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人生》有感】
《人生》,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我很喜爱,从初中到现在,看了三遍。每看一次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人生》这一长篇小说,非常值得一读,书面语是柳青的几句感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光是卷首语就已经深深地吸引了酷爱读书的我。其实柳青的话,就是对小说最深刻和核心的概括。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典型的七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自由生长在贫困的农村里使他更具有一种对文明、富裕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不甘向命运低头,希望有一天摆脱贫困,走向人生的美好。但,年轻的生命,往往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会犯下许多错误,主人公高加林更是如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职业,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这种为了利益而不惜牺牲亲情爱情友情的行为最终让他后悔莫及。错,不要紧,趁年轻,勇于承担责任,改过自新,在结尾处尤为凸显,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小说中还有许多性格鲜明,个性飞扬的人物。纯朴、善良的高玉德夫妇;精明、为人乐观阔达的顺德老汉;城府深、心胸狭窄的刘立本;还有大方得体、乖巧懂事的刘巧珍等。从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他们正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不同人的不同的行为和人生,从而引发出我们的深思,对人生的思索。这正是小说的伟大之处。例如高加林式的人生,充满着戏剧性,最具光彩,从他身上,我得到了许多的人生感悟,受益匪浅。
现在反腐已成热点。书中有宣扬反对贪污腐败及对势利之人的批判和讽刺。高玉智,高加林他们便是代表,作为国家干部,奉公守法,嫉恶如仇,侄子违法也要严惩。这也是小说的亮点。
但书中隐约还体现出一点等级观念,比方说对农民有所贬抑。但是,我国原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业是根本,作为一个农民,虽苦,虽累,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兢兢业业,安守本分。没有农民的贡献,国家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所以,回到本质上来说,人无分贵与贱,职业也亦如此。
我想,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篇二:并非结局】
尘埃飞扬的黄土地上,抽着旱烟的老大爷扬鞭一声吆喝,颔首前进的毛驴沉沉地低应一声,鼻中喷出一团白汽来,呼呼作响。老大爷沙用他沙哑而沧桑的嗓子,吼出嘹亮的信天游,久久在广袤的天空中飘扬。
我喜欢着这片荒凉黄土地上演绎的生动故事:《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以及更多果敢可爱的青年们,在生活的狂潮中,彷徨过也迷茫过,深爱过也失去过,但始终不曾停止过追求。他们如戈壁上的白杨,昂首、挺拔,让人们相信爱情与理想,坚定地跋涉。
《人生》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细节,两声喊叫。
巧珍,这个“心就像金子一样”美好的女子,为了讨她心爱的人欢喜,竟学起那时稀罕而文明的刷牙,甚而怨父亲没有让她念书,像“加林哥”一样有新的知识与思想。但令人迷惑的是,当她最后不得不嫁给另一个男人,面对婚礼,她却要依老乡俗:唢呐、鞭炮、红盖头。她痛苦而无力地喊叫“旧的就旧的!”加林,作为时代新青年的他,倔强果敢,有理想和才能,可最后却“为了虚荣抛弃了生活的原则”,失去了巧珍的他,在回到农村后,“抓着黄土呻吟”,“沉痛地喊叫‘我的亲人呐’……”
故事至此戛然而。似乎一切都就此结束,这令人流泪叹息的爱情的悲剧,这让人遗憾痛心的选择的错误。只剩了一室的寂静与我长久的怅然。
但当我信手再翻时,却看见第二十三章括号中赫然写着四个字——并非结局。
不是结局?可这分明是最后一章。那真正的结局又是什么?
突然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话“生活的狂涛巨浪向你涌来,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沦……不,我们仍要挣扎着前行。”我总在加林身上,看见少安的影子,在少安的身上,又仿佛看见路遥的影子,而事实上,他们又何尝不是黄土高原,乃至广袤中国所有拼搏不屈的青年的缩影呢?由此想来,错误与悲剧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这个故事的完结,当然也不是高加林的人生的结局。因为,即便命运与他们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即便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又一个无情的打击,他们仍旧热爱着脚下的土地,热爱着苦难的生活,仍旧相信用自己的双手与劳动能够闯出一片天地,仍旧在每一刻活出应有的力量,拥着热切的希望。他们用汗水,甚至血泪,在大地上写下无数动人的诗行。
他们,也是我们。
当时代更迭,新的朝阳每天都在升起,类似的故事或许依旧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你我身上,每个人,都是艰苦的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胜利者或失败者。只要还有呼吸,所有的苦难或荣誉,都不是结局。
人生漫漫,路遥梦远,何来结局呢?
【篇三:那书与我】
初遇《人生》,是偶然看见的电视剧片段。短短几分钟,却让我泪流满面。不知为何,想读这本书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萌发。
母条又要打我手板了,这股痛我早已习惯。都是我不对,没能算出数学题,没能拼出单词,没能默写过关,没能让卷子上有母亲满意的分数。曾几何时,我一次又一次认真学习好好念书的热情,都被这些不容忽视的“没有”浇了个彻底。
《人生》中的巧珍是村里有钱人的女儿,不愁吃穿,长得水灵,却看上了个门不当户不对的文化人。她埋藏在心里的情感,全在高加林遇挫后表露个干净。幸运的是,高加林也被巧珍的美所打动。
巧珍可比我幸运多了,至少她的付出得到让人欣喜的回报。
母亲说,你要认真一点,考上好的学校,离开这个小地方。年幼的我不知为何要离开母亲远去,却因为她炽热的目光惊得猛点头。母亲看上去甚是憔悴,因为我的成绩仿佛比之前老了好多好多岁。
高加林对巧珍说,你现在要开始刷牙哩。巧珍意识到她与高加林的差别——他是干干净净的读书人,她是长得不赖的村姑。她因为高加林的一句话,每天蹲在田埂上刷牙,将牙刷出血也不在乎。即使村民对她指指点点。
母亲的突然苍老似乎让我倏地懂事起来。我也不懂什么叫懂事,似乎也只是成绩忽然上升了不少罢了。
我曾无数次地难过——为自己的蠢笨,却从未试图过甚至是想过要去改变现状,总是认定自己是天生的不足。总是满足于现状。
而巧珍的勇敢却让人不得不为之所动,尽管那是个悲剧。
这本书让我铭记。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是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柳青
【篇四:不能没有你】
从童话到小说,从故事到散文,我一步步向你靠近,或古典,或文艺,或舒缓,或激昂,怎样的你都让我无法抗拒,于是只想矫情地来一句:不能没有你。
不知从哪天起,我的世界多了一个你,让一个在田野中打滚的野孩子真正静下来的你。尤记得盛夏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出一片细碎而繁密的阴影,窗外的世界纷扰嘈杂,孩子们的嬉笑声不绝于耳。我趴在床上,伴着奶奶均匀的呼吸声,没入童话的世界中,额间细小的汗珠将头发津得服服帖帖,却依旧不为所动,轻晃着腿,在你为我投下的阴影里隔绝夏日烦闷的空气与阳光。只有与你相伴时,那些难熬的时光才有了一丝隽永的意味,久久不忘。
原我只以为是你丰富了我的世界,却不曾想,为我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也是你。
随着成长,我了解了多面的你,尤其小说是我的最爱。曹雪芹笔下多愁善感却敢爱敢恨的林黛玉;路遥笔下贫困潦倒却自强不息的高加林;林语堂笔下眉目如画又勇敢坚强的姚木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我的世界中觉醒,我慢慢亲近他们,是他们让我逐渐褪去稚嫩。
我常捧《红楼梦》一遍又一遍地细读,就这样,将那女子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仿佛能看见她肤若凝脂、朱唇皓齿,着一身淡绿色衣裙,袅袅娜娜地向我走来,以手帕掩面,明眸流盼间难掩凄艾之色,假若莞尔一笑,更是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如此不谙世事,不为封建思想所禁锢的女子,却也只落得疾病缠身,抑郁而终。黛玉,黛玉,你果真如天然未经雕琢的墨玉一般,只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读完《红楼梦》,我更有了深深的感触: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过完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不知不觉,在我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你。你为我介绍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怜惜不已,受益匪浅;你为我展现的每一幅场景都让我流连忘返、痴迷陶醉;你为我描绘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身临其境、回味无穷,从相识到相知,一路有你同行相伴。这些年,我已不能没有你,这大概便是你的魅力所在吧。
纸鸢飘摇,怎能无风。我的生活,怎能没你?长线缠绵,只想在有你的天空,自由地驰骋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