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种菜】
我外公家住在燕兴佳园十栋一单元三楼。外公和六楼的户主商量后,在楼顶种了菜。
外公家种了西兰花、莴笋、红菜头等等一些蔬菜。是用泡沫箱或用砖头围成的空间,里面放上土,然后用小栽锄把菜栽好,再把一些水浇在它们的根底下,这些水叫“定根水”。
每次去外公家,我都会菜园看看。今天,我和外公一起去菜园种菜。我们来到菜园时,我问外公:“种什么菜呀,每个箱子里都种满菜了呀?”外公说:“我们种莴笋。”“哦。”我到处看了一下,“外公,莴笋种到哪儿呀?”外公说:“我知道了,看我的。”说着,外公就把剪刀拿来,把一块地里的生菜全拔出来,发出了“咔嚓”的声音,它们好像在说:“啊!救命啊!别拔我们!”把生菜全拔了出来之后,后公用剪刀把生菜的根和土全剪掉,然后这些就可以吃了。外公在一大丛的莴笋中选出六根小苗,拿小栽锄在地里挖了一个小洞,把莴笋苗立在上面,再把土摁紧,最后浇上定根水,这样菜就种好了。
绿色蔬菜有益健康,自己种的菜更放心,因为没有浇农药。
【篇二:学会做饭】
放假了,下午回到家,刚进门,就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原来,妈妈正在淘米做饭。我想:妈妈每天都要上班,回到家里还要洗衣服、做饭,多辛苦啊!我都12岁了,怎么能不为承担一些家务活,减轻的负担呢!我不能再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了。
于是,我放下书包,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该帮父母做事了,让我来做饭吧!”妈妈脸上浮现出一丝惊喜的神情,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妈妈不累,去做吧这些事我做!”我央求妈妈说:“不,我要做嘛!”经我再三请求,妈妈终于同意让我做饭。
我高兴的来到水池边,仿照妈妈以前淘米的样子,先把米淘好在上水,放进电饭煲里,插上了插销。我看菜板上有半边鸡,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切好了鸡,打开油锅放油,把鸡放进去,不停地翻动。我一会放盐,一会放辣椒,只要是调味品,我都往锅里放。待我夹起一块鸡肉放进嘴里一尝,才知道又咸又辣,难吃极了!于是我把炒鸡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傻孩子,放调味品要根据菜的品种所需的放调料。”“哦,原来是这样。”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又重炒了一盘鸡和两盘红菜头。这是,下班了,我盛起两碗饭,递给爸爸妈妈,又给他们夹了我炒的鸡,爸爸吃了一口,高兴的伸出大拇指,说:“女儿炒的鸡真香!”妈妈也夸:“女儿长大了,会煮饭做菜、干家务活了!”我的心里甜滋滋的,这才明白最光荣。
这真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又长见识,这就是做饭的乐趣!
【篇三:追忆年味】
亮晃晃的大红灯笼;红艳艳的楹门对联;家门口的大张福字……当满目都是绚烂的中国红时,年,来了。你是否也像我一样,留恋一种让你唇齿留香、久久难忘的年味?当然。生活在“舌尖上的缙云”,美食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家乡的豆腐丸。
洁白的盘子上装着一个个金黄饱满的豆腐丸。高温和油,让它有了一层酥而软烂的外皮。拿起筷子夹起一个放入口中,轻轻一咬,丸子中鲜美的汁水先流到你的口中,接着便是那软糯绵滑的豆腐,入口即化。然后入口的是颗粒饱满、颜色鲜艳的胡萝卜。我家做豆腐丸为了健康,总会在里面加入蔬菜做配料,让营养更均衡。再有,缙云方言中的“胡萝卜”与“红菜头”谐音,也是为了图个吉利,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最后入口的,也是众多吃货的心头好——肉,这里的肉馅不仅经过多次刀切上劲,还裹上了独家秘方的酱料,入口鲜香爽滑,让你忍不住再夹一个。
我们一家人吃着,聊着,爸妈说着说着就聊起了过去:“我们那时候过年才有豆腐丸吃,平时是难得一见,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肉。家里人多,为数不多的一点肉大多都放在了年夜饭。就像你一样,我们那时也同样眼巴巴地馋着豆腐丸。那时的豆腐丸配料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丰富,除了豆腐和零星的一点肉沫,就连调料也舍不得多放。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就连这小小的豆腐丸,都成了两个样子。”爸妈的话,似乎为这小小的豆腐丸又平添了一番滋味,我们继续说着、笑着。
是啊,这颗小小的豆腐丸,不仅承载着家乡独有的美味,更见证着40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变。今后,这样美食一定会带着它的年味,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