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桃花源游记】
东晋,陶潜奋笔疾书。
一气呵成的《桃花源记》,似真,非真;似假,非假。
那日,周公寻我,闲着无事,便与他同去。聊得高兴,不觉中已来到一条小溪。沿着溪流向上,眺望远方,似有红霞,近看才知是桃花。此林绵延数里,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此美景,便与周公坐下,赏花,品茶。
不一会儿,水面上出现一小舟,舟上人衣着极为怪异,问他从何而来,答曰桃花源。
我们以客人的身份,进入了桃花源。当走进石洞后,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呈现在眼前的,是矮小的草屋,水田,耕牛,桑木,池塘,男女老少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闻有客到,村人都来欢迎。问他们从哪里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率妻子邑人到此,问现在是什么年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更不用说现在的中国了。热情的桃花源人领我们参观村子。突然,一声惨叫传来,我们循声望去,见一小女孩而正在挣扎,一位母亲正在为她缠足。她的叫声撕心裂肺,而母亲,置若罔闻。
正想阻止,村长却拦住了我,“别去,你可能还不知道,这里的女孩儿只有缠了小脚,才能嫁出去!”“这是封建思想!”我说。“这是老祖先的规矩,不能破坏!”村长说。我一时哑语。经了解,这里的孩子不上学,也没有学校,还有人近亲结婚……哎!我与周公失望地离开了。
这里有着中华民族最优良的美德,也有着最顽固的封建思想,足可见,与世隔绝,不是好事。
其实,真正的桃花源,就是我们那颗善良的心。
【篇二:失言】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历史的前行总是不疾不徐,它从时间的深处迤逦而来,一路蜿蜒着星河般熠熠的痕迹。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宏大的车轮前,我们渺若微尘。我们总想摘得这棵扶桑木上的硕果,却参不透其中各种深意。千年的文化并非空中阁楼,它们都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修砌的。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标志,然而有一样却比其更甚,那就是语言。
说文解字,先说才能解。早在甲骨文出现前,人们就开始用语言交流。话里话外透着闲适自由的四川话;带着莫名崇拜虔诚色彩的古朴厚重的藏语……每一种方言都是自己地区的历史沉淀,经过漫长时光的打磨和代代族人的润色,最终完成了由声音到语言的嬗变。
鲁迅先生曾说:“……于我们而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承优秀文化方言,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前为了国家统一与民族交流的需要,从清末便开始推广官话,到国语,再到普通话。尽管普通话与方言相依相存,但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方言的衰落。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能很好很完整地说出自己家乡的方言了,小语种的方言最终将湮灭仿佛也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语言是古老、复杂而又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伟大。然而面对着巨大财富的流失,我们竟无动于衷,多么可悲!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传统文化的缺失像巨横在世界史上的一条巨大沟壑,无可弥补。已然交错的疤痕,诉说着人类的冷漠,我们必须要发声了。也许它将是无解,无解于余生的沉默、牵挂、遗憾、眷恋之中。但我们要抗诉,要斗争,去同时间给予人们的遗忘战斗,同人们的漠然纠缠。文化复兴是继承与发扬并重,我们有责任担起肩上的使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