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浅谈薛宝钗】
翻开《红楼梦》,发现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判词。那么,什么是判词呢?我的理解是,判词就是对这个人物的一种解释,以及她日后的命运结局,而薛宝钗的判词呢?在我看来,无论她是如何来到这个人世的,终究也只是一个孤孤单单的人而已。
薛宝钗,群芳之冠,与黛玉齐名。自小出生在富甲一方的薛家,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后来父亲早亡,哥哥又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为了使得自己的家业不会荒废掉,也为了自己能够进宫,跟着母亲一起投靠了贾家。“可叹停机德”说的就是薛宝钗,“停机德”指的是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的妻子停下织布机不织布,而来劝自己的丈夫努力上进贤淑之德的故事。整句话既是褒义又是叹息,一方面赞美宝钗的这种美德,另一方面又感叹,最终她将会徒劳无功。判词就像是一个引子一样,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宝钗入贾府后,深得长辈和姐妹们的喜欢,因为她的处世圆滑和体贴人情,在和姐妹们的相处过程中,得知湘云要开诗社,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钱,善解人意的她就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最后,连心直口快的湘云都大赞,觉得有这样一个亲姐姐的话,即使没有父母,也是无所谓的。在和长辈的相处中,宝钗也是非常体贴入微。贾母要给她过生日,问她喜欢听什么样的戏?宝钗知道老人家喜欢热闹,就按照老人家的喜好回答,让贾母也觉得她非常的聪明懂事。
这样一个人人都说非常好的人,最终的结局却是“金簪雪里埋”。或许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是贾府的败落,宝玉出家后,宝钗落得如雪一样,白茫茫的一片,空空如也。有人惋惜,有人感叹,但是我觉得,那个封建时代的女性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她们只能被迫的接受。但是,薛宝钗身上的高情商和高智慧,是值得我们来学习的。
【篇二:红楼给我带来了快乐】
你是才子曹雪芹一挥而就的绝世佳作。你是茫茫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波动,你是慢慢天空中的一颗明亮的星火,给我照明给我带来了快乐。你就是红楼。
万水千山总是情——寻水做的女儿。
红楼金陵十二钗,各个冰雪聪明,宝玉更是说,这些女儿都是水做的,他们柔情四溢,却也活泼灵动,他们如水一般弯弯曲曲,有着不平坦的命运,却又灵活变通。水又异常柔软,如同那女儿们柔软的内心。水奔腾不息,那中途甩掉的水滴也是他们的泪,晶莹剔透,却又颗颗情深,水又是如此般坚韧,像惜春般顽强,如熙凤般坚强,他们是水做的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他们的举止言谈出处如水一般。一遍遍
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让人们为他们肃然起敬,他们的人格魅力更是永远的在历史长存。
看那些水做的女儿,他们的到来给我带来了快乐。
万花开来丛中笑——寻白花花神去。
红楼花神忘不了那个“艳压群芳”的牡丹—宝钗,那个“瑶池仙品”的红杏—探春,那个“霜晓寒姿”的老梅—李执,那个“风露清愁”的芙蓉—黛玉……但更忘不了那个“芙蓉花神”的女子—晴雯。
黛玉是芙蓉,是因为她的冰清玉洁多愁善感。是她寄人篱下的孤独,但晴雯却是从骨子里透出芙蓉花般的坚强来,他在王善保家的面前直接将箱子里的东西倒了出来,不畏权势,有着与芙蓉花般的品质,当她硬撑着给宝玉补衣裳时的虚弱,那是她的顽强,她死后,虽然人不在了。但她却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那痴公子更是为了她撰写了《红楼梦》中,最长的韵文—《芙蓉女儿洡》。
诵读着《芙蓉女儿洡》,花神们的到来给我带来了快乐。
海棠舍来桃花替—寻那永絮才女。
宝玉玉中挂,金钗雪中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吟诗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自秋爽斋里扮起海棠社,再到桃色舍将其取而代之,我数遍佳作令我神往。
启笔摘下这一篇篇佳作,咏絮才的到来给我带来了快乐。轻翻书页,夜已深,唯有这份情怀不能忘怀,唯有这份独特的快乐令我感动,不仅叹一声,红楼给我带来了快乐。
【篇三:冷香却暖】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题记
红楼梦中有一个人,她识大体又不似王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她就是薛宝钗。
宝钗的性情就如同她吃的“冷香丸”一般淡极。
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黛玉重建桃花社一章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而悲戚,也不会去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中的女子应当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黛玉一样想将来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现在,这是她的“淡极”。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对于黛玉,宝钗一直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解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钗的一片真心。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去,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这也表现了她的暖。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是丰满的,纵然宝钗很好,但其也有不足之处。
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就像那个时代的大家闺秀一样,不反抗命运,听从父母之命,听从媒妁之言。可以说,她算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一个帮凶。
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喜欢她。人无完人,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宝钗或有她难以言说的苦衷,在那个时候,宝钗或许才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女性。如果宝玉不那么淡泊名利,或者宝钗不是被紧紧束缚在封建礼条下,那黛玉,宝钗,宝玉三人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只可惜,一切冥冥中自有定数……
宝钗的美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宝钗的美,冷极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