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京相关作文

【篇一: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短暂的。许多人活在这世上根本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毫无意义的活在这世上,无非只是一集行尸走肉的肢体罢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辛弃疾已经死了,但他还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不仅是一名词人,还是一名将领。十四岁那年他观察地形收集情报,只为报仇雪恨,与金人决一死战。二十一岁他聚集两千人,因大多为农民主动放弃领导权,交给耿京领导。他再一次完成任务归来途中,听闻耿京被杀,义军溃散,率领50人直冲敌军大营,将叛徒张安国活捉,以斩示众。那年他才二十五岁,我被他当时的果断和英勇所震撼。

但上天不公,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朝廷反应冷淡。我为辛弃疾打抱不平,但此为历史,也无可奈何。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还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理想。”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理想有目标,意志坚定,我很佩服他。

但我距离他还有距离。我现在没有目标,还不知道我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会一直思考,直到清晰。

【篇二:我眼中的辛弃疾】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篇三:读《辛弃疾传》有感】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武起事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以文为业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

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

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