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2世纪的房子】
现在已经是22世纪啦!我成了一名建筑师,现在请随我来看看我最新设计的一种房子——
这种房子特别高,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想:不就是高楼吗,我们2018年也有!no!no!no!我们现在的房子可不是你们那时候房子所能比的,它是直穿云霄,高耸入云的,简直就是一座海市蜃楼!足足有600层,高吧?你或许会想:这么高,怎么上去呢?楼梯?电梯?哈哈,猜不到吧?告诉你:都不是,这些东西早就不在了,而取代它们的则是一块具有感应的玻璃,只要你站在这块玻璃上,输入自己家的楼层、门牌号,不出3秒,它便会把你准确无误地送到自己家中。
你刚看到这儿,也许会问:“这座楼房这么高,发生地震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你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在这座高楼的底部有一种最高科技的万能地砖,即使发生了十级大地震,但仍然不会坍塌,甚至连动静都感觉不到呢!什么?你问如果地裂开怎么办?地裂开了,楼房沉入地下,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不过不要紧,这种万能砖会在平日里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生活垃圾、太阳能源,在突发情况的时候,这些便会转化成氧气,让人们在地下也能正常的呼吸,并且,收集起来的太阳能源在地下被释放出来,地下的世界将温暖无比,四季如春。
而且,这种房子装有一种感应门:它就好像我们人类一般,能够辨别来者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见到了主人,它便会跟主人聊天、讲笑话,并且友好地为主人开门;如果是主人请来的客人,主人会事先把人物模样传送给感应门,只要客人来了,这种门便会自动开门,并且一边通报主人,一边给客人端茶水,这样就不怕客人来了,而主人不在家的问题了!你可别看感应门现在这么温柔和善热情,如果外面是个坏人,感应门便会抽出一种又粗又长的绳子,把坏人捆绑起来,无论坏人怎么挣扎,都不能逃出去,与此同时,感应门会报警,等警察叔叔来严惩坏人……看,拥有这座房子,该是多么方便!
除了我以上所述,房屋的形状也是可以自定义的,一进门,你会发现门的左侧是一台控制房屋机器(当然,非主人不可触碰,否则会有一股强大的电流),这里面不但可以查看家庭信息,还可以进行对房子形状的修改,改变了以前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房屋,在这里,主人可以随意的更换壁纸、瓷砖,还可以进行家具移动、房间重设总之,一切都由自己的想法而改变,十分方便。
还有……
啊,国家总统打电话来叫我去领奖了,咱们下次再见!
【篇二:读《高效课堂22条》有感】
我刚拿到《高效课堂22条》,心中不由得惊喜,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紧紧地抓住,不愿放下,如饥似渴的一口气将它读完。我惊叹李不骑马的锐眼犀利,一剑下去,刺中了传统课堂的要害之处,道出了教育的一剂良方,那就是:“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回想传统课堂,老师恪尽心血,滔滔不绝,45分钟的课堂,充斥着老师的个人见解,一本语文书学完了,孩子们记住了几句老师的话语?课本中哪篇文章真正的影响了孩子?这些恐怕在之后的教育缺失中体现了出来。中国需要人才,教育要培养人才。然而如何培养成为了教育界最大的困惑。于是,新的课改出来了,要求解放课堂,还课堂与学生。新的课堂模式出来了,真的开始有了变化,老师想着法子在课堂上整出新意,比如讲到董存瑞背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时,教师竟然用了一种烟雾弹似的东西,教室的一角突然白烟生起。让听课的和学习的,都不禁张大了嘴巴。这样的做法不是个例,而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产生了脱离知识教学的误解。课堂成为了作秀的产地。此刻,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真的成为了演员。然而我迷茫了。这样的课堂到底给学生带去了什么?
当我看到李炳亭老师的见解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课堂的东西。
李老师的《高效课堂22条》中,明确的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模式以及推广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它是一种方法论,李老师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总结出一线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一线教师实行课改,提高课堂效率莫大的帮助。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李老师给我们举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正如第16条讲到的:一节高效的课堂,导学案的编制一定要到位,课前准备要充分,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体现“主体多元教育理念”,要避免一概而论。力争课堂上6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量体裁衣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备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备课抓起。同样活跃的课堂状态很重要,正如第3条所说:“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觉得,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成为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要精心设计能调动不同特点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对文本挖掘:即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是否能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是否能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第二:课堂形式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⑤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第三课堂流程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⑤串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第四: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教师讲的是口若悬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的,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唱独角戏的“演讲者”转变为课堂电视系列剧的“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在“积极参与中学习”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效益公式:“1×?=效益”中的“?”发挥到最大值。从备课到上课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然而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高效课堂的充分条件,只有二者合一,那么一节高效课堂才会应运而生。
从《高效课堂22条》中,我看到了新的希望,这个可以实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的希望。捧着书,心中感慨,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命重新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