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感相关作文

【篇一:寻找文化的感觉】

我站在宁波博物馆的青石板上,看着一片片老去的砖瓦,缝隙中黄褐色的枯草。厚重的文化感仿佛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能够包含一切曾经事物的强大力量,带给我立体的冲击,却又微妙地传达了暖人心房的脆弱感。在灰色的空间里,近距离地触摸文化,有些敬畏,但,更多的是感动。只因多了一点文化的真实。

文化能走进生活,才会有文化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总是由兴致勃勃到不了了之。明白老子的无为,却又做不到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了解魏晋的玄学,却看不到既保留自我个性又不过分张扬的角度;知道劝学隆礼的荀子,却学不来强调教化,重视礼治的态度;听闻博览群书的孟子,却达不到“书性知天”、“良知良能”的境界;知晓德政合一的贞观之治,却看不透纳百家之言,居安而思危的原则;晓得“御风而行”的列御寇,却无法练就一颗顺势而为,尽享过程之美的平常心;清楚学富五车的孔子,却忽略了“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气度;领略老庄的闲雅悠然,却望不穿蕴藏其中的低碳生活理念;理解墨子的崇尚绩效,却又本末倒置,注重形式,抛开实用。品读文化,类似吃北方的老面馍馍,虽然有些难啃。但咀嚼之后,又别有一番滋味。当然吃饱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营养的丰富和均衡,并且能够充分吸收。这样生活中也自然会洋溢着文化的感觉。

如今铸就中国梦的脚步永不停息,这些对异国文明的洞察力,对新事物的适应力和接受力,对好坏事物的包容力、抵抗力以及对给各类事物的整合力和驾驭力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既需要“入乎其内”又需要“出乎其外”。既能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又能摆脱传统的羁绊。既要深度审视历史而不简单地嘲笑,鞭笞古人,又要挖掘文化的积淀,而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针砭现实但又不轻易断定某一制度的是与非,畅想未来又不胡乱猜想某一思想的错与对。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式都是独特的,有着几千年特殊文化底蕴的中国模式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模仿的。这些文化化成不同的元素,融合在每一座生机盎然的城市里,融入在每一位奋斗者的血液里,凝结在点点滴滴,律动生命活力的生活里。

其实,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要忽冷忽热。既要走进文化又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足够的真实再加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足以使文化的感觉敲开你的生活之门。

【篇二:我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夜深人静,独坐窗前,且听风吟。随手翻开一本书,桌角的台灯映着我静默的身影。透明的水杯中浮着几朵茉莉,回旋升起的白雾伴着纯净的香气,氤氲在周围。白日的喧嚣已抛开,心神宁静后,徜徉于文字间,胸腔里立刻填满了厚厚的充实和满足。

热爱生活的人必定喜欢音乐,我还想加一句,他们也喜欢书。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是无可取代的。我爱童话,因为它纯真的想像和真挚的感情伴随着我的童年;我爱小说,因为它精致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使我沉醉;我也爱读史,因为它壮阔的背景和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和兴衰荣辱使我深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我读书的内容在不断改变、扩大。若问我最喜欢哪一本,还真有些为难。细细一想,应该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吧。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七年级,在看了《行者无疆》和《山居笔记》之后。九年级,我再读一次,与七年级的感受相比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本书是作者在讲学旅途中的经历和感受。由于余秋雨的特殊身份——中国文化史学者,本书毫无疑问地带上了浓厚的历史色彩,更注重人文山水。我是一个喜欢旅途又喜欢历史的人,《文化苦旅》正合我意。于是,静夜孤灯下,我和作者一起踏上远行之路。

走过道士塔,我悲叹辉煌的敦煌文化被愚昧的王道士拱手送到了国外;倾听急流浩荡的都江堰,我赞叹着仁慈智慧的李冰那穿越千年的指令伴和着江涛轰鸣;登上风雨天一阁,我把目光投向苍老的屋宇和主人范钦以冷峻的理性提炼出的文化良知;穿过密层层的柳林和蕉丛,我在新家坡的小岛上审视这块漂泊者的土地,凝望着心系家乡的游子挥手的身影……

在读《文化苦旅》时,思绪渐渐飘远,看着景物,追溯历史,心情沉重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我年少的心绪,只知道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其深刻的内涵值得我去感知,去品味,去融合。

书,为我打开一扇奇异的窗口,让我与大师对话,为人生奠基。爱读书,使我享受了文字之美,体验了语言之乐。在灯下为生命阅读,永远是一个人最美的姿态!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