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包粽子】
端午佳节期间,我学画画的云水画苑举办了包粽子的亲子活动,让我好好体验了一把亲手包粽子的有趣过程。
首先,当啷,闪亮登场的就是粽叶。泡在水里的粽叶我还是第一次好好观察,它们一片片的叠放着,差不多都是墨绿色的,最大的约有半米长呢!粽叶本身有一股清香,非常的好闻,大概这也是粽子香甜的一个原因吧。但这时我人已经呆住,吃我会,包就完全不知道方法和步骤了!
一位同学的妈妈是包粽子的行家,当她看到了我无从下手的样子,便热心的走来手把手的教我怎样包。首先,就像折纸一样把粽叶折绕成一个尖尖的漏斗样,但一定要严实不能真的有漏洞。然后就在里面塞上糯米、豆沙和大红枣。糯米虽然还没煮熟,但它们已经是很黏人了的小精灵了,把它们从手上拍掉也是要花上一番功夫的!
接下来,便要把下面的粽叶翻上去,收住口。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我费劲气力才收住了口,可还是露出来一些糯米馅儿。再来看收住口后粽子的外观,正常的应该是个漂亮的三尖角,而我的粽子却四四方方的。最后一步要用棉线把粽子五花大绑,以免它散掉而功亏一篑。我依然是笨拙的只知道一圈圈的绕啊缠啊,然而会包的人早就三两下捆好去包下一个了,真是没有比较就不知道差距!我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包粽子看上去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处处都要有真功夫的!
“李佳妍牌四方形小小豆沙红枣粽!”终于大功告成,虽然包的不怎么样,可毕竟是我自己动手的劳动果实。呵呵,名字可真够长的。
当当当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喽。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啊呜咬了一大口。啊!柔软可口的糯米、丝滑甜蜜的豆沙、酥软甜香的红枣,那滋味,加上第一次亲手包粽子的成就感,真是一直甜蜜到了心里……
【篇二:探究端午文化,领略民俗风貌】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用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个节日。今天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的孙娟老师来到萧山日报社,和我们小记者一起探究端午节文化,领略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我们通常认为是纪念屈原。通过孙老师的讲解,我们明白了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我们本地也有纪念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的。传说端午节喝雄黄酒是跟白蛇传的传说有关。
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钟馗像镇鬼、佩香囊、悬艾叶蒲草、吃“五黄”、避五毒、画额、竖蛋等,内容十分丰富。粽子不仅形状,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寓意也不同。比如红枣粽象征着屈原对楚国的一颗赤诚之心。当孙老师问我们吃“五黄”是哪五黄的时候,小记者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答,一位同学十分流利地就说出了答案,因为我们这里端午节都会吃到这五种食物呢。
我们原本以为只有中国人才过端午节,经过孙老师的一番讲解,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也过端午节的,因为古代的中国非常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很大,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流传到了这些国家。当孙老师问我们外国人是怎么用英语说“端午节”的时候,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了,这个问题可真考倒了大家。原来外国人把端午节叫做Dragon·Boat·Festival,按照单词的意思就是“龙舟节”,可能他们认为我们端午节的活动里面“赛龙舟”给他们的印象最深吧!
这次的端午节活动,我过得非常有意义。它让我学到了跟这个节日有关的许多知识,使我感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会将这一传统佳节发扬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