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见栀子花开】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当那一抹白色又映入眼帘时,不禁想起了诗圣那{栀子}一诗。
不记得曾几何时,奶奶将它种在屋檐下,每日饱受阳光的洗礼。从那时起,它便成了我儿时的玩伴,总喜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搬来两只小木凳与奶奶一起欣赏它脱俗的风采。
一朵小花满院芬芳,一片浓郁的葱绿之上伫立着几个一袭洁白的灵魂。或立于枝顶或立于叶尖,高洁素雅洁白如玉的花瓣,迷人心神,令人陶醉。它性情孤傲,从不像菊花那样团团簇簇,而是相隔甚远别有一番“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的气节。
一个个洁白如玉的花瓣围在一起细心的呵护着中间嫩黄的蕊。默默无闻像极了身着白衣的守护天使。
栀子的花期不长,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芳名。香远益清。它独特的香气既不像丁香那样诱人,也不像茉莉那样浓艳。它有它自己不凡的芬芳。在这脂浓粉厚的世俗间,那淡淡的幽香,丝丝的清甜,才是她最美的诠释吧。
它是奶奶的最爱,奶奶对它总是极其细心地呵护。奶奶总是将打出蛋清蛋黄的壳扣置在花盆中。她总是说栀子也像人也需要营养。万物皆有灵性,或许栀子也悟到了奶奶的意思吧,总是长得格外茂盛。葱绿的叶子绽放出浓浓的生气。,花也愈来愈洁白。沁人的芬芳充盈着整个走廊……
时光倏然间,我也迈入了校园的门栏。离开了那宁静而又温馨的小院,离开了那温柔慈祥的奶奶,离开了那幽幽旳栀子香。时光如流水,现在那栀子或许也增加了许多岁月的痕迹吧。但我知道它还依旧在奶奶的身边,替我陪伴着奶奶。听着奶奶的絮叨,跟奶奶闲聊。幽幽的香气,替奶奶传递这对我深深的思念与牵挂。在梦中无数次光临……
独自一人走在花香满盈的花卉市场上。各种鲜艳夺目的花争妍斗艳各守一方。而我心目中却没有一丝的波纹。但只因为无意中的一眼我再次看到了那洁白的身影,记忆的闸门被那纯洁的灵魂推开。又回到了那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小院,祖孙俩又并肩坐在院中嗅着那幽幽旳花香畅谈。
初夏的风吹来了思念,又是一季花开阡陌,又是一襟思恋满怀,我站在年轮的中间,念起栀子花开的夏日。那个幽香满盈的庭院,怀念那些温柔慈祥的人儿。
又到栀子花开时,可否能回到起点,回到那栀子飘香的小院?
【篇二:栀子花开】
“滴答、滴答……”刚下过一场雨,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香味。“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五月,这临近初夏的五月,是栀子花开的季节。
请你遥望花坛。一大簇的绿叶中,藏着几朵“白衣仙子”,给原本单调的绿色增添了情趣。再走近一看,原来,嫩绿的花茎上开了一朵朵清雅的栀子,白得纯洁,白得奇特。它的白,不带一点儿杂质,看上去晶莹如玉,高雅中楚楚动人。
花瓣有的刚展开两三片,有的还是个花骨朵儿,饱胀得似乎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栀子花那黄色的花心里是否藏着黄色的花粉?不知蜜蜂何时会来采蜜呢?
一场细雨过后,晶莹剔透的露珠还粘在花瓣上,我不禁遐想:露珠是不是也在贪恋着栀子的美?
请你轻闻花香。它的香味是那么迷人,还未走近它,就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淡而甜的香气;俯下身子细嗅,虽也不浓郁,但清新淡雅令人心旷神怡。它充斥着我的鼻腔,仿佛呼吸中都带着栀子的香味。这香味,让我小小的心充满了愉悦,欢欣,和慰藉。
请你轻抚它。那洁白的花瓣是那样娇嫩,犹如刚出生的婴儿的皮肤,让我有了想轻轻抚摸的冲动,却又怕我这手刮伤了它。
突然,半空中盘旋着两只蜻蜓,阴云又要积压下来了,可同学们在栀子花的香气中嘻笑打闹,构成了我们学校一处别致的风景,不啻于“史湘云醉眠芍药花”的浪漫。
五月的栀子花,开得那么美,那么清香,就像刘灏笔下所言: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篇三:咏梅】
梅花因其凌霜初绽,傲雪怒放,同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同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以其高洁耐寒、孤傲独立的性格,使得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泼墨挥毫。在古今诗歌书画中无处不见其雅,无处不闻其香。
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即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诗人或喜其香,或慕其姿,或敬其骨,或好其采。梅花之所以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因其具有高洁潇洒、幽香贞丽、端庄超逸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韵。
梅花与文人结缘很早。据传,晋武帝院中的梅花树,独爱好文之士,每当武帝好学务文之际,也是梅花盛开之时,反之则不开花。因此梅花有“好文木”之雅号。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萧纲写过《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南北朝时,陆凯折梅一枝于江南,赠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从此就成了梅花的代名词,寄梅送春,折梅赠远也成为表达友谊的高雅之举,成为常用的典故。
傲霜独立,凌寒怒放是梅花的本色。欧阳修的“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释显忠的“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写梅花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晏几道云:“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尽显其妩媚;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是赞其顽强;崔道融“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是颂其清傲。郑少微的“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梅成了高傲自重的代表。
梅为万民所爱,举国上下推之为国花的呼声甚高,原因是她最能代表中华儿女百折不饶、奋发图强的性格,象征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彰显着不屈不挠、巍然独处的高尚气节。她先春而放,一花独开,报春而不媚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吗?
梅花,傲霜雪而独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飘逸着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