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倾听历史的声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题记
当历史的齿轮在滴答滴答转动的时候,那些或气势磅礴,或无限悲伤的诗句如留声机一般,记录下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去,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声音。
可还记得历史上,商纣是如何的暴政:建宫室园林,设炮烙之刑,为搏美人一笑,做酒池肉林。于是,正义之师群起讨伐,使他最终落得凄凉处境。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他严谨自持,亲近贤臣,文韬武略,广施仁政,最终深得民心,得创百年盛世。
于是,历史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
可还记得历史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厌恶世俗的风气,厌恶人心之善变。却独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历史上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例如于谦,他每次进京奏事,都都是空手只身,不献金宝,不慕权贵。就像他诗中说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是,历史告诉我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道理。
可还记得历史上那些豪情壮志的人。文天祥,他不向元军屈服,不向强权低头,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还有岳飞和他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岳家军,他们破兀术、捣黄龙,何人不惧?他们“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何人不服?
于是,历史告诉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首历史,我们已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因为有这些历史伟人的存在,我们无比自豪,因为有这些豪言壮语的存在,我们充满自信。让我们在倾听这些历史声音的同时,展望未来。
我们相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二:《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汉朝司马迁之作,它记载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商纣王。
传说,商纣王长得十分英俊,力气也十分之大得到王位之后更是变本加厉的欺压老百姓,还发明了炮烙等武器残害无辜的人民们。
商纣王的皇宫更是奢华,尽管外面的人们十分贫苦,吃了上顿没了下顿,衣着破烂不堪,纣王都不管,照样吃喝玩乐,津津乐道,他把肉挂的像树林一样,称作“肉林,”把酒倒在一个池子里,称作“酒池,”他还把毒蛇毒虫之类的东也放在一个池子里,只要有人对他不满意,纣王便会把他丢进这个池子里,把他活活折磨死,真是残忍至极,有时仓库里的钱不够,纣王竟派人去抢老百姓的钱……
《史记》这本书让我们学到了一些道理,认识到了以前是个怎么样的中国。
【篇三:冬】
江南,第一场冬雨。菊花受不住,不敢言“凌寒独自开”,也沉默不语地凋零
冬,难道真是生命的终点么?冬,难道就如此让万物消沉?青藤用鲜活生命将真理回答……
冬天,几乎所有人都瘫软着身子,用力扯紧单薄的棉衣。然而,青藤才刚刚睡醒,它们揉揉惺忪的睡眼,用有力的藤足扣紧墙身,木棒,秃树。生命永远无畏多大坎坷,所以,青藤也顾不得严寒了。
昨夜寒霜,藤叶上凝满霜粒,万籁俱寂冬夜萧瑟,青藤也越来越少。原以为冬日里还能,得到些许聊甚于无的安慰,而现在,窗外,只有一棵伶仃青藤奄奄一息。
今早,一个人撑着小伞去访问着可怜的朋友,然而,那青藤却愈长愈盛,全无了昨夜的垂危之气!生命不是乞求自然而获得成功,梦想与希望才是最可贵的,它犹如助燃的草,去让生命星火燎原。
夕阳抛下最后的黄金,消失在地平线上。又已入夜寒意再一次袭来,冬雨骤然而至。我只得缩进了身,发紫的嘴唇颤动着。我迷迷糊糊入睡,我立马惊醒,我想起那青藤,这样的折磨,它脆弱的身躯支持着住?
草草更衣,我提着小灯笼,撑着伞,走上前去,藤已经开始痉挛,猛地在风中颤抖,叶子像被奴隶鞭挞得偏体鳞伤,又像是受了可怕的炮烙,它一下子枯槁了,如缩了水一般。生命,就如星火,或灭或燃。也许,青藤不属于这冬……
青藤小声地嗤笑我的哀伤。
太阳再次抛洒它的黄金,经过了一夜挣扎,藤又泛起了绿光,与阳光相挑逗。霜压藤头藤更青,雨打藤叶藤愈绿……生命,原来是坚持而来,哪怕自己只是星星之火,或燃或灭,那至少要活得精彩!
或许吧,每个人不过也如这冬日的青藤里一样,那就顽强点,站起来,这样,这冬便是你的。
记住大仲马说过的——“等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