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相关作文

【篇一:清迈之行游记——跟着<泰囧>】

说到清迈,就让我想起了电影里的场景:庙宇拜佛,骑大象,逛夜市……这些都令我十分向往。其实,清迈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它可以亲清闲,也足够热闹;适合发呆,也可以疯玩;有名胜古迹,也可以和自然亲密接触。

———吃在清迈

在清迈,你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来泰国,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泰国菜。常见的泰国菜有:芒果糯米饭,冬阴功汤,海鲜炒饭,咖喱鸡饭等等,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芒果糯米饭。

只见几片芒果整齐地摆放在泰国香米做成的饭团上,一小碗椰汁浇在芒果上,周围还均匀地洒着炸过的小米,这就是美味的芒果糯米饭。芒果糯米饭不仅有很高的颜值,口味也非常棒。芒果十分清新爽口,甜而不腻,嫩滑至极,淋上椰汁之后的泰国香米劲道十足,回味悠长,有时还会吃到几颗脆脆的炸小米,令人感觉回味悠长,百吃不腻。

———玩在清迈

清迈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大象营丛林飞越夜间动物园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次疯狂的摩托车之旅。

带上酷炫的头盔,一个漂亮的转身,坐上后座,一场疯狂的旅途开始了。”呜呜呜!”没等我坐稳,爸爸便一踩油门开始飙车。只听见耳畔风刮过的呼呼声,我闭上眼睛,任凭风刮过脸颊,感觉简直太爽了,我们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这时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开着摩托车,一下子超过了我们,身后扬起了阵阵尘土。此时此景,我不禁想起了中徐朗和王宝在公路上飙车的情景,恍然间有一种拍电影的感觉,我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逛在清迈

清迈最有特色的地方一定是庙宇和夜市了。因为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所以寺庙随处可见,清迈也不例外。清迈有许多寺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契迪龙寺非常雄伟;双龙寺作为皇家寺院,非常金碧辉煌;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里的布帕兰寺,寺庙的每处地方都金碧辉煌,金黄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夺目的光彩。那里的佛像相比中国的都严肃了许多,它们神态各异,色彩鲜艳。有的盘腿而坐,宁静脱俗;有的侧身卧着,低头沉思;还有的站立不倒,凝视远方……

清迈的周末夜市是最出名,最热闹,也是场面最大的,它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城。来买东西的基本都是外国人,但卖东西的不一定就是都是清迈人了,夜市上我看到许多外国人也来这里做生意,还有不少中国人了。那里的商品种类丰富,物美价廉,每位摊主都面带微笑,十分亲切。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精油,香皂头,各式小吃。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呀!

在清迈,我们看了很多,吃了很多,玩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有机会大家不妨也来清迈看一看,玩一玩,感受一下这个热情而友好的城市!

【篇二:人工>智能,人性>人工】

在反乌托邦电影《她》中,其所描绘的是人工智能盛行的未来图景;其中有这样一段独白——“现在,任何一段感情都可以被抽象成一栏程序,爱情是这样,亲情也是这样。”的确,在如今这个被数字化了的时代,不论亲情、爱情,甚至是人们的思考方式,全都被悲哀地单调化、概念化、机械化。不知何时,人工的智能,心猿意马,发展成智能的“人工”。

诚然如此,但“数字化”错了吗?我看答案是否定的。“数字化”的时代格局并没有错;甚至倘若将时间向后延后千年,未来的史学家想必会像用“工业化”标榜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欧那般,用“数字化”来称誉我们这个时代。因为,这都是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等科技产物是文明繁衍的直观体现,也逐渐成为社会必要的物质需求。——错的不是“数字化”本身,而是我们面对其所该有的态度;而对待一件事物的态度,就往往决定了我们主观的思考方式。换而言之,看待“数字化”这码事,可能我们原本的思考方式,就早已发生了偏颇。

世界可以被“数字化”,但人的思维不能;社会可以也需要依循编码一般的运行步骤:形而上学,毕恭毕正;可是我们思考的回路,就必须有血有肉——不止是价值观、同情心,还有支撑这两者背后的人性。那是对生的喜悦和死的敬畏,是对生活原有的敬意,是像英国风流才子王尔德一样直率地高呼:“——上帝!我不要生存,我要生活!”

确实,计算机的诞生,一直到由无论怎样发达的科技的挖掘,都永远无法将人的人性拷贝下来。法国哲人帕斯卡一言旷古烁今:“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类发自本源的思考,与人之初的本性,从而造就了优越于冰冷冷机器的两大条件;可我们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竟反而弱化了它们使至让机器予以我们以制裁。电商业巨头马云有言:“人类发明汽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赛跑。”——是啊,因为有了汽车,人们也惰于双脚的赛跑了。不是么?

荀子曾云:“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想必这所谓的“道”中,亘古以来,除了自然固有的运行规律以外,更是人类对其呕心沥血的归纳总结与思考。——大数据时代的盛行,科技文明的渗透,让千年来的“自然之道”更加理性和清晰;但我们就徒然抱着顺从“数据”的态度,放弃主观上的创造性——人类的尊严何有立足之地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哲人张载倾付一生对读书人读书目的的思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民国文豪鲁迅沉重、带着血丝的提笔——这些都是人类思想意识的斗争和喝彩,是永垂不朽的价值观与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所有的所有,岂能由三两叠程序说明了得的?人性本来就是大于人工的存在,是我们对它刻意缩小了。

想象未来吧,人工智能的土地兴许很广袤、铅色的高楼里也未尝不潜藏着开启又一个时代的可能性;只不过失去了思想主动权的人类,会时不时在数据库的高速运行中回想起一两段往昔的片刻画面;生活的本质很充裕,时间很拥挤;但倘若失去了思想,我们只是活了几十年的庞大躯体,灵魂却像是一只稊米般的蜉蝣,在里面碌碌无为地飞动许久。

“数字化的时代”与“人性化的个人”两者密不可分又根本对立,这不成问题。但是,如果丧失价值观、同情心与人与生具来的思考能力,我们只会成为科技时代下附庸的附庸。我们仅仅存在。

到那时,真是可悲又可叹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