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利相关作文

【篇一:适用与精神】

时下随着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逝去,以及许多在各自的领域堪称大师的人,他们的逝去引发了当今社会的讨论,为何中国难以出精品?难以出大师?

诚然,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磅新闻无疑给中国人民以莫大的鼓励,这说明,中国的文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文学开始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欢欣的同时我们也应沉静思索,为何默默无闻的莫言却获得了诺奖。

他不同于当代的偶像写手,写作的同时腰包里塞满了鼓鼓的商业报酬,莫言只是老老实实地写着自己的东西,在文学这个片沃土上默默耕耘着,收获着他自己的果实,无疑,他只在以一种文学的精神、纯粹地、执著着来进行自己的事业,而这种纯粹的无功利精神也无疑是我们最需要的,这也是中国文化能拿出去在世界舞台一展身手的法宝,这扩大到整个社会也应如此,社会上拥有精神生活的人越多,精神层次高的人越多,整个社会的文化才会更加进步。

同样,我们不仅只要求具有文学的精神,更重要地寻找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来追求一种适用的文化,才会让文化真正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于山寨文化的庸俗,真正适用于社会的文化应表现为一种精品文化,弘扬我们民族节日文化便是一种很好的与现实的适用,人们

在节日中体味出了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并能够将节日包含的浓浓情感加以传承下去、延续下去,适用还同样表现在我们时刻在运用着我们的文化,用我们的文化去感受时代的血脉,从而能够振兴我们民族的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能够以最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当把精神与适用结合起来时,既要能够有纯粹的,只为文化的无功利的精神,注重真正的精神价值,而忽略那些外在的物质之时,才能真正收获到一份精品一位大师,而适用这条与现实联结的纽带更是不能忽视,两者的结合必定会推动我们国家文化的进步,最终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篇二:我向往非功利的阅读】

高考结束的一瞬,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犹如一圈圈转着的黑胶唱片,播放完毕,停止转动,声音戛然而止。往日再寻常不过的的校园日子,如今变成了的回忆。

人生即将开启下一段旅程,我最初的心情是兴奋,可以自由地画画,花心思在自己的外表,选择不同的服饰,妆容,探索不同风格的自己。当然,我更可以自由地读书,读我一直想读而没来得及读的书。而后呢?我迷茫了。

但看过罗翔老师的视频后,我想我找到了一点方向。视频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了生存或成功,我们需要功利性阅读,但我更向往非功利性阅读,因为非功利性阅读“能够真正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培育我们的谦卑”。

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空闲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我期待已久的无功利阅读,不仅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更要泛涉历史和哲学,去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挑战与重塑自己的世界观。虽然有时经常有这种感受,因为无知而去阅读,阅读之后又感觉自己非常无知,非常渺小。

卡夫卡说,“一本书就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在求知做人的旺盛阶段,我渴望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用他们的利斧劈开我冰冷傲慢自恋又自怜的内心”。通过无功利的阅读,我想我遇到挫折时,会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并有勇气反求诸己,继续前行。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电影《无问西东》里的这句话大大修正了我对成功的看法,启迪我对生命的崇高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可以预见,当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遇到问题时,我能冷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人生需要选择时,我希望我有足够的明智作出最优的决定——有时选择大于努力,而没有努力,选择也会枉然。

我想要进行无功利的画画,学习素描,油画,水彩画,借助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看世界的角度。我想要在艺术展览上感受艺术家传递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与自己对话,与艺术家交流。我享受将自己大脑中的灵感或感觉,通过绘画呈现的过程,那是将自己的意识变得具体而微的升华过程。

我想在我18岁之前寻找自身的方向与意义,也许没那么快找到。我深知,其过程会经历不断自我否定的痛苦。有段时间,我用彻底否定的观点审视以前的自己,那过程真是难受啊,但有个朋友不经意的一句“不用过分责备以前的自己”,一下子惊醒了我,把我引向辩证否定的正确轨道上。

“人所应该遵循的是来自头顶上端的精神力量,绝非身边俗世人群的推搡哄抬。”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即将18岁的自己,更送给人生新征途的自己,愿非功利的学习能修养我脱俗的人生。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