礼老人靠骑人力车贫困学生上学,是汶川地震时一位拾荒老人将积攒的零钱投入捐款箱,是战志刚将好心人资助自己的钱捐给贫远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给我树立了一个个榜样,让我知道,我是一棵伟岸的树,也会从点点滴滴的爱心做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开出爱的花朵,传递善良,给别人带去温暖。

我是一棵伟岸的树,不为已私而趋天下利之。

敬佩曹刿那样,在肉食谋之时,仍能挺身而出在鲁国存亡之时,放下其乡人对已的讽刺,能让渺小卑微有自己成了鲁国那棵伟岸的树,救国民危难间敬佩烛之武能放下对国君不重用自己的不满,在国家存亡之时力说秦君。很难想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其实抵得上一个军队。他,一个渺小而卑微的人,在此刻,是一棵伟岸的树。而我,也是一棵伟岸的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装在心里,不是为了我自己,希望以我微薄之力,为别人付出,即使不能“救人于危难之间”,只求“我竭尽所能做了我能做的。”

我是一棵伟岸的树,孝敬父母,遮挡风雨。

无论走到哪儿,我不会孤独,因为有人陪伴着我;无论吃过多少苦,我不会哭泣,因为有人不想见到我难过。小时候,是父母为我遮风挡雨;而现在,我不再需要呵护的小树苗,我是一棵伟岸的树,给爱我的遮挡风雨,我就是可以依靠的那棵大树。

我相信,我是一棵伟岸的树,能给别人带去一片阴凉。

【篇四:敬爱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

庄子,是古代名人,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没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喜欢庄子,因为他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而且他的话都很油哲理,很有意境,可谓禅机处处啊!

有一次,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歧,但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惠施果然下令捉拿庄子,搜捕三天没有抓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不知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地又来求见。惠施紧张地做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鸠的故事吗?鸠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饮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别紧,生怕鸠抢了,你说,这时鸠会怎么办呢?”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还有一次,许多人认为儒家和道家是挚同水火,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庄子一日到了鲁国见了鲁国群哀公。鲁迅本来就是儒学之国,哀公对庄子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学说,到处是儒士,谈的是儒书。”庄子说:“好呀!不过依我看来,鲁国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怎么能说少了呢?”哀公说。庄子又说:“名副其实的太少,按理儒服园冠方殿,园指天,应当知天文地理,有许多这样的讲究,便如你下了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敢着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实情况。”鲁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结果全国只剩下一个人敢着儒服上街。鲁哀公召见他,果然是个奇才,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我爱中华,爱祖国,敬爱他们,离开祖国我将无法生活!

【篇五:疯狂的时光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0个春夏秋冬过去了,30年后的我成了甜心博士的助手。甜心博士最近发明了一个名叫“时光机”的鬼东东,它是由GPS定位和一系列模拟时空软件组成,我身为助手,当然就成了这东西的“小白鼠”。

我登上时空机,戴上头盔,架上防光镜,穿上海绵服,双脚蹬稳踏板,准备开启系统——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开始选择时空了,我托着脑袋思索了一会,要不就穿越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吧!最近刚了解“百家争鸣”,去鲁国实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一刹白光闪过,我头一晕,便失去了知觉。醒来时,耳边响起了孔子的声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踉踉跄跄地跑过去,趴在窗台,盯着屋里的一举一动,一阵郎朗读书声传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正陶醉其中时,不料被孔子发现,“来者何人啊?”我害怕被抓进去了出不来,便一溜烟地逃进了时光机,并迅速逃离现场。

又醒来时,耳边响起了“抓住她”的声音。我疑惑起来,要抓谁呀?结果,没想到,他们朝我的方向奔来,一看,这不是清兵吗?怎么跑到清宫来了?这可不是随便敢进的,这回死定了。我飞也似的钻进时光机,猛地发动,腾空而起。

一道白光闪过,眼前不再是破房,而是高楼林立,空中横七竖八些马路,城在云上,彷如仙境,路上行人穿戴华贵,项戴银圈,腕配金镯,我漫无目的地逛着,突然看到了一尊“女神像”,我知道这是哪里了——美国华盛顿。但我不能久留,因为时光机快没电了。

没想到的是,再次回到时光机时,它却不听使唤了。它一会将我带到侏罗纪时代,一会将我带到周王朝时代,最后把我停留在了北京猿人生活的地方。糟了,我被困在这里了,时光机彻底没有电了。

我大声呼叫“苹果”,不一会,最新版的苹果手机到手了,我拨通了甜心博士的电话,诉说了我的遭遇,甜心博士关切告诉我:“你不用怕,后面有一个木箱,密码是zypi1310,里面有个备用电池。”我按照甜心博士方法,终于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这真是一次冒险的旅行。但我害怕回到过去,接下来我要建议甜心博士,开发能走向未来的时光机,我想,那才更奇妙更好玩。

【篇六:我心中的孔夫子】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个崇高仁爱,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在以往我接触到的有关于孔子的言论里,表现出的都是他理智的那面,他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随着我对他更多的了解之后,突然发现我和许多人都进入了一个对孔子认识的误区。孔子他也是人,也是一个平凡人,他甚至比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都要悲惨,他三岁失去了父亲,只有一个二十岁的母亲带着他,他们漂泊在曲阜的巷子里,因为人生艰辛,七,八岁的孔丘便已懂得了许多事情,就像他后来说的话,(现在看来,其实是特别的幸酸)"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在他十八岁时,又失去了母亲,他想把母亲和他父亲安葬在一块,可是因为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就算带着他去过几次,可又能如何找到他父亲的墓?他站在十字路口旁,希望有人能同情他告诉他他父亲的墓在哪,后来打动了一位老奶奶才找到了墓并安葬下来。

在他二十岁时,参加季氏摆的宴席,却被季氏家奴——阳货(又称杨虎)挡在了外面,"我家主人请的是士,你来干嘛"这句话孔丘明显听出来,是在侮辱他,但是谁又能在这时抹去他的眼泪,给予他安慰呢。他只能默默地离开。那时的孔子是无助的。

后来他决定通过学习改变他的一生,他决定去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学有所成,并且在宋国成了家室,当他准备再次返身回到鲁国时,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鲁国国君鲁昭公送了他一条鲤鱼,孔丘为了感谢这份恩情,便把他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名鲤字鱼。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孔丘已经不是当初被人看不起的孔丘了,已经受到当时一位国君的重视了。那时他二十岁,他精通六艺被称六艺专家,在一个国家危难时向他这样有才干的人是及其稀缺的,这也为孔子以后成功的道路做了铺垫。更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推行仁义的道路便展开了。

在孔子游历六国的时候他曾经极力向各位君王推行他的"仁制"思想,但是经历了很多波折,他发现要想真正推行仁制,必须要让广大民众从思想上先接受。因此当他再次回到鲁国后,他决定只教书,不参与政事,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教育的贵族化;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他强调社会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同时,他又"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孔子的一生不平坦,但是他却没后悔用其一生去力推礼乐仁义,虽说他所遵从的道是大象天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但是孔子却把这种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为儒家思想,存在与世间。

孔子不是一个神,他只是一个凡人,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也有茫然的时候,就像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所以我们应该以两颗心去看他,一,是尊敬;二,是平常。以这两颗心去看待他的可敬和可爱。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七:值得信任】

信任,是最为重要,人与人都要学会互相信任,只有信任,才能真正地理解。

那一天,我一个人走着,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红绿灯前,挤满了车辆,“嘀,嘀”的声音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这些车辆鳞次栉比地挤着,让我感觉到了拥挤。车里的司机互相地骂喊,“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走?”嘈杂的声音象征对方的不信任。

这个时候,一辆救护车开了过来,司机打着铃声,似乎要跟对方说让开,可是司机没有这个想法,自己横在了路口。救护车医生似乎很生气,大声骂着,“喂,快让开,有病人需要急救!”可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我的疑惑不断扩大,为什么大家不相互信任呢?

突然,一位交警跑了出来,说道:“各位同志,请大家相信他的话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请大家相信他们吧!”大家似乎也相信了,把车子都让开了,交警负责交通疏导。终于,救护车顺利地走出去了,大家的信任又回来了,接着,路口也疏通了。

对,人与人之间就该有这样的信任,没有信任,鲁国大将曹沫匕首逼齐恒公,要他归还鲁国的国土。如果齐恒公说了以后还反悔,就是失了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之后,其诚信的名声天下皆知。

因为交警的诚恳与真切,才让大家值得信任。诚恳与相切是值得信任的。

【篇八:运气】

鲁国施老的两个儿子,一个去齐国宣扬儒学,一个去楚国宣扬用兵之道,都受到重用;邻居孟老的两个儿子见状效仿,最终无功而返。孟家儿子将失败推给“运气”,认为是运气惹的祸:此言差矣。

运气,一个神秘的字眼,真的能左右人的命运与成败吗?否也,我认为。孟家儿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找错了主子,秦国不需要儒学,卫国不需要武力!成功只需两个因素:真才实学,找准方向,与运气无关。

真才实学就是硬工夫,一切虚假的东西都是无济于事的。正如当年齐国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只有硬工夫,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想走阳光大道,必经一番“寒彻骨”,凭运气只能风光一时而已。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眠,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忍辱负重,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类人,没有运气的荫庇,甚至受到厄运的摧残,可他们却能流芳百世,何也?腹有诗书矣!

有了真才实学,还需要找准人生的方向。鲁国孟老的两个儿子没有成功,他们认为是运气在作怪。他们有真才实学,可是并没有成功,在我看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们找错了方向。

试想,他们去的不是秦国卫国,或许两人互换位置,也许结局不会那么落魄。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的例子。憨豆先生天生有一张很奇特的脸,可却因此遭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用俗人之言就是运气欠佳,但他利用了自己的缺陷,他去学相声,最后蜚声世界,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周杰伦早年被视为头脑不灵,只上了中学就去打工了,后来被音乐人发现,他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他施展了自己的天赋,创造了华语乐坛的奇迹,他也成为了华语乐坛

领军人。如此种种,与运气有何干?

成功,只因为自己的才华找到了施展的方向,环境给人才插上了翅膀,任其翱翔在风清月朗的天空。运气,只是失败者的借口。鲁国孟家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失败并非运气的作弄,只是找错了方向,又何必怨天尤人?

【篇九:孔子永远的楷模】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炎黄子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根。

他就是孔子。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五十一岁时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任职不过一年时间,四周的地方都来效仿。因为他政绩出色,且门人众多,声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鲁国的小司空。后来他又做了大司寇。在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政为德”,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以待,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求富贵,这不符合孔子的真实形象。他也懂得物质享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享受美食的口颐之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样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前的我不是这样,而是说话做事只顾自己高兴,从来也没有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孔子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当时几乎被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他会骑射,知音律,擅抚琴,精于车技。但他又非常谦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学习,都能成为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历史的风尘卷走了你的身躯,却沉淀了你不朽的儒学。你不患得,亦不患失。你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永不磨灭的学者楷模。正如司马迁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篇十:节俭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们经常说要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饭、每一分钱。可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大家都为了一时的享受而白白用去了应该所珍惜的东西。

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季文子是著名的外交家。他为官三十多年,一直过得很简朴,穿衣只求整洁。而且要求家人不许穿丝绸衣服。有个叫仲孙它的人不解,问:“你难道不怕朝廷百官笑话你吝啬吗?你难道不顾及鲁国的声誉吗?”

季文子听后笑着说:“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百姓挨冻受饿,穿着破旧的衣服,我怎能忍心只为自己添置呢?我只听说有高尚品德的人是国家最大的荣誉,还没听说炫耀能为国家争光的。”

听了这些话,仲孙它很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眼花缭乱的玩具,漂亮的服饰,好玩的游戏……如果我们过多的沉迷这些东西,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应与同学多沟通交流,节俭从小事做起,不断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