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喜欢吃意大利面】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吃什么,我肯定会说意大利面。为什么喜欢吃意面(简称)呢?小的时候,爸爸就一直给我煮儿童版的意面。是好好吃的,有西红柿,还辅以肉末青菜……
在我的记忆中,常常出现爸爸在厨房里烧意面的场景。那时候,我上幼儿园,吃饭时常闻到那香香的气味。只见爸爸从包装袋里取出意面,放入锅中,加水盖上锅盖,用文火烧。烧的过程中,我闻了闻,咦,怎么是一股股水味?两分钟后,爸爸将面倒入漏碗,上面腾起一层雾。我一看,为什么意面不是金黄黄的了?然后,爸爸把意面放入炒锅,接着把西红柿洗净切块,和意大利本地gnanRagu(意文)肉罐头、青菜等等配料一同倒进炒锅中翻炒……
意面翻炒后,爸爸盛给我一大碗,有好多种形状,有蝴蝶状,有星星状,有卷型,看得我胃口大开。我左右开弓,使出无影手,把嘴巴塞得全是意面。
什么都不可以改变我的爱好,因为它是我童年的回忆。我在意大利的度过的和爸爸一起的充满温情的回忆。
【篇二:麦鼓头】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小吃叫麦鼓头,它是由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圆的饼。之所以叫他麦鼓头,是因为在煎烤的过程中,麦鼓头会受热,中间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麦鼓头原先是山里人的干粮,那时山路又险又陡,凹凸不平,不方便回家吃饭,也不方便带盒饭,麦鼓头既干燥又耐饥,适合人们食用。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山里迷了路,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还很容易制作呢!先抓一把事先做好的面团,用手揉圆,在面团中间捏出一个洞,做成碗状,再用勺子把事先用梅干菜和肉做成的馅放进“碗”里,把“碗”上部渐渐收拢闭合。接着,用手把面团压平,用擀面杖擀成大饼的形状。然后,把麦鼓头放进平底锅里,用文火烧,不停地翻动。不一会儿,麦鼓头就变成了淡黄色,并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再过一会儿,麦鼓头的黄色越来越深,也多了几个黑色的斑点,好像一个金黄盘子里撒了几滴墨水。又过了一会儿,麦鼓头上出现了一个个小洞,一股股又香又烫的热气从里面冒了出来。如果这时把小洞堵住,麦鼓头就会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越来越鼓,好像一个小山丘。这时把小洞松开,麦鼓头又会像漏了气的气球一样,中间慢慢变平。最后,把麦鼓头继续翻面,就可以出锅了。
做好的麦鼓头两面金黄,上面有几个黑点,还有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咬一大口,麦鼓头又香又软,里面的馅咸咸的,非常好吃。
“此饼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麦鼓头真不愧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