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业精于勤,荒于嬉】
那是夏日里的一个午后,窗外乌云密布,天色灰蒙蒙的,让人喘不上气来。我坐在窗边,此刻,心情如同窗外的天气一样灰暗。
昨天,我参加了天津市小提琴展演,没有取得预想的好成绩。表演中,看着台下严肃的评委和黑压压的观众,我越发紧张起来。
这时,我后悔起来:去年的展演中,我表现出色、获得了个人银奖,受到了评委们和苏老师的夸奖,心里有些飘飘然。在今年筹备展演的训练中,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面漫不经心地练琴,一面认为再拿银奖是十拿九稳的事。
开始演奏了,我心事重重,音准、指法、弓子分配……苏老师曾经指出的错误,都一一出来“要我好看”,让曲子听起来生硬死板、磕磕绊绊。
下台后,我看到妈妈责备的眼神,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了出来。说实在的,以前在苏老师的学生里,因为我比同龄人拉得好些,听到的都是夸奖和称赞,心里一直沾沾自喜。可是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练小提琴真的是件苦差事,跟学习语文、数学一样需要刻苦地训练才会有好成绩。别人认认真真地一练琴就是几个小时,而我呢,如果被妈妈逼迫到必须要练琴,顶多磨蹭半小时而已。渐渐地,苏老师给我上课时也从和颜悦色变成眉头紧锁。
果然,比赛结束后,那些认真练琴的同学都高兴地欢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则垂头丧气,只拿到铜奖证书,情绪低落。
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业精于勤,荒于嬉”。比赛比的不仅仅是台上那短短五分钟,比的更是每天的努力和平常的付出。虽然这次小提琴比赛我退步了,妈妈安慰我要以平常心来面对,但我不能不思进取,因为这次失败是对我懈怠练琴的一个警告。
望向窗外,天气好像转晴了,我会心一笑。
【篇二:好书伴我成长】
人不能只会学习,也不能不思进取只想着要怎么样玩,要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在快乐且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成绩。但是前提是学习的时候要专注,玩的时候就快乐地玩。自从读了《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要让“快乐”和“学习好”两点兼得。
在《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学生不是为了让老师喜欢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让家长开心,让家长不打你不骂你而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是你自己在学习,学习后的成就也是你自己所取得的。所以这是你的未来,绝不会成为别人的未来。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太多的烦恼,这会使你不快乐。也不该为了家长的要求放弃自己的理想,你现在的努力应该是为了你的理想拼搏。家长也不该左右孩子自己的理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更不应该太在意孩子的分数排名,考不好就要打骂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厌恶学习,给孩子压力,就不能快乐的学习了。有时家长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心里的想法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学习。
孩子也不能只会玩,要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记一些小笔记。还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意思相对比,看看错在哪里,缺少什么,又是否正确?下课的时候就该抛下一切事情,快乐地去做游戏,放开去玩。在回到家时,写玩作业便玩一会儿,然后完成一些额外的作业,最后是三十分钟的阅读。到了周末,可以去图书馆积累一些知识,让脑中有足够的知识利用,当你有足够知识时,老师提出一些课外知识时也可以答出来,写作文也有精彩语句了。也许那时候你并不喜欢读书,但你一定会和胡小闹一样喜欢上读书的,你也可以看得津津乐道,有滋有味。
如果你有理想,那么证明给家长看,我相信如果你说了,家长会支持的。你也该为了理想奋斗,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强。有目标,肯努力,就会成功的。
我们该从小事做起,改变一生。我读书,我快乐,让好书伴我成长。
【篇三:再也没有童年】
尽管这是天经地义的规律,我还是不免在心底叹息不已。叹息过后,留下的是重新直面现实的力量。
我的童年与大多数女孩相比,要丰富得多。小院里充满了小伙伴们快活的痕迹——跳过墙,冒过险,玩过各式各样够刺激的游戏,整日走访于各位朋友家中,甚是愉快。自然也免不了大人们的责骂,不过我哪在乎这些?那时我的头顶除了蓝天,再无其他。也挤不进别的。
如今我是一名即将迈入高中的初中生,也许再也担不起“孩子”如此重的名称。在楼道间奔跑的那些岁月,似乎不过是漂浮在茶水表面的叶,轻轻一吹便散了,只要品尝那之下醇厚浓香的茶水便可,谁又在乎那叶子会飘向何方呢?
工作日里,大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忙碌之处。我算是比较懒散的那类学生,学习上时常还会出些纰漏,都只愿早些回家休息,怎会还有多余的精力游戏。再者,众伙伴虽年龄层不相同,总有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不会再如往日般闲逸了。
再谈周末。大大小小类型繁多的补习班巧妙地错开了彼此之间的时间。通常我气喘吁吁精疲力竭地从“战场”凯旋而归时,另一批朋友就做好准备向试卷习题开炮了。故此,本应放松的时段被学业摆放得错落有致,很难回归原位,在一起“疯狂”很难实现。
每当怀念起过去的种种美好,我都会默念一句:“熬过这阵儿就好了。”时至今日,我才幡然醒悟:我们要熬过太多个“一阵儿”了。随着年龄增长,烦恼就绝不仅仅困于学校这方小小的土地,所谓“上大学就如在象牙塔般轻松”的说法,也仅仅是个传说罢了。任何思进取的人都会永不停歇。进入社会以后更是要面对四面八方的质疑,同时追求的物质也不再单纯,甚至可能会对小时候的天真而发出嘲笑,认为那不过是无知。如此算来,当垂垂老矣时,无法自如活动时,熬到生命尽头,也不能再复制童年。
因为我们还是免不了俗。我们在成长,逐渐成熟,不会再对小时候的玩意儿产生依赖和渴求,凡事都会懂得分寸,我们奔波,为了过更好的生活,然而最美的时光其实早已悄然远去,留下一片美丽的幻影,静静地跟随我们前进,却悄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