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的美丽】
我喜欢读书,读书时,脑子里会有各种画面,说不清的色调。偶尔读到几句熟悉的对白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般,油然的亲切好像是遇到了知己。这样我就能从书中的他们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原来人们常常有着似曾相识的故事和经历,不约而同的迷失在某个城市中的角落,同样的心情,不同的你我,在书中我们可以相会在一起。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更喜欢将自己当成是一个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入迷时,会感觉书中的人物真的会开口说话,甚至自己犹如身临其境,有时候会让自己吓一大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由作品中的人物脱口而出时,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当我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片段,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呢!”甚至会觉得这个伟大的作者难道认识自己?
对我来说,这便是读书的乐趣之一,我们需要文学来影响我们,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如今是迫于现实无奈,我们无法跨出脚步去欣赏世间百态,拿起一本书读完才会叹息道:“原来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人不断的影响自己时,也会发现,书中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我们读书,总是能寻找到人生的差异,当然也会有共鸣,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甚至,我们能在书中发现一个不曾被自己了解的自己。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而听到的,却是心不停的颤动。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此时,阅读其实是在敲响回忆之门,回忆过去,无异于再活一次。
我想,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也能得到多方面的领悟,一方面,书中的是一个世界,现实是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的感染力当然甚于单单一本书。读书时的眼睛,让我在曲折的事件和惊人的现实中可以看到更为深入和更为持久的东西。文学也因细节而美丽,因为细节所以深刻,这也是为什么生活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总是历久弥新。
读书,会发现书是活的,甚至在现实中,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我们在现实中迷失,却能在书中寻找。这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书的美丽。
【篇二:秋天来了作文】
晚上,我站在院子里,感受着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夜空。蟋蟀奏出了优美的韵脚,像一股精神之泉般留了下来。我环顾四周,那是一片田园风光。墙上挂一串红辣椒,我家就繁华了。我看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心就像被净化了一样。我所有的杂念都被冲走了,除了美丽的夜景什么都不想。我闭上眼睛,感受秋夜。晚风吹走了我的'疲惫,抚摸着我的脸颊和皮肤,就像仙女的绿色薄纱衣服。
秋风是四季中最舒服最温柔的。春风,太刺痛;夏风,太闷;冬天的风,太冷。只有秋风最贴心。
突然,我溜走了,一切照旧。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平安堡镇中心小学六年级阮家宁:
【篇三:《雨巷》读后感】
与其说是一首诗,倒不如说它是一首浪漫唯美的音乐,毕竟它的韵脚那么缜密,它的音律那么优美,它的意境那么深远,它的寓意那么深刻,它的感情那么丰富。它就是戴望舒的《雨巷》,明明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它却偏偏要做一首节奏感强烈的乐曲,然后反反复复在世人的脑海里回响吟唱,让人忘也忘不掉……
江南烟雨的小城里,黑瓦白墙的建筑古典又雅致,而在那悠长悠长的巷子里面,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正迈着婀娜的步伐在游走徘徊着,她和那绽放的丁香一样,一样的清纯皎洁,一样的美丽动人,一样的高洁庄重,一样的典雅芬芳。
可是在漫天的雨丝中,在朦胧的雨幕中,在寂寥的雨巷中,那姑娘又是那么的迷茫,那么的凄苦,那么的幽怨,那么的惆怅,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彷徨,那股忧郁的气息很氛围着实让人觉得孤单,觉得凄凉,觉得悲伤,觉得愁苦,觉得叹息。
可是,你知道吗,那姑娘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啊,那是作者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啊,经历千辛万苦,作者好不容易看见她了,可是她却又沿着长长的巷子默默走远了,她甚至躲进了颓废残败的篱笆里去了,让人碰也碰不得,抓也抓不住,真真是愁坏了人。更为过分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现实的压迫,这梦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越飞越远了,那一刻,作者心中的恐慌和无奈就像那绵绵细雨一样落也落不尽,散也散不去。
不过理想破灭了又如何,梦想粉碎了又怎样,作者没有绝望,也没有放弃,所以他还是勇敢期盼着,盼望着再次遇见一个丁香一样美好的姑娘,即使要在漫无止境的雨巷里去追寻她,作者也无怨无悔。
是啊,梦想总是遥远的,成功总是不易的,在奋进的路上,会遇到阴天,也会等到晴天,只要我们敢去追寻,只要我们愿意去等待,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披荆斩棘、看到一条绚丽的彩虹的。所以,请再努力一点,请在坚强一些吧,今日的丁香败了,我们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喜迎明年的丁香吧,我相信,那时候的丁香还是那么楚楚动人,还是那么高贵典雅。
【篇四:中秋的月光】
几百年前,在那宁静柔美的月光下,一个姓苏的大胡子喝醉了酒,忽然思念起远方的弟弟,不禁兴奋地手舞足蹈,忘情吟咏,像是追问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诞生,又好似是在惊叹造化的神妙,隐约有美景何在的感慨。此时,其他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与月的对话和高悬于天的明月。
回到现实,传统节日被粉饰一新,只是,圆月那张扬而不刺眼的光芒,仍然会使烦躁的心情化为一缕青烟,他是心灵的本色,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追逐的。
生于现代的我自然体会不到词人内心的矛盾惆怅和怀人之思。我只是坐在人群之中,与亲朋好友打闹嬉戏,促膝谈天,享受团圆带来的幸福感觉,这种灵魂的舒畅在赏月赏花,特别是在品尝月饼时尤其突出。这是因为那比平时更大更亮的圆月,让人有一种心如止水的恬适和泰然自若的安然。
生活在泱泱世俗的每一个人都在奋力地往前跑,其目的是为了追寻远处那诱人的地位、财富、声望、才气。哪还有谁来陪你“千里共婵娟”?多希望更多的人身心浸满中华礼仪与传统的芬芳,沿着华夏民族的韵脚婉约走来,不再脚步匆忙,在人群熙攘中丢失那份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抱着患得患失的心态品尝名与利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怀着忧心忡忡的心情继续走丧失人格的歪曲的路,而不屑于细嚼朴素清甜的月饼,观赏自由自在的飞花。
而中秋与那种失衡的人格是不一样的,它有着湖水一般的澄澈,有着高山一般的稳重,也许月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就是这样吧。
在这个中秋之夜,我站在阳台上,羡慕明月的洒脱,随心所欲,没有世俗的羁绊,亦没有名利的纷扰。我还不太相信人心中有世外桃源的存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一句“身处世间,身不由己”。不知是谁对我的话不以为然,回我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回头一看,外婆慈祥地将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说:“如果人的心中真的没有一丝欲望,那么即使身处闹市心灵也不会有一丝的浮动,中秋与它的月光就能让你审视自己的心灵,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净化灵魂的美境。”
看着澄静的月色,我希望可以从中华历史与文化中掬一缕月光,装进我的灵魂,化作这如水的中秋月光里一点点融化于生命的芳香。
【篇五:我与诗词】
房间里,书柜边,一摞大大小小、或厚或薄的书卷,轻将粉尘拂去,静静地翻开,纵享,诗词之乐……
幼时,班上有几位“诗词达人”,常是开口能吟,提笔能作,腹中积累的好诗词数也数不尽。每每见此,在赞叹之余,总有一个念头——我也要读诗!
就这样,我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那时起,唐诗、宋词、韵脚、诗评……各样的书都成了我的囊中之宝。每天都在诗词中开启。如痴如醉的我贪婪地享用着这场精神盛宴,一头扎进诗词中流连忘返,再一翻诗评、韵脚注解,便恍然知其中奥妙。诗,是一艘载我过河的船,河的对岸,是一片缤纷多彩的世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东坡以他那乐天派的心形化我心中坎坷为能量;吟诵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带我领略了一番豪迈与霸气;“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使我心胸平添一份平静与淡然……原来,读诗词,还挺有意思的!
后来啊,我开始吟诗诵词。高低不同的音调与大小不一的音量,同一阙阙朗朗上口的小句激烈地碰撞着,擦出别样的火花。那一个个文字,在吟诵中,获得了生命。甚至,我为此学了古音,用古音将诗词吟诵出来。在吟诵中,我似是穿越诗人们所处的时代,用着和他们相同的音律,吟诵他们的诗;恍然间,诗词似是活了过来;那诗中的情感,是从未有过的真切与清晰,是跨越时空的漫漫相会;我一下懂得他们为何哭,为何笑;为何悲,悲得心如刀绞;为何乐,乐得纵情尽兴,那诗中的豪迈气魄,坚定不移,心花怒放,感时伤事,都淋漓尽致地以它们最初的模样展现在我面前。吟诵诗词,是多么地有意思!
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吟诵诗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已迫不及待地,拿起笔,书写我的心灵之诗。写诗固然不易,可在钻研的过程中,却妙趣横生。平仄之声的把握要得当,起承转合的意境不能少;各种词牌,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要求,若是一不小心没拿捏准,那写出来的作品定少不了阴阳怪气。但是,这阻拦不了我在诗词之路上的探索,它似乎早已与我的灵魂融为一体,无法割舍。常常,目有所见,心有所感,便化为才思,不自觉地涌于笔下,是心灵的声音;常常,心有愁绪不可解,便以流动的字句,以慰我心;常常,写着写着,微微一笑,情不自禁地感叹:“写诗,真是太有意思了!”
对啊,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创新,传承,在一缕缕古典的墨香中,嗅见自己的味道,有意思!
最初,只因心中一个小小的念头,萌生了读诗的念头,恍如进入了天外之境,多彩,又神秘;逐渐地,古音吟诵,提笔作诗,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青春的浮躁逐渐褪去,在诗词的海洋中,那个稚嫩的女孩,在诗词的世界中,成长了。原来,与诗为友,真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