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十五从军征扩写】
十五少年郎,乌黑青丝为一身戎装,八十之暮年,终回家乡寻亲郎。不曾想,六十五年前的遥遥一望,一眼阴阳……
十五,及笄之年。奈何战火纷飞,朝廷征军,无人之愿,而抓之,上至京城帝都,下至乡野百姓。孩提宏愿,却无期待,父母高堂,膝下只此一子,使吾何能放心?朝廷咄咄逼人,迫不得已,只随得前去沙场。
及笄一摇杖朝,才使得回至家乡。战场奔波,得以存活,白发苍苍,忠义还乡。
泥泞道上,六米街墙,早已变样。路遇同乡,询问亲郎:“吾家何处,人可安好?”“遥看远处,松柏之林,高冢满地。”
杖之落,心之悲,无言以对,云云前去,步步踉跄。
废墟一片,坟墓座座,松柏掺杂,故是吾家?
野兔在狗窦中钻进钻出,野雉被惊飞至房梁。家院杂树从生,水车井边野草纵多。
雨续不停,似是在为汝哭泣。
空悲切,徐徐抬手,欲行了断。而想杖朝,命不久矣,叹而罢休。
采集家院野谷用作饭,摘下葵叶用作羹。不或而熟,而吾与谁共用?家已无在,六十五年年华献与国家……
抬脚,轻轻走出,望着那茫茫与天相连的远处。东方,毫无阳光,不禁老泪纵横,洒落征衣上。
【篇二:拦亲记】
童年,是一抹芬芳,使你心情舒畅;童年,是一团烈焰,使你热情似火;童年,是一颗糖果,每每回想起来,心中甜滋滋的。
一谈起“童年趣事”,一场“拦亲记”便会霎时间浮现在我的眼前,至今想起,仍然忍俊不禁。
记得那是我7岁那年,母亲的妹妹——我们家最后一位“大龄剩女”终于要嫁出去了,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而我和妹妹内心的激动也不亚于她,原因很简单——我们又要有得“玩”了!
婚宴那天,我早早地便起了床,一去现场,发现已经来了许多人,新娘已换上洁白的婚纱,宛如一只美丽的天鹅,高贵、典雅。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阵嘈杂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从楼上往下看,十几辆婚车浩浩荡荡地向这儿驶来,大人小孩有的捂住耳朵,有的拍手叫好,脸上皆洋溢着笑容,一听这动静便知亲郎来了。
在众人的簇拥下,新郎挤出车门,走上红毯,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搬来一张长凳放在门前,接住来者的去路,待喧声过后,我清了清嗓子,嚣张地喊出一句最为老套却又最为精彩的台词:“此人是我姨,我是她侄女,要想打此过,留下红包来!”顿时,现场又爆发出一阵哄笑,新郎豪爽地说:“要多少,尽管说!”“先来五个大红包,再来十个小红包!”两个妹妹摊开手,一副“你不给红包我就不让路”的神情,一旁的伴郎立马上前递出红包,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我们都侧身让路,一大包一大包糖便被撒到地上,引得无数孩童去捡,太阳暖和和,孩子们笑呵呵!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新郎突破重重考验终于来到了新娘身边。此时,一旁有人起哄道:“新郎打算怎么接走新娘啊!”一呼百应,有“是啊是啊”地喊着的,有坐等看好戏的。新郎高声应道:“抱着!”旁边的人继续“看热闹不嫌事大”地说:“不对,当问新娘怎么说。”我们大笑,顿时看向新娘,只见新娘羞涩地捂着脸说:“老公说得对。”话语中满含甜蜜。话音刚落,又是一阵高过一阵的声浪,只不过这次皆是祝福声。
我们侧身让开,望着这对新人携手远去……