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见】
初见你第一眼,视线就似乎被你勾去,遇见你,便是缘。我看着那墨绿四溢的封面,情不自禁地细细摩挲着凸起的条纹,沙沙的触感痒思思的拂过我心。
于是,我便丝毫都不敢怠慢,翻开一页,就是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我一时被这沁人心脾的风侵占了大脑。不由认真起来,平淡的文字,初见却不得喜,似品茗,一口抿下,先入为主的则是苦涩。而那抹香醇,则是要再静心品着。平实的文字,开卷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但恬燥的文章,喧宾夺主,却更是反感。
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内心充实安心的感觉。惊喜的是,阅览几页文字,却能使人心如止水,仿佛身临其境,切实读懂人物。
他的名字简练得很——《围城》。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围城》字里行间里逸散出来的。作者钱钟书,一位深谙俗世的大师,他写出了你我。他在嘲笑我们这生活的同时,又将我们不能一言蔽之的事情写尽。
方鸿渐,则是我们的影射。看方鸿渐的生活就像在看我们自己。看他在公众场合毫无脸皮地卖弄,看他的爱恨情仇,看他的家庭生活,人情丝毫不练达,考虑毫无周到,就像在看你我。
合上书,又是一阵感触良多。我们像方鸿渐一样平庸的活着,心上有许多事情积压。有时我们真想走出去围城之外轻松地活着,杨绛先生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可还有多少东西羁绊着我们。你我有这般念想,但也会想起一切与我们有着羁绊的人们。所以我们依旧不敢,依旧周而复始的生活。
钱先生并不直接,他委婉道来。我喜欢这本书,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语说尽的感情在书中得到共鸣。
我庆幸,我能在千万本书遇识此书。书被握在手中,清爽的秋风轻掠过书。书桌上,匆匆又一波风浪来袭,翻动书页,这一幕深深留进心底。
【篇二:醒来】
醒来
还是别醒了。
它望着裂开的那道缝,心中却萌生出一股快要将它窒息的退意,也许它将再次沉睡,与大地母亲的怀抱永不分离,最多有点不甘心。
快出来看看吧,它听见素未谋面的伙伴们萌芽后的欢呼——为醒来,为彼此,为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丝丝凉意。
还是别醒了,不知怎地,它心中的慌乱更甚。
你在害怕什么?它用沾染泥土的那层薄薄外衣,紧紧地包裹住自己,淡绿色外衣早已有了好些褶皱。对未知的恐惧似从前的长夜潮水般向它袭来,惊涛骇浪在它的心中久久地拍打着——从前不觉黑暗,原是这般,可怖。
它耳畔忽然响起大地之母的轻声呢喃。
那时,它尚幼小得睁不开眼,就日日偎在母亲令人心安的怀中,听母亲柔柔地说着平生见闻,时不时地应着。
“人间的风是什么样子?”
“这个嘛,让我想想,”它听出母亲话中的些许为难,“人间的风啊,总是暖暖的,夹杂着令人亲近的泥土气息、永不消逝的淡淡花香、叶上滴滴晨露的纯粹干净……兴许还有远方人的几缕愁绪。”这到底是风呢,还是母亲呢?它默然想着。
后来,母亲又讲了些什么,它着实无法一字不漏地记得,总之听得它云里来雾里去。它还依稀记得,抑或说是听懂的,不多,其中有那么一句是“人间的风当然不止一番面貌,有时北风过境,天地皑皑,入眼苍凉,刺骨寒意扑面而来。”
它不由得又将自己抱紧了些,但对那风的好奇与向往悄悄爬上心头。
一如那时听到这番话的它。
说完这番话,母亲却并未继续下去,似乎也陷入了某种回忆之中,一时难以自拔。
忽然——“听,”她轻轻地,呢喃着“风来了。”
它清晰地听见黑暗中有阵清凉,义无反顾地呼啸而过,带走了孤寂,留下了勇气。
它用力到近乎透明的手骤然松开,再也无需犹豫。它用嫩白的手将那窄窄的泥缝一点、一点地撑开,终于探出头,被太阳趁机晃了晃眼。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世界啊。它笑着加入伙伴们,一起欢呼,为醒来,为彼此,为这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丝丝凉意。
风终于来了,母亲的声音慢慢逸散在空中,随风飘荡在悠悠天地间——
孩子,如果无法追风去,那就等风来。
它就这样随着风,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