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别让三思阻碍你】
“三思而后行”有其道理,但一定要掌握好“思”的度。勇敢地抓住机遇,到达心要到达的地方吧,别让三思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阻碍!
我一直对“三思而后行”持一种怀疑态度。从古至今,三思被当作成功人士必备品德;从小到大,我们总被教育要做一个稳重踏实不意气用事的人。可“三思而后行”终究是一句古话,它到底是否适应于快节奏的现代,我看未必。
比尔·盖茨的退学之举在大多数人看来应是鲁莽之事,他没有慎重考虑退学后面临的巨大挑战,没有稳妥地在顶级名校继续研读,没有所谓“三思而后行”。然而,若没有当年果断的他,会有现有的首富和蒸蒸日上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吗?机会有限,却有无数人在争夺,三思之后,可能只剩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诚然,三思在当代社会并不可缺失,但总是三思便只意味着优柔寡断。弱肉强食
的生存法则不允许不敢冒险的人存活。风险与利益并存,是一辈子担惊受怕做碌碌无为平庸之辈还是拼一次赌一次去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是你的选择。
你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没有精力去培养兴趣爱好,此后你错过了一次次展现自我的机会。你担心自己学不好英语便放弃它,五年后你可能会错失一个极佳的岗位。你害怕担责害怕失败拒绝了很多次锻炼机会,十年后你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领着高薪,自己仍一次次面试被拒。做事不能顾念太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何不果断一些,跟着心走活出非凡。
前几日,又传出一个硕士放弃高薪工作去卖凉皮,掀起继北大学子卖猪肉后的再一次风波。如今,越来越多的学子渴望创业,可世俗的偏见、难舍的安稳生活使他们对未来很渺茫,于是三思古训乘虚而入,扑灭他们心中对创业燃起的熊熊烈火,扼杀了一批有志青年。我想,如果能多一些人坚持自己的主张与梦想,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应该会多一批成功企业家,而不是多年后众人的一句“要是当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充足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当机遇终于降临时,你可以理智地思考,但绝对不能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一定要果断决策、抢抓机遇,才可能赢得先机,取得成功。
“三思而后行”有其道理,但一定要掌握好“思”的度。勇敢地抓住机遇,到达心要到达的地方吧,别让三思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阻碍!
【篇二:大闹五台山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中的《大闹五台山》,文中的鲁智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鲁智深想喝酒,店主不卖,鲁智深双手抓住扁担,一脚踢得那汉子半天爬不起来。鲁智深上山大骂一通看门的和尚,进寺见人就打。第二次,他又喝酒大闹了一回。最后被驱赶出寺。
从上面三件事中,我觉得鲁智深很鲁莽,这点我并不喜欢。但是他的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行为是我喜欢的。我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像鲁智深那样鲁莽,应该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因为鲁莽会给人带来祸害。而小心谨慎,思考后再行事会给人带来好处。
我在生活中也鲁莽过。有一次考试,我拿到试卷就开始写题,题目都没有认真看清,虽然我写得很快,但是却错了好几道题。结果考得很差。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鲁莽行事。三思而后行,才是正确的做法。
【篇三:以静为话题的作文】
你是一个安静的人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身边是否有这类人?在表面,安安静静,但其实内心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就像心上住了一只野兽;又或许,表面上大大咧咧,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但其实心灵很脆弱,很安静。
之前的我,是第二种人。可是上了初中,学业增加了,担子更重了,成绩不受自己掌控了,我的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尝试静心、静气去学习,也许会大有不同。这句话激励了我,我便尝试去做了,一切都变了。
静心静气,我的成绩提高了。
开始,我很难静下心来,于是我便坚持每天在安静的环境里阅读半个小时。10天后,我可以在同学们喧闹时,安静的学习;一个月后,我可以在街上阅读而不被喧闹的街道干扰,因为我的心,我自己可以控制了,我的心,可以安静了。不仅如此,我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速度也提高了,这对我在考试中大有帮助。从七年级语文100多分,到现在语文基本保持在110以上,“静心”、“阅读”,帮助了我。
静心静气,我的修养提升了。
世人皆说:“富有诗书气自华。”静心静气阅读,我肚子里的墨水增多了。腹中有诗书了,平时讲话也不像以前一样,想说就说什么,会去思考说出的话,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或者影响大家的气氛吗?我的行为、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不是以前想到一出是一出了,而会去思考我的想法可不可行,有没有价值,我的行为有没有意义,会给别人带来影响吗?会三思而后行的我,人缘也越来越好,给繁重的学业生活带来些许轻松。“静气”“三思而后行”,改变了我。
我需要谢谢那位老师,感谢他给我点了一盏明灯。所幸,我沿着它的闪亮之处走去了。
静心静气,成就更好的自己;静心静气,生活会有大有不同;静心静气,感受世间更美好。
【篇四:谈谈“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在教师、家长身上一定多次说过,人们把它当作千古流传的名言来对待,而有多少人能懂得这是否正确呢?不,没有多少。
在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见过小偷,当你在大街上闲逛之时,一个小偷在你面前出现,身后是源源不断的抓小偷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答案是追,你会勇往直前地冲上去,抓住小偷,而当你“三思而后行”时,在你的脑海里会产生出一个绝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有危险?万一小偷身上有刀,那可就自找麻烦了。算了,反正不关我的事。在这个见义勇为的关头,或许你只要上前几步就追到了,而你在“三思而后行”后,就放过了一个小偷,不去出手相救,让主人丢失了钱财,犹豫会让人胆怯,而这“三思而后行”还正确吗?这会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失去机会。
当教师在言传身教此话时,是否深刻理解它的含义?不,“三思而后行”这只是前半句,还有后半句“孔子曰:再思可矣,这也正反应了中国人段章取义的劣性,让华夏文明在现代人眼中是一个盲区。这句话是齐景公说的,而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是认为只要一思就可以了,再想想有些人把它当作千古流传的名言,把它当作了孔子所说之话,也真是可笑啊!
我也与孔子一样,并不赞同“三思而后行”,它就是犹豫犹豫像是最浪费时间的,你用在思考上的时间还不如去行动,而在三思时你往往会选择一种最容易最轻松的方法,就会让你失去做事的激情,你会给自己留好退路,这样,别人就会失去了你的帮助,人间就失去了助人为乐,从而失去真善美,你会有很多顾虑。这并不是不思考,只是果断做事,这就是犹豫与果断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一个机会,你先考虑能否胜任,那就很有可能失去了一个天赐良机,一个机会就从身边悄然溜走,亲爱的读者你是这样做的吗?
是呀,我们年轻人三思不妥,再思可也,我们不能因众人口头言传而盲从,否则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机会正是三思而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