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第一次取包裹】
只要一想起那次我一波三折的取包裹的经历,我的心里就会暗自好笑。
那是一个周口,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了。我接过电话,那头响起了妈妈急促的声音:“小英,妈妈给你在网上购买的围巾到了,在一号桥,妈妈现在有事脱不开身,我把取件编码给你,你去取包裹!”
哎,我看了看外面弥漫的大雾,叹了一口气,算了,不要抱怨了,就当做是一次历练吧。这样想着,我的小手机上发来了妈妈的取件编码:3820。我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号码,走出了门。
因为是初冬,天气很冷,刚一下楼,一阵刺骨的寒风就袭击了我,我紧了紧自己的衣服,快步奔向小区。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三号桥,要是徒步走到一号桥,那该多费时间啊!于是,我决定搭乘公交车。
站在河对岸,我翘首以盼着,一会儿站起来跑两步,一会儿蹲下来捂捂手,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辆公交车的影子我都没见到。我负气大步离开公交站,心里想着:我就不信了,我还走不到一号桥。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公共汽车的鸣笛声,我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公交车从我身边溜过。
俗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夜雨,我环抱双臂走在街上,突然,身边传来了一个小孩子稚嫩的声音:“妈妈下雨了!”不会这么倒霉吧!我还没反应过来呢,头顶就传来了一丝冰凉的感觉,眼睛也被蒙雾遮挡住了。雨,就这样毫无征兆地下了起来,飘飘洒洒地袭击着我的身躯。
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仿佛被全世界抛弃,又冷又饿,我无助地奔跑在街道上,终于来到了一号桥头,前面有两条分叉路,我不知道该怎样做选择。要不问问打扫清洁的阿姨吧,这样想着,我狼狈地走过去问路:“阿姨,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你知道这里有一个取包裹的邮局吗?”清洁阿姨站起身来思考了一下,指着右边的路说:“应该是往这边!”我道了谢,兴冲冲地跑过去,想着自己的苦日子终于要熬到头了。可谁知……
当我快步走了十几分钟后,我开始注意到周围的不对劲来,这条街道十分荒芜,几乎没有什么人,到处是一些废品收购站和污水处理厂,邮局真的会设在这儿吗?我一下子又失去了方向和依靠,蹲在一个垃圾桶边。
“小姑娘,找什么呢?”身后响起了一道询问的声音,原来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我如实做了回答。“啊,小姑娘,你走错方向了!这里可不是一号桥,而是二号桥啊!”听了老太太的话,我一下子哭了出来。
第一次取个包裹,怎么就成了绕不出去的魔咒了呢?
哎,倒霉啊倒霉!
【篇二:异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亦也越来越普及,愈多令人惊叹的技术跃入人们的视野,许多过去人们从不敢想的成就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逐一实现。从日常琐事到更高级的领域,信息技术几乎覆盖一切领域。同时,借助大数据的帮助,人工智能在许多人类擅长的事物上体现出更胜一筹的“智慧”,这当中在近期被关注诸多的就是在围棋领域人类不断的挑战失败。
信息技术的强大所导致的便是人类开始担心被取代,科幻电影中涉及人工智能产生独立思维的题材也屡见不鲜。在这些影片中,人工智能凭借“不会犯错”和“没有感知疼痛的能力”而占据绝对的上风,故然影视作品最后的结局总是美好的,人类取得了胜利,但也不由得使人们思考起“被取代”这一问题了。
所谓“我思故我存”,人类不断开发出人工智能而暂未被取代的真正原因,我认为正是在于人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生活便利性的追求,是“人”的思维扬决定的,而人工智能相较于人类而言,就显得“麻木不仁”了。构成人工智能究其本源无非一串串的编码,人工智能只是根据编码来行动,而编码的决定权始终在人类手上。或许这就是库克“不担心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理由。
那么真正值得担心的是什么呢?是人类因过度依赖计算机而导致失去了自我判断和学习的能力,从而放弃了思考。同时,人工智能是不存在感情认知的,当人类的思维被编码固化之后,其价值观和同情心便会消失殆尽。
最为直观的例子在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社交之后,面对面谈话的能力直线下降。写字时也因惯于拼音输入而忘记原本看来很简单的字形。此外,人的判断能力亦有下降的趋势,因为计算机的编码只有“1与0”,正确与错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也开始和计算机一样给看到的事物下定义,第一眼看觉得是错便大声宣扬其错误性并加以鄙夷,觉得对就高调传播“正能量”,却理所当然的无视了对与错的辩证关系,这是价值观的缺失。当面对网络上发起的捐助时,一部分人咬死不信,一部分人对打着道德旗号盲目跟风捐赠,两者都是典型的“计算机思考方式”。
学而不思则罔,学是人与计算机都能做到的,思却是独属人类的特性。因而如果人类将“思”都与计算机同化,那么终有一天人类的大脑跟不上计算机的更新,从而失去本心,这才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事件的根本原因。并非人工智能有统治人类的智慧,而是人类放弃了存在的本质“思”而甘于被统治。
【篇三:我们的未来需要温暖】
一阵微风吹来,我站在一条黑洞洞的隧道里,抬头便能看到正前方有一个闪着荧光的指路牌,上面写着“时光隧道”四个大字,我看着惊奇不已,便继续往前走……忽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束光透出来,原来是出口,我赶紧走了出去。明媚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看了看四周,才发现这里的世界与我们现代完全不一样。
整齐划一的管道道路漫天铺设,路上看不见一个红绿信号灯,各种千奇百怪的飞行器井然有序的从我的身边驶过,地底下还有成千上万的“甲壳虫”汽车有条不紊的运行着。这里到处没有拥挤,到处没有喇叭的鸣响声,安静的让你只能听到“咻咻咻”交通工具发动机的声音。为什么大家不需要信号灯,也能畅通无阻呢?我睁着迷茫的大眼继续观察,原来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号接收发射装置,彼此一个眼神便可读取对方发来的编码信息,沉着面对着路况变化。
此时的人们身体构造与众不同,他们都变成了由一块块像素组成的生物。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编码,它关联银行卡、电话号码、钥匙等各种功能,结账、打电话、开门……生活变得十分方便。如果你坐在公园里,想吃披萨的话,你只要在脑海里想一想,不用五分钟,快递机器人就会将香喷喷的大披萨送到你所在的位置。如果你坐在教室里,老师只要递过来一个眼神,我们就知道她要提问什么,无需动口,只要将自己的答案在头脑中过一遍,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接收到。如果你的父母要你完成作业的话,父母便会对你发出一条生硬且不可抗拒的指令:做作业。你将呆若木鸡地伏案奋笔疾书,完成后,你会不带任何情绪的使用编码回复:已完成。分别在书房的爸爸和在厨房的妈妈也会快速回复:完美,100分!一家人各干各的,不会面对面交流,一切都靠指令完成。“嘀,嘀嘀……”耳朵里充斥着指令的传送声,所有人就这样陷入到无休止的编码“旋涡”中。这里的生活真是又便捷又舒适,让人赞叹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大。
只有一点很奇怪:无论是在商场、街上、学校、家里,他们从不用和别人交流,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工作。令人眼花缭乱的编码程序,让这一切看起来完美无瑕。但是,我总感觉似乎缺少了什么?我挠了挠头,对了,缺少面对面的沟通、温暖的眼神、热情的拥抱。刺骨的寒意,让我想快速地逃离。
突然,我醒了,准确来说我是被吓醒的。我出了一身冷汗,衣服都湿透了。幸好那是一场梦。
可是,通过这个梦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总是冷漠无情,不与他人沟通,他就会被人冷落,自己也会变得一无所有。这讲得不就是此时此刻的我么?我常常守着心中的小秘密,害怕告诉爸妈,也不愿同小伙伴分享!不,我不要变成一串一串冰冷的编码,我不要我的未来只有冷漠。我要做一个有感情、会与人沟通的人;我要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我要让我的周围时刻洋溢着欢声笑语!
【篇四:编程人生,理性还是迷惘】
有人说过:“人工智能的最高成就是谎言。”听来戏谑却不无道理。谎言,是人这种具有复杂意识形态的动物所特有的,所以它反映了人工智能无限趋向于人却难以企及的事实。他们没有的,正是“谎言与否”的价值判断。
但反观我们,人类本身,却一步步走入自己编码的囚笼中。数字化的人生,我们习惯了将一切用尺度衡量。见义勇为,在分析被反咬一口的概率后,选择“不”;改变生活,统计获得成功的可能后,选择“不”。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呼吁理性,苛求精准,我们自以为世界万物尽在计算之中,却渐渐丢掉每个个体本应秉持的价值与悲悯。
此时的我们,实则是极度非理性的,人之为人,正在与我们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能做出抉择。人的意义,或许在于尼采不断完善自身的“超人”,或许在于儒家和人文主义的“爱人”之关怀,在道德标准和价值单一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容易像人一样活着,因为力量渺小,所以学会了谦卑而谨慎。而如今,人们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拥有太多可操纵的因素,他们选择更轻松的活法,逃避那些需要良知去抉择的事,用已知来安抚自己违背价值而不安的心。
数字化的思考,不仅仅带来个体的冷漠与麻木,还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迷惘与脆弱。当人过于看轻价值判断时,他们的沦陷往往会使人的群体陷入困境。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因利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又如《搏击俱乐部》中人类精神的变态扭曲,与曾经工业时代的浮躁之气一样,信息时代的空洞与格式化,让人与人之间渐渐分崩离析,最终,社会是一盘散沙,人与人失去关联,自然走向灭亡。
价值与悲悯,这两者人生的奥义,都不应被丢弃。寻找回自己内心基本的价值准则,或者说,将自己与时代划清界限。信息时代,只是一种特定时期内的社会形式,人不该将自己的思想全部交付于它,在标签化严重的社会现实下,人们极易在任何事上优先考虑“信息化”,但绝不可令他深入你内心的底线,时刻铭记身为人,价值与爱不能偏废。
人需要理性,但人的理性不等同于编码的固定格式,人的理性思考,也是要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理性精神,是考虑到个体与群体,是无论在信息时代还是远古社会,都能坚守、清醒、独立的价值与态度。
编程人生,是一种人性的丧失,当你丢掉了价值和同情,你便宛如失去灵魂的躯壳,与行尸走肉并无二异。
【篇五: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发明突兀地闯进我们的生活,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与快捷,也将原本的那份生活情调撞的支离破碎。
一日之计始于晨,生命在于运动,轻松的早晨莫过于在公园里晨跑,感受自然的呼吸,与鸟儿结伴同行,然而很多新发明却让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接触。跑步机,腹肌训练器,无一例外地为人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方式,但这使得我们为运动而运动,却失去了运动最本质的快乐。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社交软件,这来的似乎也让我们应接不暇,功能齐全,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任何社交活动。
社交二字,是与社会的一种交流,碎片化社交就如同一个罩子,将我们困在房子里,如同蜗居一般,与外界的世界相隔离。
所以,在平日里多与朋友,家人结伴出行,拒绝碎片化信息化的社交,这对我们的社交能力,与人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
碎片化阅读对于人们来说,更是毫无作用,甚至有许多危害。
阅读,是对人生见识的一种增长方式,碎片化阅读不仅带来无法真正从书中获取知识,更会促使我们的随意,不耐烦,粗心等等。这些坏习惯对于人生成长是倍当杜绝的。
而微信上的朋友圈,以及各种软件上的文章,甚至电子阅读,都容易促成我们阅读时的碎片化,我们面对泛白的屏幕,浏览文章,一目十行,这使得很多人在看了一篇文章后经常抛之脑后,能记住的仅仅只是无关的字眼和破碎的短句。
所以沉浸式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非常需要我们以从容的姿态,带着静气去读书,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到精华,让自己的灵魂有所积淀,纸质书更是能让人沉浸书中的世界,一埋头,抬头时才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这样的体验,只有沉浸在白纸黑字的书籍中才有,而非屏幕上一堆乏味的编码。
碎片化的生活,让人们之间的情感疏远,让原本快乐的的运动变成任务,让原本给灵魂深处带来冲击的字眼,变成一堆枯燥的编码,拒绝碎片化生活,让生活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