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雕刻】
要想做出一件完美漂亮,充满艺术的紫陶,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今天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其中的一道工序,叫做雕刻。
我的妈妈是一名出色的陶器雕刻工,很多人都请她来雕刻。我看妈妈刻得很有意思,就让她教我。妈妈先教我像拿毛笔一样学会拿针,接着又告诉我雕刻时深浅度的重要性。不能刻得太深,否则容易把壶刻破,太浅也不行,填上泥以后,修坯师傅一修,花纹就不在了。在划的时候要先顺着边划,划好边再划成小块小块的,用针尖轻轻挑出来。挑时底板要平,不能坑坑洼洼的。妈妈还教我转针,像竖弯钩弯着要把针口转朝内,直线时针口朝外。妈妈说再细的线也有边,划时要顺着边划,划歪了字画就不像原本的了。周佳刻也分为阴刻和阳刻,阴刻是刻字,阳刻是刻底。还有一种叫残贴,就是由几块不同的块面组成。刻好填不同的颜色成为一种美丽的图案,做好后很漂亮,很有特色。我还知道做出不同开关的紫陶有不同的名字,有龙胆壶、茶饼盒、美女瓶、风水缸、茶缸……
【篇二:剪纸】
今天,我早早来到了作文班,听说今天作文班有一个剪纸活动,为此我还特意去商店挑了一把手工剪刀。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对我们说:“剪纸是我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清朝。”老师话语刚落,同学们渴望的目光便纷纷投来,“那我们今天的活动是不是与剪纸有联系呢?”一个同学提出疑问。“聪明!”老师回答道。
不一会儿,我们的高校长拎着一个大口袋上来了,给每个人发了三张红纸,我拿起一张纸就开始剪了一个最简单的“喜”字儿。我先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喜”字,然后用剪刀把“喜”字儿剪下来,本来以为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是却剪出了八个“喜”字。我知道要写半个“喜”字儿,又拿了一张纸继续剪了起来,但是,两个“喜”字却分了家,我彻底泄气了!这时,校长走过来,问我:“怎么了?”“我剪了两次,都没有剪好”我哭丧着脸说,希望从校长这儿得到一些安慰或帮助。校长笑了笑,和蔼的对我说:“没事的,要注意观察,这就是剪纸的魅力所在。”后来校长教我把一张纸折成五折,在上面画了一个五分之一的星星,把星星外边儿的多余部份剪掉,一展开就变成了一个五角星。我把剪好的作品粘在一张白纸上,一个新作品就诞生了。
接下来,我向校长要了一张刻纸和一把刻刀,按照画好的线刻下去,但因为我的失误,把阴刻和阳刻弄错了,所以一张印米老鼠图形的剪纸刻的四分五裂,只能重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拿起了刻刀动手操作,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从手中“复活”了。
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手工操作能力!
【篇三:好玩的版画】
今天,齐老师去旅游了,一位女老师代课。她扎着马尾辫,让人一看就觉得年轻。“今天我们来学习版画。”“来认识一下版画的工具吧!有两种刻刀,圆口刀,方口刀。每种刻刀都有大小之分。”老师心平气和地说。“刻法也分两种,阴刻和阳刻。阴刻是把你画的东西刻掉。阳刻是把不是物体,字,人的东西刻掉。”老师一字一句地说。老师又不紧不慢地说,版画材料分两种,木板刻和橡皮砖刻。“先打草稿,再往橡皮砖上画,然后开始刻,最后打油墨,往纸上印。”老师不慌不忙地把程序说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任务是在橡皮砖上刻几个书法字!”女老师宣布。我感到茫然,一、我上次刻画就刻破了手;二、我没学过书法。但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拿橡皮砖和刻刀。我告诉老师,我没学过书法。老师给我写了一个细的三字,又写了一个非常粗的三字,我立马明白了。回去在纸上打草稿。我写的是时间如流水,有人写的海阔天空,有人写的一路平安,还有人写的甲骨文。女老师提醒大家:“手放在刻刀旁边!”我照老师说的做,没刻破手。刻完了,我欢天喜地的给老师看。老师不满意:“别高兴得太早了!是点的地方该用圆口刀,时钟不太圆,地砖也该斜一点,去修改一下!”我改完了,女老师也满意了。我手忙脚乱地把滚筒打匀油墨。唰!一下子黑色的油墨铺满了橡皮砖。在铺纸上一印出来了完整的图画。刻过的地方是白色,没刻过的地方是黑色!印出来的整个图案黑白相间。不好!字是反的,下次应该刻反字。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谁的难看,谁的漂亮。我向别人要了印好的版画,多好看!
今天真开心,版画课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