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开在盛冬的腊梅】
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一树腊梅开在盛冬。教室里,大家都狠狠地跺着双脚,“咚咚”声早已没过了朗朗的读书声。
班主任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教室。他活像一个幼儿,恋母似地躲在老班身后,紧紧揪住老班的衣角,目光中充满惧怕。那松胖的大棉袄,使坐在后排的我险看成是只大笨熊了。
他叫刘虎。初来班级,刘虎并不和周围的人说话,只是腼腆羞涩地占据着自己一米见方的地盘,以题为友。这倒也不新奇,刚来的新生,大多都先是与世隔绝般的孤寂了。可令全班同学感兴趣的是他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来校,并手中捏着一枝梅花,粉粉的,煞是好看。
据小道消息,他家并不富裕,窘困的生活也只够简单的衣食。大家便对刘虎有了大概的了解。
几天后,刘虎连续旷课好长时间,桌上没有那枝粉粉的腊梅,周围的人感到很不习惯。“他怎么了?”“这么长时间不来上课,是有什么事了吧?”“落下的课程好长时间才能补得上!”……一句句担心,关切的话语。
后来得知,刘虎的父亲在工地上干活伤到了脚,躺在医院养伤。全班同学几次去医院看望,却未曾见到他。
某次上街,看到粮站里隐隐约约的背影,十分熟悉。依然是粗笨的大棉袄,穿梭在粮仓之间,几十斤重的粮袋压在刘虎的背上。不经意间,我扛了一袋忧伤。
刘虎为了减轻母亲身上的担子,靠自己的肩膀扛起穷困的家。对别人只算是零头的医药费,在他,却如晴天霹雳。
连着几天在粮站干活,积累的钱差不多了。刘虎提着买给父亲的营养品,鼓鼓的一布兜,刘虎笑着。父亲的桌上多了营养品,某个街角,也多了一个喝水充饥的男孩。
教室里,他的位置一如既往地放着一枝腊梅,淡粉色的,一种温馨的暖色调,足以温暖整个寒冬。
像腊梅一样生活,再冷的冬季也会有丝丝暖意。
【篇二:家乡的桥】
生在严家桥,长在严家桥,从出生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在严家桥。我总觉得严家桥没什么好的:如果讲繁华,称不上,大街上冷冷清清,早市过后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如果讲富丽,那更说不上,破破烂烂的小巷子,普普通通的房子。如果要说到特别,只有街心那个公园还算有一点味道。可是,最近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参观,我越来越感受到严家桥与众不同了。
严家桥虽然地方不大,却地处要道,是一个有名的古镇。说起古镇这个名头,那可真是历史悠久了。从文艺方面来说,爷爷奶奶最喜爱的锡剧就是从严家桥开始发源的,袁仁仪等严家桥人还把锡剧介绍到了大上海呢!虽然年纪幼小的我们还不太明白咿咿呀呀的锡剧唱词,不过那含着幽幽韵味的唱腔还是很悦耳的。我们学校的校歌就极富锡剧的韵味呢!早饭过后,如果你来到严家桥老年活动室,老远就能听到悠扬的二胡声和宛转悠扬的锡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喜欢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的。
学校旁那条不太起眼的小河有着一个动听的名字——永兴河。这条河已经流淌了上千年了,正是依靠这条河,依靠便捷的水运,才让严家桥引来了金凤凰——唐氏家族。他们现在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严家桥的建设,百米长廊修起来了,粮站修葺起来了,街心公园造起来了,精妙绝伦的景溪亭和锡剧纪念馆竖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参观游览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江南古镇。
现在,我再也不觉得严家桥不起眼了,原来它貌似不起眼的外表下藏着那么悠久的历史,那么深厚的文化,我为自己是一个严家桥人而感到自豪。如果有时间,你一定要来严家桥玩一玩啊!
【篇三:一位长者的历程】
我已经68岁了,是五个孩子他爸,2个孙子、5个孙女的爷爷。现在我虽两鬓霜花,但我活得很自在,很闲适。孩子们都孝顺我,不让我下田干活,让我没事就找邻居老吴下棋。我虽然书念得不多,但也知道这门生活也算天伦之乐了。
在我爷爷这辈,即使他们已经60多岁甚至70或80多岁,他们还是要干活,很简单,只有干活才不会被饿死。
在我儿时的记里,家乡的人们永远是饥饿着的。在国民政府统治期间,他们毫无保留地抢走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还免不了饥饿,有的甚至饿死了。他们还抓壮丁去充军,抓走的壮丁没有一个回来过。后来共产党解放了中国,虽然换了一片天,但国家由于连年战事,需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我们的家园。
也就是在我20岁的时候,由于左倾错误,那几年闹饥荒得特别厉害。村干部为了邀功,将亩产讲成实际产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每年农忙过后,我们要挑着公粮去粮站交粮。公粮,交足国家的,剩下的还是集体的。……
后来进行调整政策了,在摸索着前进,只有趟在河里才知道水深水浅。我们只想一个劲地脱贫致富。那时候我是一个爱幻想的青年,正是有了太多的幻想,才觉得活着有意思。
可没过几年又发生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我们这儿有一位教私塾的老师,他学识又好,为人正直,却让“文化大革命”给害了。记得那一天,有几个红卫兵闯进他们家,用绳子绑着他的手,还在他胸前挂了一个牌子,批斗他。我看得好心痛,好想握紧拳头狠狠地揍那几个红卫兵……
但在1978年,一切都变了。它让我的生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再也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而忙活了,我们有理想了。我们想要孩子们多念一些书走出这个穷乡村,我想盖新房子,再也不要过一下雨就犯愁的日子。
后来农村经济体制就改革了,家家户户分田到户,我们有了土地,自家的土地,大家生产积极性都提高了。原来在集体中干活还有偷懒的时候,这时候就没有了。我们在播种的时候就想着收割的情景,心情好不高兴。我们心底有个小小的希望,好日子离我们不远了。
自2003年以来,我们的日子就彻底翻新了。国家免除了我们的农业税还给农业补贴。以前我们巴不得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我们认为种田永远也不能致富。而现在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们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机器取代了手工,方便多了。以前我们插秧,从早上忙到晚,忙得筋疲力尽,而这种日子至少要持续十天半个月的。而现在是又有插秧机,又有收割机的。人们再也不觉得种田好辛苦了。我的儿子承包了十几亩田,每年插秧机来插或雇人插,收割时让收割机割……最后直输到粮站,把粮食兑换成现金,再用现金添置自家需要的东西。
我现在整天在家也没什么事了,陪着孙子孙女乐呵乐呵。作为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我插了一辈子田,也见证了家乡半个多世纪的变化。我是一位农民,土地是我的朋友,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