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土家酱香饼】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说的确实很对。
我是土家族,少数民族之一。我们土家族最有特色的小吃无疑就是土家酱香饼了。
其实我在老家贵州的时候并没有尝过这种饼,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我就只在浙江这里尝过土家酱香饼。第一次尝好像是我在上二年级的时候。
我一直都很喜欢吃土家酱香饼。土家酱香饼是湖北省恩施长阳土家族一种特有的小吃,后来被北京谭震改成大众口味,火遍全国。土家酱香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吃起来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外脆里软,是具有风味的大众美食。
在远古时,人们每逢丰收过节才能吃的上土家酱香饼。据人们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武当山的斋法号为德福僧人的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是吃过土家酱香饼的香客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可是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几百年以它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
土家酱香饼现在已经火遍全国,为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家酱香饼购买成本便宜,全部成本两元一斤,并且不耽误时间,一会就烤好。二是好吃。
我们土家族的土家酱香饼是真的很美味,大家一定要去尝一尝。
【篇二:回味】
儿时的记忆中,奶奶擀面杖下的酱香饼的味道永远在我的心中回味着。
“咔”打开老房子的门,这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看到一把摇椅放在散落的木头边,一下子记忆被拉回到儿时的每年的冬天。小时候,觉得最温暖的地方就是看似破旧却很温馨的灶房,它总给人留下漫漫的温情。我坐在火炉旁的小柴椅上,旁边的大黄狗端详地思考什么,窝一团。整个灶房弥漫着温暖与柴草的清香,奶奶在炉火前的大桌上擀面,那擀面杖上沾着白面,但还是能看出它原来的本色,木头的颜色偏深,整体看上去和别人家的就是不一样,看上去更加光滑。
奶奶的擀面手法十分老练,轻快。看着她的动作永远那么优雅,熟练。她抓起一把白面撒在桌上,拿上一小撮发酵的面团,摔在上面,整个桌子轻轻的晃了一下,周围的面粉一跳一跳,用那光亮的面杖沿着边擀,一会的功夫,面饼又圆又均匀,手沾点油,涂在上面,撒上些白芝麻,放进火炉的圆边上。每逢此时我都迫不及待,在奶奶周围边嚷边蹦,奶奶慈祥得笑着,弯下腰摸着我的头说:“不要急,再等等。”
一阵面香飘了出来,奶奶拿上竹条把面饼拿出来,用刷子沾上酱料,均匀地涂在饼上。咬上一大口,一股辛辣味涌上头,但并不是很呛,慢慢又渗出一些咸鲜味,带着甜。这就是奶奶的独有味道。
现在,奶奶已经不在老屋了,老屋也渐渐的从那片土地上消失,奶奶现在的酱香饼也回不到过去的味道,少了灶台,少了大黄,少了老屋的温情。
我离开院子,看着水流,回味着那事的亲情,回味着那酱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